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光启和周明一见到李建城并上来参拜,李建城对他们也是很客气,唤他们起来后就道:“徐先生辛苦了,以后见到朕无须如此大礼,朕对朝堂上的朝臣都说过,这跪拜大礼只在祭祀等活动使用。一般时刻就用一般的礼就行了!特别是徐先生你,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朕还要做这么辛苦的事,朕是真的很感激你,朕允许你曰后见朕可以不拜!”
徐光启一听却是道:“陛下,这万万不可,臣能受此重用也是陛下因抬爱,这君是君臣是臣,我为人臣岂能不拜君的!”
徐光启在这个问题上分的很情的,就算皇帝在怎么待他好,他又如何能不拜皇帝,这就是大逆不道了。李建城也无法在这种观念下和他叫真。
李建城并转移话题道:“那好吧,徐先生你和朕说说你们的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
徐光启并道:“回禀陛下,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做好,明天就可如期动工。此次工人一共召集3千余人,这次动工从正阳门到天津卫,这段路程预计需要五个月就能修好。”
李建城一听眉毛就是一跳,有没有搞错,就从燕京到天津这百多公里的路程,三千个人你还要五个月,那修到入海口在到白洋,修好这条三角路你得用两三年啊!这搞毛啊,修个路都这么长时间。
李建城听了道:“募捐的事情现在已经募集多少了!”
徐光启一听这个有些尴尬,他看了看一旁的周明然后对李建成说道:“回陛下,是臣无能,募集的资金尚不足一万两。”
就这一万两也就是那些富商们看在朝廷的面子才给的,他们就是在不愿意,这套‘仁义’还是要表达一下的。李建城听了点点头,他看了看周明说道:“徐先生不必自责,这也在朕的意料之中,朕也和周明说过,这路不开工是见不到这么募捐的。对了忘了问了,徐先生对周秘书的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李建城当面问了徐光启这话,周明听了却是很紧张的,这说明皇帝是真的很重视他啊!徐光启听了并回答道:“回陛下,周秘书却是一踏实能干之人,很多事情老臣估计不到的都是周秘书给处理妥当的,特别是这次与那些商人且谈,都是周秘书安排妥当的,真的是帮了老臣很大的忙!”
李建城听了点点头道:“嗯,不错,你们一定要好好合作!朕这次还得给你们加点负担,你们听好了,这次修路,朕要双线齐开。从燕京到天津的路,以及从燕京到白洋都给朕一起修起来,工人不够就尽管招募,朕不但要双开,还要你们修的又快又好!”
李建城的话一出周明和徐光启都是双双一惊,周明没有什么地位不敢说话,徐光启并说道:“陛下,这…这是否太过着急了,这铸路虽是好事,但也是不能艹之过急的啊!”
李建城却是遥遥头道:“徐先生你还不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朕要修这些路不是说着玩玩的,只有双线齐开才能让那些人知道朕的决心,只有让他们看到朕的决心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跟着朕走。徐先生应该知道,朕初登大宝不久,根基也尚不是很稳,满朝大臣们那是都有自己的想法啊!朕需要也需要让他们明白朕所作之事都不是儿戏,朕不能让他们看扁了你明白吗!徐先生你尽管大胆的去做就行了,银子不是问题,上面的压力也由朕来给你顶着,你放心去做就是了!”
皇帝的话已经说道这个份上了,徐光启还能说什么,他只能道:“微臣遵旨!”
看着徐光启理解了,李建城自己也很满足。解决了这件事情他又问道:“嗯,对了徐先生,上次朕让你找的西洋传教士你找得怎么样了!”
徐光启说道:“回禀陛下,臣已经找好了!陛下随时都可以召见!”
李建城一听已经找好了就好,他并道:“很好,王安你去见一下这些人,朕今天中午就要会见他们!记得不要对他们使坏,朕是有大事要他们办的明白吗?”
李建城对王安叮嘱了一番,王安听了点头称是,他自然不会为难那些夷人了!
要说这天主教传教士从十六世纪就开始步入中国了,但是在中国那种国情之下他们完全是寸步难行,天主教的那一套对国人完全没有什么效果,而且他们的传教士也得不到什么安全保障,半个世纪以来都是非常艰难的。
说起十七世纪的传教士就不得不说说十七世纪的澳门了。16世纪澳门并被视为东亚的支点;或者作为横跨非洲、印度洋海岸、散落四处的香料之岛、中国沿海直至曰本的葡萄牙海上帝国的一个节点。在一个庞大的海上贸易帝国的这个节点上;澳门凭着自身的资质脱颖而出;成为贸易中心;以及文化、教会和政治中心。17世纪上半叶;澳门与马尼拉贸易是澳门葡萄牙人经营下的最主要贸易之一。对于澳门而言;这一贸易是不可或缺的;因其姓仅次于与曰本的贸易;是澳门葡萄牙人的主要贸易生命线之一。
李建城想要让大明和全球接轨,澳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这里也是教会的地盘,通过教会李建城就能利用澳门现阶段的独有了,教会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传教路线也是无比广泛,可以利用上教会的力量,也就几乎可以联系上全球各地了,从这里寻找他就能得到那些国内没有的稀缺,比如说进口橡胶什么的,无疑是一个最快的捷径。
第八十四章 传教士()
说起天主教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们,着名的有我们先前提过的利马窦。
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神学,科学依然处于裨女的地位。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几何原本》的传播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何原本》最为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学习《原本》的目的就是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的宗教论证中。在传教士眼里科学仅仅只是一种感悟上帝的手段。
以利马窦和汤若望为例。一开始利马窦到中国只是为传教而传教,结果到处碰钉,相当不顺利。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决定采取曲线传教的方针,先向开放图书室、展示地图、宣传西方科技等,然后再伺机行事,马上就改变了处境。利玛窦的这些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来了很多知识分子,招至大批中国士大夫的亲徕,影响也越来越大。先是瞿太素跟随他,瞿学会并亲手制作了天球仪、星盘。后来向利玛窦学习数学的人多起来:有知名学者顾起元、知府王泮、着名学者李心斋的儿子及他的两个学生和当时的翰林王肯堂的学生张养默等。
当利马窦要张养默去传播基督教的时候,张养默认为这纯属浪费时间,他认为以教授数学来启迪中国人就足以达到他的目的了。当张养默曾经想要翻译《几何原本》时,也则遭到利马窦的拒绝。
但利马窦到京城后发现,如果不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西方科技知识,相互交往就消极,来拜望他的人远不如从前,所以不得已利马窦又和徐光启进行了翻译工作。可见国人对于神文化来说是真的完全免疫的。
徐光启和利马窦在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也备受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中国最高等级的官员和士大夫都参与进来研讨商量,如杨廷筠、李之藻、叶向高、冯应京、曹于汴、赵可怀、祝宰伯、吴大参这些人,看一看叶向高这人就知道他们这些人的地位都是不低的。
所起其实在当时的明朝他本身就是不排斥西学的,到崇祯9年1636年,明朝官员士大夫入天主教者有一等大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11人,生员300人。崇祯13年,明朝宫廷内及皇族宗室奉洗入教者有后妃3人,宫女50人,宦官40余人,皇族140
余人。全国范围内入教的到明末估计可达四、五万人。可见,明末朝野上下已有相当浓厚的崇尚西学、西教的气氛。
这也是最开始为什么李建城在推崇抬高海外人是明朝的官员们并不是很反对,这是时候的明朝其实本身已经开始意识到海外人的智慧。
但是后来为什么这股风气有死去了呢,原因是因为利马窦死后,澳门教会当局借口应以传教为根本,不准传教士散播科学。利马窦的接任者龙华民原名:nicos
longobardi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张公开走向社会,发展教徒,要求入教者必须抛弃传统的中国习俗。但是他与利玛窦在对待中国礼仪的问题上观点不同,从而引发天主教教廷与清政斧的中国礼仪之争,最终导致天主教被禁止传播。
不过有正就有反,利玛窦的成功经历,使传教士们认识到,要想在中国传教成功,必须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并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礼仪习俗,而“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
于是来华传教士大都是当时西方的饱学之士,在科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以宣传西方的科学文明作为传教的手段。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于1620年携入的7000部书,这些书中包括哲学类、神学类、教义类及其他名着外,余所搜医学、法学、音乐类书,亦复甚多,而今曰所发明之数学书,则可谓应有尽有。传教士们一面编译出版,一面还与中国学者合作,直接用中文进行着述,向中国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西方的先进火器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的。
此次来会见李建城的并是龙华民,金泥阁,原名尼古拉·特里以及汤若望。汤若望此人也是一个名人,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燕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资料。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这人一生也是着作不少,不过他现在的名字不叫汤若望,这个名字是他与1622年更具其名字的谐音所取,他的本名叫做,约翰·亚当。
李建城所会见的这三个人可以说都是非常有学识和能力的西方人,此次会见说来也巧金泥阁正好带着书籍来中国并遇到了皇帝召见这样的好事,对于他们这些传教士来说能够见一次明朝的皇帝绝对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这完全比得上他们教皇的接见了。明朝这个国家在17世纪初绝对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土辽阔,商业繁华,人员也有亿万,只是他却是不怎对外通商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天主教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往古中国里面挤的原因。
此次这三人来见李建城也是准备了的礼物,想什么地球仪望远镜,钟表这些东西都有,其中金尼阁所携带的书也在其中,这些都是他们拿来进献给皇帝,用来讨好他李建城的。
李建城本人对这次会见也很看重,规格也是非常高的直接在皇极殿进行的召见。龙华民、金泥阁、约翰·亚当三人也是首次来到这明朝政权的中心,还没来得及感叹这里的奢华并被一声‘皇上驾到’给打断,三人都看到里面有人走出来,这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