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中国人那些苛刻的条件!”
沉吟了良久之后,朱尔典决定回去之后立刻便给国内发电,寻求谈判的砝码。
有付出就必然会寻求回报,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铁则,所以朱尔典毫不意外袁大头会提出诸多的条件。当然更关键的是,朱尔典也认为中国人有获得这些回报的资格——五十万经过训练的精锐和数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就是中国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关键是,看国内愿意付出多少了。
毕竟哪怕以朱尔典的心态来看,袁大头的要求也太多了一些,甚至已经多到了让他觉得是在趁火打劫的地步!只不过再想想欧洲战场的残酷,想想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国人和后方人手吃紧的工厂,朱尔典又必须强行压下心头的愤怒,仔细衡量着这些条件有哪些是国内可能答应,又有哪些是不可能答应的……
你来我往的谈判中,一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1917年2月,德国人重启了无限制潜艇战,收到消息后的约翰一边紧皱着眉头,为自己公司在海上损失的货轮心疼,一边给远东又发去了一封电报。而在接到这封电报后,他的密使和袁大头经过两天的协商,袁大头终于在和朱尔典的又一次谈判中点头了。
1917年2月28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和协约国签订了一纸协议。在这份协议中,详细的规定了中国参战的义务和所获取的利益。
中国履行的义务有很多,但是协约国最看重的只有两点:
1918年5月之前,中国将派出至少一百万陆军前往欧洲,参与对德作战。如果届时战争仍然没有结束,中国将会继续派遣军人,直至战争结束。中国保证这些军人已经接受过至少一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1917年3月起,中国每个月至少派出五万名18~35岁的青壮年前往英国,接受调配参与后方生产。至1918年2月,总人数至少达到一百万人。中国保证这些劳工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可以承担初级的工业生产。
但是在袁大头的坚持以及欧洲恶劣的形势逼迫下,协约国却答应了很多中国人的条件。
战争结束后,中国收回协约国和同盟国所有的在华特权,废除势力范围,除英国的香港之外,收回各国在华所有租界。
战争结束后,撤销领事裁判权,逐步收回海关关税自由权,为期十年完成。
除日本外,协约国所有对华贷款不再要求偿还,同盟国所有贷款取消。
中**队所有的武器装备均有协约国提供,并且必须是亨特拉尔系的武器。除了飞机之外,大炮、卡车和坦克等重型装备必须和英法军队同等配置。战争结束后,这些武器将会随同中**队一起回到远东,成为中国政府的合法财产。
战争结束后,中国有权利得到德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并且英国人应支持北洋海军的重建。
中**队服从协约国命令,但是具体命令必须由中国将领负责。
中国劳工服从安排,但是只在英国工作,不得派往欧洲大陆。并且英国必须保证这些劳工得到良好的生活安排,并且每个月获得一定的薪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必须将他们安全的送回中国……
一份厚厚的条约,详细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总结一下的话,中国将用最少五十万军人和一百万劳工的代价,换取收回除了香港之外所有的外国特权……对了,还有日本,日本否决了这份协议……
不过日本人的反对已经无关紧要,1917年2月28日,这份协议签署了。
一封电报从北京发往了纽约,而接到了这封电报之后,约翰?亨特拉尔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呆呆的站在窗户的前面,看着窗外那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林,一动也不动,愣愣的出神……
……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日本人的蛮横也好,英国人的偏袒也好,巴黎和会的失败也好,其实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喜欢把责任归在国家的弱小、列强的欺压和政府的软弱上,但是在约翰看来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同样还因为中国在一战中你根本就没起太大的作用。
宣战很晚,也没有出兵。
对于英法等列强来说,中国人在一战中的作用除了提供资源和部分简单的工业品,并且派出了一些劳工之外,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没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所以当战后巴黎和会召开的时候,英法等国自然不会给中国什么好脸色……
所以约翰才会发出那封电报,建议袁大头出兵!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约翰并不是很清楚。他上辈子曾经看过一些网络上的文字,一些与他固有印象中丝毫不同的文字,比如说北洋对德宣战的时机选择,比如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比如后来借机收回外蒙古等等,只不过终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有一点约翰可以肯定,1916年底还没有称帝病死的袁大头,一直都在纠结是否要向欧洲大陆派遣中国的军队!
老家伙同样也很清楚,想要获取就必须要先付出!
所以在接见了约翰?亨特拉尔派来的密使,得到了一系列的保证之后,经过一夜的考虑,袁大头毅然决然下了决心:派兵去欧洲!并且除了大规模的派兵之外,他还全力说服了政府的其他高层,决定派出更大规模的劳工到英法的工厂中做工!
用一些中国人的命换利益,袁大头认为值得。
而且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分析中,如今的欧洲战场上虽然德国还略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不会太久了。随着协约国开始占据上风,等到中**队抵达欧洲的时候,势必将会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伤亡不会那么惨重。至于说那些中国劳工,只要有足够力量的监管,原理欧洲大陆战场的他们不会受到什么伤害,而且除了薪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受到现代工业生产的训练,回国后就是合格的熟练工人……
在约翰看来,这同样是划算的事情。
或许中**人会伤亡不少,甚至损失惨重,但是只有经过了欧洲大规模现代战争的洗礼之后,他们才能真正掌握现代战争的法则,掌握亨特拉尔财团那些现代武器的精髓,在之后的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想来想去,约翰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参战!
损失是一些士兵的生命,但是收获除了中国诉求的收回特权、取消贷款等国家利益之外,还可以培养真正的精锐、大量的熟练工人、更多的物资订单,以及协约国的好感。约翰很清楚中国现在参战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知道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第六章 下场()
♂
1917年2月,一战转折点到来了。
这个月,中国人和协约国最终达成了一致,他们将会派兵到欧洲参战!虽然中国依然很弱小,虽然他们的军队素质还比不过德国人,也比不过英法两国,但是在英**事专家们的考察之后,认为比起意大利人肯定要强上不少。所以对于协约国来说,数十万的中**队将是未来欧洲战场上的一股有生力量。
需要付出的,无非就是五十万人的装备而已。
已经破罐子破摔的英法毫不在意,他们扭头就往纽约运了两船黄金,存进了亨特拉尔银行的金库之后,然后用贷出来的巨额美金向亨特拉尔财团订购了五十万中国人需要的武器装备,包括了四十万支步枪,大量的机枪、迫击炮、重炮和坦克等等。而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英法也派出了多达六百人的顾问团,前往中国帮助培训更多的士兵……
中国决然的参战,顿时让日本一片哗然。
就在日本人埋头于发展自家的陆军,满世界寻求飞机和坦克的技术,准备拼尽国力打造一支可以压过北洋陆军的部队时,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人竟然要真的参战了!而在情报人员费尽心机拿到了那份协议之后,日本高层的脸都绿了。
这算什么?
没有经过日本的同意,中国人就打算收回所有的特权和租界了?问过我们日本人没有?英国人这是打算抛弃和日本的传统友好关系了么……
不过回过神来之后,日本人沉默了。
他们是最早向德国宣战的亚洲国家之一,早在1914年8月的时候就开始筹划进攻青岛了。但是他们同样知道的是,日本的目标只是为了趁着欧战的机会占便宜而已。所以时间来到1917年的时候,无论英法如何催促,日本始终没有向欧洲派兵,在他们看来欧洲的战争时间越长对日本越有利,不然战前作为负债国的日本是如何一跃成为债权国的?
但是这一次中国,可是实打实的出兵了。
不但出兵了,而且一出手就是百万大军!哪怕以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想要凑齐这一百万青壮年也肯定不是容易事儿,更别说日本人了。但是当看完那份协议之后,日本人更加的沉默了——中国只出人,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由协约国提供,而且战后还可以带回来……
一想到战争结束后中国大军回来的情形,很多日本高层就是一个哆嗦!
一时间,日本国内关于是否派兵前往欧洲参照的争论声不绝入耳。赞成者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决定派兵,势必会在战后得到极大的利益,而且还能得到无数精良的装备,到时候日本西进的梦想恐怕就要破灭了。但是反对者也理由十足,毕竟日本比不得人多的中国,现在也不过才三十万军队,派的少不顶用,派的多了国内还怎么过?而且现在欧洲德国人优势也还在,万一损失惨重的话怎么办?
就在一场一场的争吵中,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1917年2月3号,俄国革命爆发了!历史上的二月革命是指俄国历,公历是在三月份,而在这个世界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收到消息的约翰,自然是惊讶不已。
一边惊讶于自己改变历史进程的幅度,约翰一边立刻命令最后扔出了又一代新型坦克和飞机之后,然后主动切断了和德国人的联系——因为他很清楚,美国人就要参战了!
为了利益,美国人必须要亲自下场了。
随着战争的深入,协约国在美国购买的物资越来越庞大,而且贷款数量每日剧增,美国人不可能看着协约国失败,那样他们会血本无归。作为这次战争的最大获益者亨特拉尔财团也同样如此,亨特拉尔银行就是英国和法国最大的债主,没有之一。因此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约翰再清楚不过了,甚至就连亨特拉尔财团也是推动美国政府参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而且……
德国人2月份重启的无限制潜艇战,亨特拉尔财团也是最大的苦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运公司,亨特拉尔海运没有受到德国人的一丁点照顾,几乎每个月都要损失很多货轮,而随着德国人在海上的劣势越发明显,他们也几乎没有了和亨特拉尔财团交易的机会。因此对于约翰来说,德国人最后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
于是在断交之后,1917年3月9号,美国撸起袖子下场了。
去年竞选连任时嚷嚷着要让美国远离战争的威尔逊,如今却成为了战争的推动着,他在各种场合的宣讲和在国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