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凋天龙游记-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锢靡场R坏┑侗刖伲浩煊怠偻蝓鳌3で耄杪ノ栝浚缇砺浠ǔ睢G迤饺僭兀湔氯宋铮ǖ囟夹荨P掖松砦幢保炭湍现荨F萍炖珊卧冢靠浙扳辍⑾嗉抻伞4咏窈螅匣昵Ю铮挂乖姥袈ァ!闭馐状时泶锪伺嗜硕怨萍彝觥⒆陨肀宦暗奈尴薇湍啦磺⒓嵴瓴挥宓母呱薪诓佟K碛幸淮省端煜恰昝纪ぁ反馈�

    宋度宗时昭仪王清惠在南宋灭亡时被俘,北上途中于驿中题词于壁,即《满江红》:“大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这首词抒写了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感伤,当时在中原广为传诵,颇有影响。

    南宋宫人章丽贞在战乱中写下了一首《长相思》:“吴山秋,越山秋,吴岳两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风飕飕,雨飕飕,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楚囚。”从其身份和词中所用典故来看,她应当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南宋蒙学教育十分发达,有乡校、村校、义学、家塾等,遍布乡村城镇。陆游的《秋日郊居》之三就描述了村学的情形:“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作者自注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这时的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学习基本文化知识,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每日功课一般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主要教材有《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十七史蒙求》、《训蒙诗》、《小学诗礼》、《三字经》、《名物蒙求》、《千家诗》等。南宋时期,苏轼的诗文也成为学子学习的重要内容。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当时一些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采用韵语编写蒙学教材的积极作用。如宋孝宗淳熙年间进士项安世在其所著《项氏家说》卷七中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欲其易记也,《礼记》之《曲礼》,管子之《弟子职》,史游之《急就篇》,其文体皆可见。”“古人垂训,多用韵语,亦欲其易记也,又文字整齐,听者易晓,如《大禹之驯》及《洪范》等书可见。”“古之卜筮,专用韵语,至今犹然。”许多大学者都亲自编写诗歌类蒙学读本,如朱熹的《训蒙诗》、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王应麟的《三字经》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自幼颖悟好学,十八岁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他编注的《四书》、《五经》成为南宋之后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他提出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读书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影响。朱熹并不排斥文学,曾校注《诗经》、《楚辞》,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诗善词,作品很多,是宋代道学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和著名诗人辛弃疾、杨万里、陆游等人往来密切,相互唱和,尤其与陆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诗作现存1300余首,其内容主要是借助诗歌阐明义理,将义理通俗化,诗风平和纯正,100首《训蒙诗》就是典型的代表。《春日》、《观书有感》、《水口行舟》等将道学理趣与自然意象密切结合,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著有《晦庵词》一卷,其词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但理性色彩往往较浓,如《菩萨蛮》(暮江寒碧萦长路)、《水调歌头》(富贵有余乐)、《南乡子》(落日照楼船)、《念奴娇》(临风一笑)等。

    朱熹继承儒家诗教传统,把诗歌作为传授理学思想的工具,非常重视诗歌教育。他的《诗集传》是诠释《诗经》的里程碑式名著,是元、明、清三代读书人必读的权威性读本。他在《近思录》卷十一《教学》和《小学》外编《嘉言》中专门摘录了程颢关于诗歌教育的观点:“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小学》外编《嘉言》第五)他还亲自写作100首七言诗结集为蒙学教材《训蒙诗》,其内容完全着眼于向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对于语言文字艺术基本不加考虑。如《天》:“气体苍苍故曰天,其中有理是为乾。浑然气理流行际,万物同根此一源。”《致知》:“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有昏。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通透理穷源。”《中庸》:“过兼不及总非中,离却平常不是庸。二字莫将容易看,只斯为道用无穷。”由于缺乏艺术感染力,这部《训蒙诗》流传不广,影响有限。

    朱熹的弟子陈淳仿照《训蒙诗》编著了《小学诗礼》,将《礼记》中的《曲礼》、《内则》、《少仪》的主要内容编写为43首五言诗,分为事亲、事长、男女、杂仪四部分,向儿童传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如“父立则视足,父坐则视膝。应对言视面,立视前三尺。”“父母或有过,柔声以谏之。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内言不出阃。外言不入阃。”“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入境必问禁,入国必问俗,入门必问讳,与人不问欲。”“临丧则不笑,临祭则不惰。当食则不叹,让食则不唾。”陈淳还用三言韵语写成《启蒙初诵》一书,目的也是让儿童接受儒家伦理教育,如“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同心然。”从内容上看,这可能是《三字经》的先河。他还编著了《训童雅言》等。这些蒙学读本曾在东南地区流行。

    真德秀编录的《文章正宗》正续集共四十卷,其正集体例包括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类,收入诗歌320余篇。这部书流传较广,对于诗歌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南宋刘克庄编辑的《千家诗》全名是《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全书共22卷,收录360余人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唐、宋诗人所作,少数为南北朝和五代诗人的作品。录诗1270多首,全是律诗和绝句,分别按照时令、节令、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器用、昆虫、人品等十四个方面进行编排。这部《千家诗》选录广泛,不拘一格,不论作者的名气大小、地位高低,注重选录简洁短小、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入选的作者来看,既有帝王将相(如唐玄宗)和士大夫,也有无名氏(如《题壁》《答人》)和僧人(如僧惠洪、释处默)。署名谢枋得编选的七言《千家诗》是在此基础上编录的。

    作为蒙学教材通行的七言《千家诗》分为上下两集,上集收七言绝句94首,下集收七言律诗48首,共142首。所选诗歌大部分浅近易懂,内容上于儿童成长有益或者至少无害,其中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等。这本书在选编时充分照顾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表明当时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七言《千家诗》在宋末广为流传。一是所选诗篇大多是名家名篇,以此开展诗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掌握诗歌艺术。二是所选诗篇大多浅近易懂,读起来上口,学起来容易,而且便于背诵,极适宜儿童学习。如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理学家程颐的七言绝句,自咏闲居之乐趣,把他追求自然舒畅的精神境界写得平淡自然而亲切。又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都是倍受群众喜爱的名篇佳作。三是所选诗中有许多警策名句,对学童有思想教育意义。四是所选诗篇内容丰富,基本按季节岁时为序,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它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千家诗》对于诗歌教育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针对儿童身心特点而专门编选的教材。尽管有人对这部诗集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无疑是古代最风行的且流传时间最长的诗歌基础教育读本。后人把《千家诗》作为初级教材,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起来简称为“三百千千”,作为蒙学的基本教材。

    方逢辰编撰的《名物蒙求》继承了孔子关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主要介绍各种名物知识,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鸟兽、器物、耕作、亲属、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名称和常识,采用四言韵语形式,全书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丽乎天者,日月星辰。润以雨露,鼓以风霆。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本书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欢迎的一本启蒙教材。

    南宋末期又有了新的蒙学课本《三字经》。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大学者王应麟。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著名学者,十八岁中进士,以博学多才名振朝野。宋亡后不仕,隐居乡里著书立说。著有《困学纪闻》、《玉海》、《深宁集》等。其《三字经》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传统,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优点,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是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它继承了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开篇即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里的句子往往言浅意深,采用诗歌的形式,每三字一句,整齐排列,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儿童诵读记忆。因此,自诞生后,《三字经》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古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清代道光年间,学者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记述共二十四句。通行的《三字经》共416句、124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