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甫嵩说过,鼓舞士气这种事,可一不可再,当初韩遂通过攻克美阳后纵军三日的承诺来激励羌兵,可当攻克美阳变得遥遥无期时,羌兵们就失去了斗志。
更要命的是,他们这次失去斗志,那就不是韩遂通过三言两句可以轻松激励起来的了。
整个战况,被彻底扭转过来,韩遂麾下的羌兵们已经失去了横扫整个大汉的锐气,不过这并不表示这支大军已经失去战斗力。
不甘心的韩遂跟皇甫嵩继续耗着。
皇甫嵩也乐得跟韩遂继续耗着。
针对这一点,皇甫嵩在教导皇甫郦与张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两军的胶持对峙,吃亏的绝对不是他们美阳。
毕竟美阳兵吃的粮食是直接从雒阳运来的,而羌兵们所吃的粮食,那可是从遥远的金城、武威运过来的。战争的时间拖得越长,韩遂军输运粮草的后勤军就越疲惫,再加上新任的凉州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护羌校尉夏育与老将盖勋,这四位当地长官已经组织兵马在韩遂大军的后方展开堵截,一旦韩遂大军的后勤环节出现问题,整支羌兵空有近十万之数都难逃覆灭之险。
“皇甫义真这是在等,等一个最佳的出击时机!”
董卓作为多年追着皇甫嵩脚步的劲敌,那是最了解皇甫嵩不过的。
“皇甫义真要么不出击,出则必倾巢而动,一记封喉,别看那韩遂目前手底下还捏着近十万羌兵,那不顶用。韩遂拖得越久,就越发对他不利,说不准……十万羌兵没几个能活着回去。”
听着董卓那轻描淡写的描述,张煌不由地想到了颍川黄巾与渠帅波才。
记得那个时候,皇甫嵩也是像现在这样静静等待着最佳的机会,待他全军而动时,数万颍川黄巾精锐竟于一夜之间覆灭,全军覆没。
“将会重复长社之战么?韩遂,也要步波才的后尘?”
张煌长长叹了口气。
不得不说这些日子里他在皇甫嵩身边学到了很多,而这,恰恰使得他对皇甫嵩的感觉变得愈发的复杂。
长社、汝南等地的京观,那些奉皇甫嵩之命由黄巾义士的头颅所堆砌的京观。
张煌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去亲口询问皇甫嵩,询问他当时为何要下令那么做。
如果是在以往,问不问都没有什么必要,毕竟张煌那时对皇甫嵩仅仅只是好奇,而作为黄巾军的最高统帅,张煌有义务为那些尊称他为小天师的黄巾义士们向皇甫嵩讨回这笔债,区别仅在于张煌不屑于用刺杀来害死这位惊才绝艳的名帅,更倾向于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打败他。
可随着皇甫嵩将他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加以传授,张煌逐渐感到了这种恩惠所带来的某种负面情绪,那就是他越来越想当面问一问皇甫嵩,仿佛得不到回答他就一辈子难以安心。
这种情绪,就叫做纠结。
或者说,恩怨难分。
最终,皇甫嵩也没真正等到最佳的出击机会。
正所谓天意如刀、难以预测,就在皇甫嵩耐心等待着韩遂麾下羌军自行瓦解,好一鼓作气全歼这支外侵的军队时,意外发生了。
十一月,一颗“星辰”从天空坠落,坠入了韩遂的羌营。
当夜,羌营火光大起,董卓见时机不可失,当即带着张煌夜袭羌营。
乍一看,似乎是上天对羌不利,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那近十万羌兵至少有大半凭此能够活下来。
因为正是这个契机,使得韩遂终于下定决定从美阳撤军,否则,如董卓所预测的,恐怕不会有几个羌人能活着返回故乡。
这一仗,董卓终究还是没能如愿大放光彩,因为皇甫嵩的用兵实在是令人嗟叹。
难以逾越!
第二百章 争功()
一颗天外来石夜坠韩遂的羌营,致使董卓趁机偷袭羌营得逞,虽然这看似是侥幸的胜利,但是对于知情的人来说,这却恰恰是韩遂的运气。
要知道若没有那块天外来石,皇甫嵩势必能活活耗死韩遂的十万羌兵,重创西北边陲的羌、胡部落。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皇甫嵩这次能够顺利杀光这十万羌、胡两族的战士,大汉的西北边境最起码也能得到至少十年的和平。
还有河首平汉王宋扬,这个趁大汉虚弱起兵造反的,目前天底下势力最庞大的反贼,恐怕也坐不稳他的反王位置了。
“可惜。”
对于这个变故,在天明后赶来视察的皇甫嵩在了解情况后遗憾地叹了口气。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次的“天变”让韩遂终于能够咬牙承认失败,撤军返回金城郡,但因为当时变故发生地十分突然,哪怕是韩遂未能减少伤亡,使得董卓终于获得了一份比较丰厚的战果。
要知道自从意识到大将军何进打算整顿偌大军方后,董卓便改变他本来想给汉军使绊子的主意,迫切想在这场战役中斩获功劳,作为进身资本投靠何进,只可惜先有周慎刚愎自用,坏了大好局势,后又有皇甫嵩力挽狂澜扭转整个战局,使得董卓这位豪杰竟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昨夜的这场夜袭,董卓也算是稍稍吐了一口郁闷之气。只可惜未能抓获叛首韩遂、边章二人。
董卓、皇甫嵩、张煌、皇甫郦,一大帮人围着那个被天外之石砸出的巨坑,颇感兴致地围观着。
在这个“神力”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世人对于像这种“从天外坠落的星辰”的失态,那可是极为重视的。
像这种特殊的“天象”,世人普遍认为是上天对于凡人的警示。若是出现干旱、洪涝,天子也得拟一份罪己诏;就算是出现日食月食这种无害的天象,朝中的三公也得集体辞官,无辜地背上这份黑锅,为的就是不让天下百姓因惊恐而发生暴动。谁让这个时代对于天文的研究极不完善呢。
眼瞅着就连董卓、皇甫嵩这样的豪杰都一脸凝重地注视着那个巨大的坑洞,张煌由衷地感到好笑。
话说这些日子他真有些被皇甫嵩打击得不行。现在总算是又稍稍挽回几分优越感。
“挖到了,挖到了!”
随着一阵欢呼,挖坑的士卒们惊呼起来。
这一惊呼不要紧,本来就显得拥挤的坑洞边缘。那更是被围地水泄不通,好几次张煌差点就被身后探着脑袋眺望的士卒给挤到坑里去。
不一会,在坑底忙碌的士卒们就挖到了一颗黑漆漆的铁石,上面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小坑,卖相说实话并不咋地。
不过张煌却知道,这块卖相并不咋地的玩意叫做“星铁”,又叫“陨铁”(疑是玄铁),那是比精铁、镔铁更具优势的铁胚,春秋战国时代那些传说至今的神兵。几乎都是由这种天外来物为主体,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
比如张煌曾经机缘巧合得到的神兵吴钩,那便是古吴越一带奉以国器的神兵。也正是因为来历不凡,这种神兵才具备有能破武人刚体的特殊效用。
“就这么个玩意?”
董卓从那名士卒手中接过陨铁后在手上掂了掂,旋即不屑一顾地丢给了身边的张煌。
首次接触这种天外来物,张煌不禁有些激动,因为他从来没有亲身触摸过这种神奇的物体。
入手很沉、相当沉,仿佛这块铁几乎没有杂质。张煌知道。这是因为它在下坠的期间因与大气摩擦而烧尽了内在一些像煤之类的可燃物质,使其变成了一块纯粹的铁。这可是远比用烈火锻造更加彻底,因此也难怪这种铁会成为古代冶匠们锻造神兵的首选。
反复抚摸着铁块的表面,张煌颇有些爱不释手,他不禁幻想若是他能够藏下这块铁,日后找一位著名的冶匠将其锻造成武器,那绝对是能够比拟神兵的存在。
但遗憾的是,但凡这种从天而降的陨铁,都必须上交给朝廷的匠作部,私人是不得藏匿的。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董卓这才不屑一顾,随手丢给张煌让他开开眼界。
一想到这块铁疙瘩宝贝最终还是得上交朝廷,张煌的心思也就淡了,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将它递给了身边的皇甫郦,毕竟这位爷瞪大眼睛瞅着,显然也是个没有见过市面的主。
而另外一边,董卓与皇甫嵩没有理睬盯着陨铁啧啧称奇的张煌与皇甫郦二人,顾自在那轻声谈论着。
“被韩遂走脱,这场仗恐怕就不是短期可以结束的了。……对此你可有什么主意?”
董卓主动开口,似乎是试探皇甫嵩的意思。
皇甫嵩闻言望了一眼董卓,淡淡说道,“此番能逆转劣势,已足够我将功补过了……这就足够了。”
“唔?”董卓一听心中有些纳闷,因为皇甫嵩的话表示,他竟不准备再参与后续的征战?
董卓想要追问,可眼瞅着皇甫嵩那一脸自嘲、讥讽、冷笑的样子,他却愣住了。他本能地察觉,这回皇甫嵩所讽刺的,或许并非是他。
很快的,董卓便意识到皇甫嵩话中所讥讽的对象,荡寇将军周慎,亦或者,是此人背后的何进大将军势力。
那是在几日后的军事会议上,因为此前张温已将这场大捷以数倍夸张的方式书写下来送往了雒阳,可没想到朝廷发回来的正式嘉奖,落款却并非天子或老太尉杨赐,而是大将军何进。
记得秦汉初的时候。“太尉”又称“大司马”,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意思,而“大将军”的准确解释则是“上将军”。因此,“大司马”是位于大将军之上的,即太尉职权要比大将军更重。
但到了汉末,太尉就逐渐沦为虚职,一般由文官执领,职权仅限于书面嘉奖或处罚某位将领,不再具有实权。(到曹魏的时候。大司马与太尉并存,不过。是作为大将军的辅称,只有战功赫赫者才能受封,即,大司马大将军。这个现象与西汉时相似。)
但是再怎么没有实权。摆在台面上的嘉奖文书,一般还是通过太尉下达的,何进大将军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说实话不怎么合适,容易被人所诟病。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份嘉奖竟然不是交给美阳军的主帅张温,而是交给此前非但毫无战功反而犯下大罪的荡寇将军周慎,这不由地让人遐想连篇。
“……着皇甫嵩官复原职,仍拜左将军……代陛下守美阳。务保皇陵无恙。”
在整个帐内众人鸦雀无声的注视下,荡寇将军周慎念完了何进大将军的嘉奖文书,总结内容无非就是叫众人再接再厉。另外回复皇甫嵩左将军的职位而已。
然而关键点,却在于这份嘉奖令是交到周慎手上的,这其中的暗示意味,哪怕是傻子都看得出来。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将军何进竟要皇甫嵩守美阳、皇陵,说什么此事事关重大。谁不晓得韩遂已逃回金城郡?美阳、皇陵能有什么差池?
董卓默然地望了一眼皇甫嵩,即便他素来不服皇甫嵩。这会儿也不禁为后者感到几分不值。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因为皇甫嵩前一阵子太过于耀眼了,将韩遂那等枭雄玩弄于鼓掌之上,如此一来,何进大将军就势必要打压他。毕竟何进大将军的目的是控制整个军方,如若皇甫嵩在军方威信过盛,对他而言无疑会是一股阻力。
而皇甫嵩多半是也预料到了此事,因此他在董卓试探他的时候自嘲冷笑,说什么日后的征战将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