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能把握时局走向,绝不是个书呆子。十八岁那年,他被本州举为进士,授官羽骑尉。当时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见过房玄龄后感叹说:“我见过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如他一般。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啊,可惜我看不到他壮志凌云的那一天了。”
不过英雄多坎坷。房玄龄虽然出仕,又受到如此推崇,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还因为杨广即位之初汉王杨谅反叛一事受到牵连,郁郁不得志。
隋炀帝大业末年,果如房玄龄小时所言,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海内一片沸腾。房玄龄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太原,一路向关中进发。李世民遵循父命,帅军安抚渭北。房玄龄此时正任隰城尉。他凭着卓越的洞察能力,意识到李渊所领导的这支力量,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于是他毛遂自荐,走进了李世民的军帐。
却说李世民这日听得有人来投,自然十分高兴。国家正当草创之时,笼络各方面的人才很重要。于是马上吩咐请入营中相见。
“李将军”,因在军中,房玄龄便以将军相称,“在下姓房,名乔龄,齐州人士,愿追随将军,尽微薄之力。”
李世民连忙还礼,他惊异于此人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
二人不由得互相打量一番。房玄龄见李世民虽然年纪轻轻,却不显稚嫩,在那逼人的英气中还透出成熟稳重,心中暗暗称赞,也生出几分欢喜,今日所遇当是明主。而李世民见此人三十岁左右,眉宇间闪出睿智和从容,可见既才华非常又宽容大度,心中也十分高兴。
“先生请坐下详谈。”李世民隐隐感到他们之间必定相得。房玄龄自然乐意,二人仿佛老朋友般,说起话来。
一番长谈过后,两人已经从陌生人变为了知己,真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李世民当即任命房玄龄为记室参军,引为心腹。而房玄龄也是欣喜不已,他不曾想到,能够在此遇见真正了解、重视自己的明主。
他决定尽心竭力,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来帮助眼前的这位少年将军。
从此之后,房玄龄开始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每到一地,别人都争抢奇玩异宝,独有房玄龄为李世民搜求各种人才,他明白人才乃是无价之宝。房玄龄还与这些人结为挚友,将他们推荐给李世民,令他们为世民效力,壮大了其支持力量。
而李世民也了解房玄龄善于识人并有容人的雅量,能使人人各尽其力而不冲突,所以常常对人说:“我身边有了房玄龄,大家都更加亲密无间了,就如同光武帝身边有了邓禹一样啊。”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史载其少年时从学长安,主动亲附当时也在长安游学的后来成为汉光武帝的刘秀。后来天下乱起,光武帝安抚河北,邓禹又前去效力。光武帝非常高兴,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并常常把邓禹留在身边,同他商议安定天下的大计。而邓禹以他的才华和识见,在光武帝的兴复大业中出谋划策、领兵征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世民把房玄龄称许为光武帝身边的邓禹,是对房玄龄极高的肯定。
秦王府里的高参(2)
而房玄龄也的确不负李世民的称许。他在秦府十年,撰写公文,从不打草稿,或在马上即时而作,而且文字优美顺畅,道理明晰清楚。连高祖都称赞道:“此人又机智又有才华,难怪世民对他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上书陈事,虽在千里之外,都像当面对谈一样。”玄龄之所以拥有这种令高祖惊叹的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有才华,更是由于他对李世民十分了解,所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世民的想法。正是这种了解使房玄龄成为了李世民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房玄龄更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他很快为李世民找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帮手,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搭档,那人就是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此人也是少年时就天资不俗,好学文史。巧的是同样为称赞房玄龄的高孝基所赏识,称之为“栋梁之才”。看来这个高先生的知人之名倒是不虚,房杜二人也是真的有缘。大业年间,杜如晦任滏阳(今河北磁县)尉,但不久就弃官归去。直至李渊的大军攻占长安,房玄龄随之入关,才发现了杜如晦,并一眼看出他有非凡之才,于是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秦王府中汇集了天下许多英才。高祖出于各种考虑,将其中的一些人外调任职,杜如晦被任命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听说了十分着急,他通过与杜如晦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到此人是个奇才,这样一个人才怎么可以调走。
刚巧世民看到这么多人才流失,向房玄龄表示担忧之情:“玄龄,你看府中许多僚属都被调走了。我真是不忍他们离开啊。”
于是房玄龄趁机说:“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但杜如晦有辅佐帝王的才干。殿下要是做一个守成的藩王,用不用他无所谓,若要想经营天下,万万要留住他呀!”
李世民听后大惊,道:“卿要是不说,我差点失去这个人才了啊。”遂奏请将杜如晦留在了身边。这一举动成就了三个人和一个辉煌的时代。
房玄龄看重杜如晦,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品质,就是遇事能够勇敢决断,并且判断正确。这可以和他本人相辅相成。杜如晦也确实表现出了他的特长与才干。在以后的戎马岁月中,他与房玄龄一起跟随李世民,征伐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参与军国大事,不仅分析透彻,而且决断准确,深为当时的同僚佩服。
武德四年(621),天策上将府建,杜如晦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亲令褚亮写赞词:“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可见李世民对他的赏识。
房杜二人当然明白李世民对他们的重视,两人也是竭尽所能,辅佐世民。
即使是在要将性命赌上的玄武门政变中,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没有退缩和犹豫。
玄武门事变中的首席功臣(2)
直到建成与元吉决定动手,消息传到世民那里,大家才感到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了。李世民马上命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杜如晦来府中商议,决定最后的行动方案。
可李世民等来的却是长孙无忌一人而已。
“怎么不见玄龄和如晦?”李世民焦急地问长孙。
“他二人说皇上有旨,不令他们再听命于殿下。现在如果来府,被人发现,必定降罪,故不敢前来。”
李世民听了,有片刻沉吟,随即大怒。取下配刀,对身旁的尉迟敬德说:“此二人难道要背叛我?公可带刀前往,如果两人没有来意,便取他们首级来见。”
“我也同往。”长孙无忌马上说。
在路上,尉迟很是不解,“怎么房、杜二人竟会迟疑不来?他们对大王最是忠心的。”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道:“这不过是我等想出来的办法,看看殿下是不是真正决心已定,里面也有些激将的意思。他二人自然不会背叛殿下。”
“还是你们这些读书人点子多。我还以为大王早就下定决心了。”
“当年三国时期的孙权,面对众人砍下桌子一角,宣布要联刘抗曹,不也显得很决绝?其实心里也还悬着,直到鲁肃、周瑜之后又劝说了一番,他才坚定下来。咱们殿下也有些相似啊。”长孙无忌解释道。
尉迟敬德点了点头,说到谋略,他还真佩服这些人。
两人见到房、杜,尉迟敬德马上就说:“大王心意已定,赶快回府吧,谋划的事离不开二位啊。”
“我路上已经告诉尉迟公了。”长孙随即解释。
“是啊,大王还不明就里呢。让我取你们首级回去。看,刀就在此。”敬德说罢亮了出来。
“殿下一定很快就回过神来的,知道咱们是激他。”房玄龄笑道。
“还是赶快走吧,路上再谈。”杜如晦拿过两件道士服,与玄龄穿上,他们可不能让人认出。
尉迟敬德忽然说:“慢,我等不可一同进府,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可是非常时刻。尔等三人先往,我从另一条路走,府中会合。”
“尉迟公也是粗中有细之人。就这样办。”长孙说完,与房杜先行了。
当日,在秦府之中,大计定下。
玄武门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夺得了太子之位,并很快即位,当上了一国之君。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召集群臣,要面定他们各自的功勋。
朝堂之中,太宗端坐在上,群臣均侍立于下。太宗满意地看着他的臣子们,然后示意旁边的宣旨官宣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劳第一。房玄龄封为邢国公(后徙梁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杜如晦封为蔡国公(死后徒莱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念毕,太宗看看大家,说道:“朕封赏诸位爱卿,恐怕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卿等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对此结果可是满意啊?”
淮安王李神通站出来说:“陛下,当初义兵一起,臣就率军赶来支援。可现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之吏却功劳最大,臣很是不服气,他们怎么能居功第一呢。”
太宗听完,答曰:“义军初起之时,很多人都有心归附。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并没有亲自参战。后来叔父率军出征山东,窦建德南下进攻,尔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叛,尔又望风而逃。今日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有筹谋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就如同汉代的萧何,虽然没有战马上的功劳,却是国家的功臣。叔父是朕至亲之人,但是却不能因为个人私情就乱赏嘛。不然如何能让大家都心服呢。”一席话说得李神通哑口无言。
将军丘师利听罢,站出来说道:“起初大家都有些不服,但现在看到陛下秉公行赏,连亲人都不偏袒,我等也都心服口服了。”
太宗笑着点点头,朝堂上又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房玄龄、杜如晦受到太宗如此嘉奖,可见二人在玄武门事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都认为房、杜之所以被任命为宰相并获得美名,是由于他们有夺嫡之功。
玄武门事变中的首席功臣(3)
然而,虽然帮助太宗夺嫡是很大的功劳,但也只能作为房杜登上相位的条件,不能成为他们留下良相美名的原因。实际上,房杜两人都有王佐之才,堪当大任,早在太宗即位之前就表现了出来。而经过开国战争、宫廷政变,二人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能力辅佐王业,任相既因功但更是因才。
而房杜的得名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来自夺嫡之功,因为史书上对他们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具体谋议记载甚少,找不到二人过多的事迹。
唐朝史家柳芳和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他们认为这是房杜有让人之德。即如《新唐书》引用柳芳所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就是说,在夺嫡问题上房杜功劳很大却不居功自傲;在直言进谏上他们甘于在魏徵、王之后;在带兵打仗上他们辅助李靖、李世两位大将;在新人出现后,他们不专权,给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为大局为集体利益着想,因此他们的个人事迹才不显,也因此他们才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房杜二人确实为国家选拔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