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01节:一个王朝的虚弱与不堪(2)
最要命的是一个王朝的良心在这场战争中成为它的殉葬品。林则徐在英国舰队开抵大沽口时就因为办事不力被革职拿问了,随后,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操纵下,林被发配到伊犁,了此残生。力保林则徐的军机大臣王鼎因无力回天,在家中上吊身亡,并留下遗奏给道光皇帝,希望能够治穆彰阿祸国殃民之罪。
但道光最终没有看到王鼎写的原信,因为穆彰阿给了他一封盗版的。穆彰阿在盗版的遗奏中借王鼎之嘴高度美化了自己。王鼎的“尸谏”就这样起了反作用。
的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人自顾不暇,人人需要为自己辩白,只有活着才是硬道理。王鼎太天真,以为他的死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他只能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找真理了。
《南京条约》之后,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条约道光皇帝签了不少,从中他竟然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地理知识。他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国家还是蛮多的咧。除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吉利,他还知道有俄罗斯、法国、德国,甚至还有两个牙——葡萄牙和西班牙。
比如商业知识。条约签多了,道光皇帝对商业合同的条款、格式都了如指掌,签到后来,他竟可以提出有利于己方的新条款出来,令他的谈判对手又爱又恨。当然签合同也锻炼了他的书法。特别是他的名字,每签一次就进步一次,那叫一个龙飞凤舞、飘逸洒脱。
比如军事知识。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他,什么叫船坚炮利。作为一个开始步入晚年的皇帝,道光对口径、航速等新名词也能随口道来。当他穿着破旧的龙袍在紫禁城里拍着那张破旧的龙案,向一脸拘谨的众高官们吐出口径、航速等新名词时,众高官们往往在内心里感慨不已,做这样的一个乱世皇帝,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乱世之乱说到底就是“内忧外患”四个字。当外患接踵而至时,道光皇帝暂时将内忧放到了一边。但他没想到,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头时,内忧又来了。
来的那叫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第202节:洪秀全的命运拐点
来的那叫一个打你没商量。
洪秀全的命运拐点
洪秀全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接触到了一本书——《劝世良言》。
他本来是不相信这本书的,因为送他书的那个叫梁阿发的基督徒混得比他还背,每天跟在一个白袍长须的英国传教士屁股后面混饭吃。梁阿发是在花县街上碰到洪秀全的,那时的他刚考完秀才回来,一脸忧色。梁阿发于是就一脸诚恳地劝洪秀全也当一个基督徒,再也别去考什么秀才了。
洪秀全的脸红了。
因为从十六岁到三十一岁,十五年时间,孜孜不倦的洪秀全总共投考了四次秀才,全都落榜。他都不好意思再考下去。事实上再考下去意义也不大。因为在这个国家,比他有出息的人多了去了,像那个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曾国藩,二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现如今他虽然只比洪秀全大两岁,却俨然是国之栋梁了。
洪秀全一声叹息,跳到了河里。
当然他不是找死,而是脱胎换骨。他在河里给自己洗了个澡,算是洗礼——草根知识分子(如果不以学位作为评判标准的话,洪秀全还是很乐意把自己视为知识分子的)洪秀全就这样成了一个基督徒。
这是道光二十三年的夏天,《南京条约》签订仅一年之后,大清帝国的边地——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悄悄地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他把孔孟的书都扔进了垃圾堆,不再尝试着为成为这个国家的精英分子作出一如既往的努力。这一切道光皇帝当然都不知道。事实上他知道了也无所谓,因为要成为这个国家精英分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根本是件无关紧要的事。至于洪秀全要当基督徒,那纯粹是他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七年之后,道光皇帝一点也没有料到,这个洪秀全竟然把基督教政治化、军事化了。他搞的拜上帝会成了民众们造反的一个组织,太平天国被宣布建立起来,扬言要和清政府对着干。最要命的是他们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太平军,这太平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清军和他们交手往往一触即溃。
第203节:权力的欲火(1)
道光皇帝说不出话来——他真的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果断地在太平天国成立这一年停止了呼吸。这个一生没穿过一件好衣服的苦命皇帝终于在死的时后穿上了好衣服——咸丰皇帝为他准备了体面、尊贵的寿衣,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权力的欲火
王朝的危机始终如影随形。仅仅三年之后,洪秀全的太平军就攻占了南京,他们在这里建都,并把南京改为天京。
接下来,一个巨大的悬念横亘于当时的中国:这天下是否要变色,这江山是否要易主?
因为太平军占领南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从咸丰三年的农历二月初七进城开始算起,整个咸丰朝他们都“我自巍然不动”,直到老佛爷操纵的同治时代开始,他们还顽强地存活着。
战事令人揪心。咸丰四年十二月,鼎鼎大名的曾国藩湘军在九江被太平军石达开所部击败;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汉阳落入太平军罗大纲手中;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武昌落入太平军陈玉成等手中。
王朝的危机真是迫在眉睫,尽管湖北巡抚胡林翼红了眼要把失去的武汉夺回来,但是很显然,这是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石达开所部开始增援武汉。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太平军内部出了问题——大清朝真真切切得到了佛主保佑。
咸丰六年八月,一场政变在天京发生了。
东王杨秀清死了。
是被北王韦昌辉杀死的。
韦昌辉之所以要杀死他实在是因为后者不像话——杨秀清当众逼迫洪秀全跪地挨骂,而此时的他扮演了天父下凡的角色。
杨秀清之心,路人皆知。
事实上,杨作为东王,地位那是相当的高了。他位居西、南、北、翼四王之上,仅次于天王和天德王之下。天王洪秀全对他也是相当的尊重,他号召大家称呼杨秀清为九千岁,太平军所有的奏章都由杨来批示——洪秀全自觉自愿地将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
但这恰恰害了他自己。
第204节:权力的欲火(2)
因为杨秀清的欲火就在这时燃烧了。
权力的欲火。
你不是什么都不要吗?那就连“天王”这个名号也别藏着掖着了——天父下凡的历史活报剧就这样带着熊熊燃烧的权力欲火在天京上演了。
而韦昌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断然出手的。咸丰六年八月初三,杨秀清生命中的权力欲火停止了燃烧,因为韦昌辉亮剑了。
杨秀清众望所归地倒下了。在京的太平军将士无不如释重负。
但很快,他们的心里又压上了一块石头。
因为韦昌辉亮剑没完没了。他在杀死杨秀清之后,又杀死了和杨有着各种关系的人员共达两万名以上。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屠杀。
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滥杀。
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处境,生怕韦昌辉有朝一日会把剑对准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石达开从武汉赶了回来。他要搞明白韦昌辉滥杀的动机,他不允许太平军内部存在一个恐怖组织。
形势接下来的发展就变得相当诡异了,因为韦昌辉的狰狞变得一览无余——他竟然想把石达开杀掉。石达开连夜出逃,但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留在天京的家属全被杀光了。
十月份的时候,石达开卷土重来,跟在他后面的有四万精兵。三十六岁的他这一回进攻的对象是天京,是仇敌韦昌辉。一场血腥的大内讧将以你死我活的形式上演。咸丰皇帝屏住了呼吸,一个王朝屏住了呼吸。他们都在静待一场好戏的上演。
但是洪秀全在这里改变了剧情。他替石达开杀掉了韦昌辉,然后热烈欢迎石回京效力。
接下来的七个月是太平天国在天京的黄金岁月。
因为石达开对洪秀全忠心耿耿。
石达开不仅对洪秀全忠心耿耿,还精明强干。
于是太平军们都爱戴他,于是天京人民都赞美他。
附带的,在天京的外国人也赞美他。
但是外国人的赞美口不择言。他们称赞石达开为“英明的青年独裁者”。意思是石达开很有魄力,一人就可成就大事。
第205节:权力的欲火(3)
这样的赞美让洪秀全心里犯了疑:独裁者?他独裁了还有我什么事?
洪秀全至此认定,他在引狼入室。在石达开之前死的那些王们只不过是垫脚石,只有石达开,才是太平天国最大也是最后的威胁!
洪秀全出手了。他让自己的本家哥哥分别当上了安王和福王。这两个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挡住了石达开的去路。石达开不仅被分权了,他甚至有被分身的危险。
阶级斗争就是这么的残酷无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咸丰七年五月十一日,石达开含泪出走,与此同时,十几万人跟在他后面离开天京——在杨秀清之后,权力的欲火依旧在这座古都熊熊燃烧,只是这一次的燃烧者是天王洪秀全。
石达开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天京。他和他的追随者带着巨大的悲怆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四处突围。但最终,他倒在了大渡河边,这已是同治二年的春天,皇帝不再是那个皇帝,天却还是大清的天。一年之后,洪秀全也收获了失败的苦果,他选择了服毒自杀。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天京失守,十几万饿得扛不起武器的太平军在这座城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王朝来自内忧方面的威胁再一次被解除。同治皇帝笑了,但笑得更灿烂的毫无疑问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因为同治这个年号就是她取的,意思是她和东宫慈安太后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大清王朝这条巨大破船第一次挤上来两位女舵手——准确地说只是慈禧太后一位女舵手,慈安太后更多只是象征意义的。
那么这条船还能继续往前开吗?
第206节:奇迹发生了
奇迹发生了
奇迹发生了。
后世的历史学家把这奇迹称之为“同治中兴”。
这是一个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但是这样的回光返照和同治皇帝没有关系。这个六岁即位的傀儡皇帝在十九岁的时候就死翘翘了。他是中兴年代的旁观者、郁郁不得志者,但并不是一个利益共享者。
其实,这样的回光返照和慈禧太后也没有多大关系。这个醉心于权力的女人一生致力于权力经营,而真正成就大事的是三个汉族男人。
他们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的名字和以下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淮军、湘军、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马尾轮船制造局、新兵、留洋华童、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译书局、船政学堂等联系在一起,并最终会聚到“洋务运动”四个字名下。
如果把“同治中兴”理解为皇帝不急大臣急的话,慈禧太后可能会觉得自己有些委屈,但毫无疑问,真正做事的不是她,更不是手无寸权的同治皇帝,而是这个王朝的一些着急上火的精英分子。特别是李鸿章,这个在日后代表清政府签署了很多屈辱条约的男人在此时本能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