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士的历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世可推为千万世,为无量过。”这种数字排列有悖于《周易》,而是根据于《太玄》。《太玄》推崇社会变革,其《玄莹》篇云:“天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别。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三世说的局限性在于循环往返的历史观,它的积极性在于因革变化的动态观。动态观有利于社会转型的运作。 
康有为把三统说和三世说巧妙地用为变法依据,使神秘的社会观为政治服务。对此,他的学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指出: 
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故喜言“能三统”。“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七也;喜言“张三世”,“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有为政治上变法维新之主张,实本于此。 
(四)三元甲子说 
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疫鼠传殃成害马,痢犬流灾化毒龙》,借用申子平之口,以三元甲子解释晚清社会动荡。认为:同治三年甲子是上元甲子第一年,为转关甲子。此甲子在六十年中要将以前的事全行改变。同治十三年甲戌为第一变,穆宗毅皇帝上升。光绪十年甲申为第二变,有法兰西福建之役、安南之役。甲午为第三变,而后三甲是北拳南革。“北拳之乱,起于戊子,成于甲午,至庚子,子午一冲而爆发。其兴也勃然,其灭也忽然,北方之强也。其信从者,上自中闱,下至将相而止,主义为压汉。南革之乱,起于戊戌,成于甲辰,至庚戌、辰戌一冲而爆发。然其兴也渐进,其灭也潜消,南方之强也。其信从者,下自士大夫,上亦至将相而止,主义为逐满。此二乱党,皆所以酿劫运,亦皆所以开文明也。” 
这就是说,甲辰为第四变;甲寅为第五变。其变化的依据在于:“北拳之乱所以渐渐通出甲辰之变法,南革之乱所以通出甲寅之变法。甲寅之后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满汉之疑忌,尽皆销天。魏真人《参同契》所说:‘元年乃芽滋’,指甲辰而言。辰属土,万物生于土,故甲辰以后为文明芽滋之世,如木之坼甲,如笋之解箨。其实,满目所见者皆木甲竹箨也,而真苞已隐藏其中矣。十年之间,箨甲渐解,至甲寅而齐。寅为木,为花萼之象,甲寅以后为文明华敷之世,虽灿烂可观,尚不足与他国齐趋并驾。直至甲子,为文明结实之世,或以立矣。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进入大同之世矣。”按刘鹗所述,义和团之事起于1888年(戊子),成于1894年(甲午),至1900年(庚子)爆发。南方革命起于1898年(戊戌),成于1904(甲辰),至1910年(庚戌)爆发。把社会大事的根源追溯于前,阐明了因果关系。但是,未免牵强。 
刘鹗的三元甲子说,具有三世说的痕迹,即把历史分为三个时段,这种神秘主义的周期观至迟可以追溯至晋代,《晋书·苻坚载记》云:“从上元人皇起,至中元,穷于下元,天地一变,尽三元而止。”把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元,三元五百四十元。   
二 方士的周期观(3)   
类似于三元甲子说的渊源还有宋代邵雍和陈亮的分期法: 
宋代的邵雍用象数神秘主义解释社会的兴衰。认为阴阳的变化形成“体数”和“用数”,体数和用数的变化形成“化数”。社会的兴衰周期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因此,世道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变。邵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第六会,逐渐由盛而衰,唐尧以后由皇而帝、由帝而王、由王而霸,一代不如一代。他的社会观实际上是悲观颓废的社会神秘主义。 
宋代陈亮认为气数决定社会发展,社会的兴衰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每60年发生一较大的动荡。公元946年(丙午),后晋被灭亡。过了60年,发生澶渊之盟,1007年(丁未)宋真宗封禅。1067年(丁未)宋神宗即位。1127年宋高宗即位,开始了南宋朝。陈亮请高宗居安思危,抵抗金人侵略,不可苟且偷安。 
以上分期法都是不科学的。限于历史条件和知识水平,当时的思想家不可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周期和真正的规律,只能猜测性地阐述朴素而神秘的周期观。对于20世纪以前的人来说,历史发展的周期确实是很神秘的。对于我们来说,历史发展周期已不存在任何神秘性了。   
三 方术的转型观——“劫”(1)   
人类有史以来,社会转型是“生生不息”的常态。什么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制度、人与人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创造性活动,“转型”是个中性词,指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转型有急剧的形式,也有温和的形式,有亢奋态,也有相对静止态。 
社会转型大抵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如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另一种是指同一社会制度内的局部变化,如魏孝文帝改革引起的鲜卑族社会变化;近代东南的区域性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联系的,形成量变和质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近代社会转型主要指前者,但也不排斥后者。后者为前者提供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准备。 
社会转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前进,也有辗转倒退。一般说来,社会转型代表了历史前进的趋向。 
社会转型,梁启超称之为过渡时代。他写过一篇《过渡时代论》以进化论观点把过渡时代分为广义和狭义。人间无时无地不在进化,这是广义的过渡。狭义的过渡是相对于停顿,波波相续。他认为:“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其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下层民众对社会转型有个朴素的界定,那就是“劫”。劫,《说文解字·力部》释云:“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去曰劫。”劫表现了两种力向,一是趋力,一是阻力,劫的过程就是两种力量的斗争。《史记·日者列传》云:“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佛经中宣传的“劫”使中国民众刻骨铭心。佛经以天地的形成至毁灭为一劫,毁灭时的动荡之火为劫火。《隋书·经籍志》论云:“佛经所说,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败,成败谓之劫。” 
当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当自然灾害发生;当严重的瘟疫摧残人类;当民众面临极大危险时,人们就称之为劫。 
“劫”是一种“恶”,是一种灾难,是一段痛苦的挣扎,是新旧势力交替的较量。它是民众的朴素认识、神秘主义的感知。在一个社会中,当人们都感到“劫”日来临时,也就是社会即将剧烈动荡的表征。 
“劫”的观念是宿命论在社会观上的反映。 
宿命论是一种神秘主义,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一直倡导之。宿命论认定生死轮回,人的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今生积功德,来世有善报。西方的基督教不太讲宿命,洪秀全等人却屡屡宣传宿命思想。 
方术认为每个朝代的天数是有限的。如果社会混乱,朝纲不振,就表明天数已尽,劫祸将到,需要避劫,此类例子很多,如汉代方士看到汉代江河日下,就主张改元,重新受命。于是,由方士导演,汉哀帝主持了“再受命”丑剧。成帝死后,方士又向哀帝陈述改元事宜及利弊:“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民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替,皇子生,灾异息矣。”哀帝听从了方士的建议,下诏改元:“盖闻《尚书》‘五日考终命’,言大运壹终,更纪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历定纪,数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继太祖,承皇天,总百僚,子元元,未有应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灾变数降;日月失度,星辰错谬,高下贸易,大异连仍,盗贼并起。朕甚惧焉,战战兢兢,惟恐陵夷。” 
太平天国的《天命诏旨书》记载洪秀全的《谕众兵将遵天令诏》云:“眼前不贪生怕死,后来升天堂,便长生不死。若尔贪生便不生,怕死便会死。又眼前不贪安怕苦,后来上天堂,便永安无苦。尔若贪安便不安,怕苦便会苦。总之,遵天诫,享天福,逆天令,落地狱。”此书又记载杨秀清的传言:“自古死生天排定,哪有由己得成人。灵魂本是由天父,今时不醒做何民?”这些观念明显地是宿命论的反映。 
宿命论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劫”是大难,劫的先兆是灾异:地震、天旱、洪水、瘟疫。民谣有“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太平天国利用了“劫”的思想号召人民入教避劫,洪秀全托言天父之语:“在道光三十年,我将遣大灾降世,凡信仰坚定不移者将得救,其不信者将瘟疫……当召汝之家人及亲戚至此。”中国下层民众自明清以来很相信“劫”,也很畏惧“劫”,所以纷纷聚集到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的将领大多相信劫数。《李秀成自述》谈到毁弃旧神时说:“今除神像,是天王之意,亦是神圣久受香烟之劫数。周朝斩将封神,此是先机之定数,而今除许多神像,实斩神封将还回之故也。我亦不知理数,揣度来情,今我天朝封万千之将,天王斩去万千宇宙,业以数尽国崩,观之可也。”李秀成把社会变化看成是命运决定,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的社会神秘观念。 
太平天国认为命运是由上帝决定的,洪秀全颁行的《天理要论》云:“至于天命,岂非上帝旨意乎?《书》云:‘富贵在天,生死有命’,正乃上帝所立之主张也。上帝坐高位,广视天下,定人分业,限人祸福,照其本意也。凡人不能自专,众生不得所欲,只上帝理之,随其圣旨也。”   
三 方术的转型观——“劫”(2)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不仅仅太平天国有“劫”的观念,其他下层民众也经常讲“劫”,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广东南海县农民与英国兵发生冲突,当地青莲教就“据称劫数已到,即有兵戈之灾”。光绪十七年(1891),热河金丹道发动武装起义,称“奉天伐暴”,“能避刀兵劫数”。 
义和团运动广泛流行“劫”观念,在1899年称“明年为劫年,玉皇大帝诸神下降”;1900年称“大劫临头,只在今秋”、“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 
据陈振江等人研究,“劫”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灾难,即侵略、暴政和天灾所造成的民生维艰。二是指动乱,义和团要诛杀洋人、恶者。“劫”的观念是义和团动员群众反抗侵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劫”的观念有某些积极意义。喻青松曾作过分析,我认为是有道理的。第一,“劫”的观念虽然有神秘成分或迷信内容,但它是现实生活苦难的反映,是对封建统治的抗议,是对未来的憧憬,可以转化为反抗斗争的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第二,“劫”的观念包含辩证和进化的因素,它与统治阶级“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对立。劫是“现世”向“未来世”转变的急骤过程。 
当然“劫”与社会转型不是同一观念,“劫”的含义在于大乱临头,新旧交替,社会动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