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关于清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的特别说明:
(限于名额数量和分布比重,我在选择中忍痛放弃掉了2位名将,第一个是陈玉城,另一个是赖文光。)
■ 乾隆帝:号称为“十全老人”,曾经发动十次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两次对准葛尔的战争;平定回部,平定台湾天地会;征缅甸、征安南;廓尔格战役,其实惟有平定西北的战役是他亲自指挥,但也显示了他的武略。 
■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绰号“四眼狗”,但实际上陈玉成是位帅哥。陈玉成是清军最畏惧的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许多的清朝名将都曾是他手下败将。他14岁就加入了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在战斗中累立战功,很快地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其实早在天平天国初期,陈玉成已经是位不可多得的骁将。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战役他都战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军名将李续宾部,而闻名全国。参与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营的战斗。并主持策划了著名的惨烈的援救安庆战役,可惜功败垂成,此非战之罪也。安庆战役后,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清朝擒获,他就义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须绕舌耳!”的名言。勇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全期的擎天白玉柱。但其帅才稍嫌不足。
■ 李鸿章:最出彩的是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建立三洋海军。但是他因为职务原因很少有机会领兵出战,在甲午战争中拙劣的表现使他失去了成为名将的可能。 
■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山人,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在军事上尤其是海防上、陆防上和军事训练上的主张本可以使他跻身军事理论家的行列,限于名额,忍痛舍弃了。 
■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重要代表,一生忙于军政,追求军事改革,主张军事自强。第1阶段,强调“西体中用”;第2阶段“体用观”,并编练了“自强军”,成为新式陆军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张之洞建立的这支“自强军”改编成湖北新军,称为“天下劲旅”,成为了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鉴于张之洞并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搏杀过,所以不予选入。 
■ 僧格林沁:满清亲王,执掌清朝最精锐的王牌军蒙古兵兵权。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取得胜利。还曾镇压捻军。但总结其军事经历发现他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在本来可以讲和的情况下,恃勇斗狠,使和谈破裂,并在关系北京安危的八里桥战役中大败,虽然其中有武器装备差距的原因,但他错误的指挥也脱不了干系。最后他在镇压捻军时屡败于赖文光;高寨楼中计,更显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丢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够格选入。 
■ 施琅:原郑成功的部将,擅长水战,他整船练兵,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台湾,仔细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备,施琅2万大军,300艘战船突然袭击,郑将刘国轩仓促迎战,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敌之计“,又逢风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刘国轩12000人,刘国轩逃回台湾。然后郑氏就投降了。仅仅凭一次战役不足以位列历代名将之林。 
■ 鄂尔泰:雍正时的云贵总督,以剿抚并施,解决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是“大一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实施。但鄂尔泰更多依靠政治手腕,军事手段只是相辅,因此不予选入。 
■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在镇南关战役中冯子材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了法军第2旅指挥官尼格里。冯子材虽然参与镇压过太平军,但在征伐太平天国的战史上他的默寂无闻,说明他起的作用实在有限。直到六十多岁才出彩,有了镇南关一战的胜利。他与施琅性质一样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么太多的韬略。 
■ 聂士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他很有才华,但是作为名将如果没有成功的战绩作为支撑是没有说服力。聂士成没有成为名将的土壤,而且他生不逢时,无论是镇压太平军、捻军和金丹教;还是后来的抗法、抗日、抗八国联军他指挥最多不超过三千人马(只属于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一个旅长而已),而且也没有太多令人信服的胜绩。聂士成最出彩的是摩天岭保卫战,攻占连山关。只是不怕死爱国在评选名将时是没有用。中华名将必须用胜利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
■ 邓世昌:他位卑职轻,战略意义有限,称之抗日爱国名将,或者民族英雄即可。站在纯军事角度,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实际上起的塑造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军魂作用。硬要说他显示了什么很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指挥艺术,确实没看出来。他开着军舰去撞击敌舰途中被鱼雷击沉,至少可以看出他还是不够冷静。
■ 刘铭传:(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参与镇压天平天国和捻军,但主要扮演马前卒的角色,冲锋陷阵。1884年,中法战争起,以巡抚衔督防台湾。8月,法军侵犯基隆,攻陷炮台,他发挥官兵陆战优势,将敌击退。后法军再陷基隆,他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敌肉搏激战,相持八个月。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增设州县,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可见刘铭传并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只是没有败,也没有胜,而当时他守卫的台湾并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受到压力也是有限的。
■ 湘军名将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将,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或捻军起义时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
■ 关于洪承畴的特别说明:
关于洪承畴降清,我觉得部分的愤青把他攻击为“卖国贼”有点偏激,虽然洪承畴到底是不是“卖国贼”,并不是我选不选他为名将应该考虑的。我只会站军事领域来看这个人在军事领域的成就,一个人人品或气节的好坏是无法否定他军事上的成就的。很简单的比如林彪,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建国后反党叛国,企图谋朝篡位。我们的政府(也就是官方)现在还是承认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因为他曾叛逃到蒙古就否定他在军事领域的贡献。洪承畴投降的时候,北京已经被农民军攻破,明朝皇帝已经上吊自杀,明朝已经没戏了。清的嘉定,扬州三屠那是发生在洪承畴投降以后。至于部分人认为的满清入关后杀汉人杀了多少多少,这不能要求洪承畴未卜先知。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洪承畴确实是明朝末年比较有影响,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在潼关他设伏击败李自成是他的成名之战。随后他还追剿了其他一些农民武装。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中原沙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围歼的战术,使明末农民起义走向低潮。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末年剿灭农民军的名将之一,与孙传庭、左良玉等齐名,文韬武略远胜过吴三桂、贺人龙、曹变蛟等人。他在松山之战的失败确实是情有可原,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从中作梗,是明军辽锦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洪承畴被擒以后曾经想自杀,但没有成功。因为他这个人太有才华了,所以皇太极非常重视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要劝降他。如果他没什么本事,清朝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做,从反面证明了洪承畴的军事才华和价值。人非草木,在清朝的诚心诚意下,再加上他看明朝确实没什么希望了,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柳树上,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洪承畴投降了。
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
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洪承畴然后帮助清朝进攻内地,直取云贵,后来只要抬出“洪承畴”三个字,许多明朝的将领就纷纷投降。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的或为个人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二战军史殛人物评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从来不曾中断的古国。中华民族拥有骄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华夏大地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够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的名将与精英。诚然 ,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评选出的中华名将中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爱新觉罗氏统治。从1644年,李自成退出北京,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这一时期军事领域代表着最高水准的名将入选谱单简介如下:
清朝(10个):
多尔衮:★★★★★
(1612年…1650年)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继而攻破济南,所战二十次,每战皆捷。克城四十座,掠夺人口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