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忽然记起几日前,也就是在西辽使节到来之前,老哈曾经对他说过,要离开一段时间,不禁怀疑老哈所谓的离开是否是跟西辽使节有关。
离开太平坊,返回府中后,在书房内秦天德招来了时顺,让时顺派遣人手暗中监视跟踪耶律崇,详细记录耶律崇的一言一行,同时派人暗中保护齐妍锦,不许任何外人接近。
西辽王朝建立后,由于深受汉文化和中原政权典章制度的影响,虽然僻处西域,耶律大石依然仿照辽国旧制,上尊号为“天佑皇帝”,并改元为“延庆”,册立皇妃萧氏为“昭德皇后”;同时规定王朝官方语言为汉语。
所以说对于在西域推行汉文化的扩展,西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此次派遣驸马使宋,是打着与宋人一道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这个旗号来的。
虽然金人占据了中原腹地,然而只有汉人才能够制造出来的茶叶丝绸等丝绸之路上最受欢迎的物品却不是金人能够生产出来的,而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由于生活朝不保夕,因此产量不高,而且大多满足于金人贵族自身的需要,很难向外流通。
因此西辽人特地去道吐蕃来到宋朝,所为的就是跟宋人达成协议,让宋人重新走上古老的丝绸之路。
为此西辽人已经和吐蕃人商量一致,商谈好了利润划分,这才来道宋境,希望三方能够达成一致。
当朝会上对此事展开讨论的时候,秦天德并不上心,只是皱着眉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范同自然大力反对与西辽吐蕃达成协议,再开丝绸之路,理由也很是冠冕堂皇,什么辽人不可靠,吐蕃太野蛮,收取的过境费用太高,长此以往只会替西辽和吐蕃两国增加国力,对大宋没有什么好处。
“如今在国师的英明领导下,我大宋已经成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而且不止一条。
诸位大人应当知道,如今泉州、明州、广州等地贸易繁盛,来往客商无数。特别是国师大人自家船队将海图和能够在海上指明方向的司南针碗无条件公布之后,申请出海经商的商人船队与日俱增,恐怕朝中诸位同僚中,自己又或者家人亲族都有经营吧!
辽人当年被我大宋与金人联手灭之,一部残余逃亡西域,如今站稳了脚跟,却突然想要与我大宋重开丝绸之路,这显然是想挑拨我大宋与金人之间的关系,难道诸位大人想要看到太上皇当年好容易才争取来的和平局面化为乌有么!”
范同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丝绸之路一向利润极高,但经过吐蕃和西辽的克扣后,宋人能够到手的利润大打折扣,而且平白便宜了辽人与吐蕃。
尤其是吐蕃,与宋接壤,吐蕃的强大对宋来说绝不是好事情。
范同这么一说,尤其是搬出了秦天德这面大旗,当即就在朝中引起了共鸣,不但何铸、勾龙如渊等新秦党纷纷表态支持,就连部分酱油党也出面附议。
赵鼎张浚等人知道范同实际上是不希望看到宋与西辽之间展开合作,因为金人必定不希望看到宋辽来往过于密切,因此他们都提议接受西辽的提议,展开合作。
西辽和吐蕃会从中获益不假,不过大宋同样也会获利,而且丝绸之路一旦重开,还具有政治意义,表明宋辽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令金人不敢再轻易生出灭宋之心。
朝堂上平息了快一个月的争吵再度重现,一时间各自阐述着自己的道理,争吵不停。赵鼎、范同、胡铨等人上奏,希望赵昚能够作出圣断,可赵昚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段时间来,秦天德已经减少了在朝中的开口次数,给了赵昚展现帝王手段的机会。而赵昚也没有令他失望,按照美芹十论中的内容,逐一展开推行,而且言谈举止之间也彰显出帝王的风范,看似一帆风顺。
然而在这顺分顺水的背后,则是因为范同碍于秦天德无形中的威吓,赵鼎等人则是因为记起了“人臣本份”,因此他们很少对赵昚的提议提出异议,使得赵昚推行的政策往往能够得到顺利的执行,而秦天德也只是点头称是而已。
曾几何时,赵昚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掌控朝堂,可到了今日他才发现,自己依旧有些稚嫩,面对范同赵鼎等人的争辩,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很厌恶范同不假,但范同此次反对重开丝绸之路的理由也不是不能站住脚,他犹豫不决的老毛病又犯了,面对双方恳求他来做出裁断,迟迟拿不定主意。
看到此景,胡铨心中暗叹一声,迈步而出,开口说道:“官家,兹事体大,何不询问国师大人的意见?”
胡铨的声音并不大,至少与朝中的争吵声比起来小了不少,可当他的声音落下后,朝堂上顿时寂静一片,只剩下轻不可闻的呼吸声,所有人都将目光转移到了秦天德身上。
秦天德复职以来,除了刚复职那几天展现出来的一如既往的强势,随后的日子里过于的平静,往往只有朝中遇到大事,朝臣争吵,赵昚迟迟无法决断,他才会开口表态,而他的表态往往代表着最终的定论。
有人怀疑秦天德与赵昚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因此才能复职,其中一条恐怕就是要逐步将朝权归还,因此才会逐渐减少在朝中的开口次数。
但所有人都在暗中达成了一个共识,减少了开口次数的秦天德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没人知道秦天德现在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无法揣摩他的心思。
就相信在,朝中争吵不休,秦天德眉头紧皱显然有所思,可偏偏不曾开口,这让不少人心中惴惴。朝中平寂了太久,太长时间没有官员被贬被杀,这让不少官员很不适应。
赵昚知道这段时间是秦天德再给他证明自身的机会,之前他也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可到了此刻他才发现,即便他背后有岳震替他出谋划策,可依旧还有诸多不足。就像现在,面对左右相的争吵,他就拿不定主意。
而秦天德虽然可以淡化在朝中的影响,可在朝中官员心中依旧如巍峨大山一般,这让他心中很不是滋味。
轻咳了一声,快速调整好心绪,赵昚说道:“国师,此事左相与右相看法有异,朕感觉二人所言皆有道理,不知你有何看法?”
“官家,你说何事争吵?”秦天德似乎心思根本不在朝堂上,根本没有听到之前的争吵。
百官错愕,赵昚无语,胡铨强忍心中不满,将西辽提议宋辽吐蕃三国重开丝绸之路一事复述了一遍后,问道:“下官观大人似有所思,不知大人在思考何事?”
“重开丝绸之路一事啊?”秦天德刚刚舒展的眉头有皱了起来。
赵鼎见状连忙说道:“国师大人,本相以为此事可行。不仅能够较好西辽吐蕃两国,也能够丰我大宋国库,富我百姓腰包。”
范同并没有开口,只是冷眼旁观的看着秦天德,嘴角轻轻上翘了一下。
秦天德其实早就听到这件事了,朝中官员争吵的那么凶,他怎么可能听不见?只不过这件事牵扯的范围太广了,背后隐含的意思太多。范同因为身份原因误打误撞蒙中了少许,而赵鼎等人根本就不知道西辽人的真正意图是想跟大宋结盟!
所以秦天德不想让这件事情太早得出定论,也亏得赵昚犹豫不定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才弄得朝中争吵不休,他才不用出面。
可胡铨不愿见到朝中争吵一片,将他推了出来,他只能表态了:“兹事体大,岂能轻下判断?以本国师只见,朝中选派人手,派出官商,按照西辽吐蕃提议走上一遭,看看利润如何,再做定论,不知官家以为如何?”
“官商?”
“不错,以朝廷的名义组成的商队。”秦天德随意的解释了一下他捣鼓出来的这个新名词的含义。
范同沉默、赵鼎沉默、赵昚亦沉默。
秦天德的提议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天德的提议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很显然,秦天德这番话看似很是公允,不偏不倚,但却没有表达出任何态度,不禁让人费解。
胡铨略作思忖,再次问道:“不知国师大人之前因何事失神?”
秦天德笑着看向胡铨,这是他第一次满意胡铨的好奇心:“本国师打算组建两支海军。”
第484章 公心?私心?()
组建海军?还两支?
朝中官员再度惊愕,脑中有些过不来弯,所谓海军是指水军么?若是的话为何要组建?若不是那何为海军?
赵昚对这种事情很是感兴趣,既然为“军”,又是秦天德所要组建,那必定是为了将来灭金吞夏做准备。
“国师,何谓海军,可是水军?因何要组建两支?”
大宋是有水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很多人不解秦天德为何要组建,还是两支。尤其是户部尚书李瑜,组建一支军队就意味着户部又要负担粮饷,如今刚刚得到改善的国库难道又要入不敷出了么?
“回禀官家,所谓海军,大体上与水军相似,只不过他们所要征战战场是大海,而大海中的凶险远超过江河湖泊,故臣称之为海军。”
赵昚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又问道:“既然与水军相似,朝廷有多支水军,为何还要再组建两支?”
“朝廷各支水军各负其职,臣要组建的这两支海军另有重任,故必须新建。”
“敢问国师大人,你要组建的两支海军人数几何,规模几何,建之何用!”李瑜忍不住了跨步而出先冲着赵昚躬身一拜,然后对着秦天德质问道。
秦天德斜了李瑜一眼,知道对方担心的是什么:“李大人,此事不需你多虑,你只要谨守户部尚书之责即可,做好组建前期所需要的军饷粮草即可!”
猛然间秦天德提出要组建两支所谓的海军,不少官员心中都开始蠢蠢欲动,因为这里面会涉及到许多利益,虽然宋朝武将地位不如文官,可毕竟也是官,品秩从高到低也有不少空缺,谁没有几个亲戚朋友不肖子孙的?
“这两只军队只有一个职责,那就是替大宋海上商船保驾护航,保得我宋人在海上行商平安无事,不让宵小之徒敢起觊觎之心!”
秦天德紧接着的这句话,就断绝了不少官员推举自己亲朋之心,因为很明显,这两只海军不是用来充门面的,而是真的要打仗的!
而且海上各种已知未知的危险太多,虽然如今出海经商的船队越来越多,可几乎每只船队都会有人手折损于海外。
海啸暗礁风暴之类的因素还在其次,光是大大小小的海盗就多不胜数,而且随着出海经商船队数量的增加,海盗也越来越多。
看样子秦天德是冲着海盗去的。这是众多官员的第一反应。
赵昚有些失望,不过赵鼎史浩却是暗中点头。大宋海上贸易较为繁荣,但能有今日之鼎盛,多半要归功于秦天德的因素,但同时也滋养了数目不菲的海盗。
这些海盗有的还算得上是盗亦有道,每次劫掠只抢钱银不伤性命,可有几股海盗却极为狠辣,杀人越货抢船抢货不留活口,规模较小的船队很难幸免,就连朝廷的船队都曾经被海盗骚扰过。
秦天德能够决定成立海军,剿灭海盗,不失为良策,能够为出海经商的商人增加一份保障。
李光皱了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