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悬案-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亲和儿子都松了口气。 
儿子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亲政之始,便尊布木布泰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并为此颁发恩诏于天下。 
上尊号的次日,布木布泰又以皇太后之尊,诰谕顺治帝福临,说: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尝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 
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不仅是母亲对儿子的厚望、皇太后对皇帝的教诲和鼓励,也充分体现了布木布泰的政治家的风貌。其中“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几句,当是针对福临弱点的最精准的忠告。 
母亲不惜一切代价,护佑着儿子从清初政坛的惊涛骇浪中奋斗出来,终于把他送上了真正的皇帝的宝座。在后来的时日里,每到关键时刻,母亲还会以政治家的头脑和目光来点拨时复迷惑的儿子,母子间也会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矛盾,但,治国的道路主要靠儿子自己去走了。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是坚决站在儿子一边的。   
面对危势的转变(1)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初一日,十三岁的福临在修缮一新的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接受诸王群臣朝贺,并颁恩诏大赦天下。他在庆贺典礼中表现出的自尊自信和才能胸襟,给所有的人以深刻印象。参加典礼的朝鲜使臣向他们的国主报告说:“清主年今十四,而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 
福临确实向他的臣下表示出远远超过他年龄的成熟,令他们十分惊异。 
多尔衮专擅朝政,对幼主形成巨大威胁,在朝廷上下不是什么秘密。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福临仇恨摄政王,理所当然地断定皇帝会为摄政王之死兴高采烈并立即采取报复行动。人们低估了小皇上。 
当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岁末多尔衮的死讯传到朝廷的时候,顺治帝立刻诏命臣民易服举丧;当多尔衮的柩车回到京师的时候,顺治帝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缟服出迎于东直门五里以外,并亲自下跪奠酒三爵,为之大恸;次日下诏赞颂多尔衮的丰功伟绩,不久又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所有这些姿态,无疑对稳定和消除因摄政王骤死而引起的朝政动荡、人心疑虑大有好处。在追尊多尔衮的同时,福临又命亲信大臣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将多尔衮生前擅自取走的皇帝印信兵符,连同赏功册,全部收回大内贮存。纵然有皇太后的耳提面命,纵然有黄旗亲信大臣的支持,这个十二岁小男孩的聪慧和明敏也颇不寻常。 
直到多尔衮的同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夺权图谋被粉碎,英亲王本人削爵籍没下狱幽禁;直到顺治帝借亲政之机大封了一批年轻的亲王、郡王和一批新的议政大臣,有了足够的支持者,站稳了脚跟,福临才以原多尔衮亲信苏克萨哈等人的告发为词,追论了多尔衮的谋逆大罪,削籍夺爵抄家毁坟,剿灭族党,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清除了多尔衮和他的党羽,基本解决了满洲内部的激烈冲突之后;重新掌握上三旗,形成皇权的绝对优势,进而稳定统治阶层和朝廷大局之后,福临就要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就要亲自来治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了。摄政王留给他的是什么呢? 
入关之初打着吊民伐罪、仁义之师旗号,因而狂风暴雨般席卷全国的巨大胜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统一六合、天下大定的目标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顺治亲政的时候,云南、贵州还是南明永历王朝的稳定后方,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等地,还是明、清双方拼死相搏、剧烈争夺的战场。南方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而北方地区,由于多尔衮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残酷的剃发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不断激起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使清朝的统治难以稳定和巩固。 
连年征战,军费浩繁,清政府更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顺治亲政后的三月初六日,召户部尚书询问国库情况,结果国库仅存银二十万两,而四月需支各官俸银就得六十万两,逼得福临只好动用内库银两补齐。 
这就是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一个“民心不足恃、钱粮不足恃、兵力不足恃”的“极敝之势”! 
怎么办? 
福临毕竟是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之子,福临的血管里流淌的毕竟是充满勇武精神的游猎民族的血。骑射起家,马上得天下,弓矢定天下,是满民族的骄傲,也是福临的骄傲。祖辈父辈的开拓进取在前,年轻气盛的他不会退缩,也不能退缩。福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因人废事。他尽管仇恨多尔衮,但对多尔衮制定的各种政策,却并不像对他本人那样彻底打倒。凡是福临认同的,如以汉治汉、整顿吏治、开科取士等,全都保留了。凭着民族的尚武精神,凭着对骠悍善战、凌厉无前的八旗将士的信心,福临也接受了多尔衮实行的勤兵黩武政策,在全国各条战线上继续维持强大的军事压力。 
摆在最前线的,是久经沙场的四汉王的兵马。他们是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 
跟汉王们并肩作战,或者做他们后盾并在实际上负有监视他们职责的,是满洲八旗军,最要害的战场还得交给最亲信的满洲亲贵率领的军队。 
统领各个战场和各路兵力的奉命大将军,必定是皇室宗亲中那些能征善战的名王。 
只是,当年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在腥风血雨中征战多年的老一辈开国名将,到顺治亲政的时候大多谢世。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饶余亲王阿巴泰病死,时年五十八岁;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病死,时年六十六岁; 
同年,功勋卓著的肃亲王豪格冤死狱中,时年四十岁; 
顺治六年,平定江南、智勇双全的豫亲王多铎病死,时年三十六岁; 
顺治七年,专擅朝政、炙手可热的摄政王多尔衮病死,时年三十九岁; 
顺治八年,消灭李自成有大功的英亲王阿济格因密谋作乱罪赐死,时年四十六岁。 
顺治帝的父辈伯叔中最有威望和最勇武的诸王消殒殆尽,至此只剩下了郑亲王济尔哈朗。但郑亲王是辅政叔王,不能轻易离朝,况且他年老体衰,已难以承担出征作战的任务了。 
好在长期的战争的磨炼,皇室中又成长起新的一代战将,都是顺治帝的堂兄和堂侄。他们中许多人,如巽亲王满达海,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等,在顺治亲政之初,随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合词奏请严惩有谋逆大罪的摄政王多尔衮,给少年皇帝以极大的支持。另外,还有谦郡王瓦克达,信郡王多尼,承泽亲王硕塞,安郡王岳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简郡王济度,康郡王杰书等人,都有过出色的战功,都是顺治亲政初实行武力征服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面对危势的转变(2)   
巽亲王满达海和谦郡王瓦克达,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皇太极崇德年间,他们弟兄就在锦州之战、松山之战中屡建战功。入关之后,兄弟两人又跟从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跟从肃亲王豪格消灭了张献忠。顺治六年大同守将姜叛清,满达海被授为征西大将军,同瓦克达率师前往征讨,终于收复失地、诛杀姜,和其他各路清军协同合围,镇压了这次叛乱。 
敬谨亲王尼堪,是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还在努尔哈赤的天命年间就开始马上征战生涯。到皇太极的天聪、崇德年间,数次伐明、征朝鲜,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后来他随多尔衮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跟从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跟从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追获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跟从肃亲王豪格西征,斩张献忠,定四川;顺治六年,受命为定西大将军,率军讨伐叛将姜,得胜而归。 
端重亲王博洛,是饶余亲王阿巴泰的儿子,也是自皇太极天聪年间开始从征作战,在对明朝的战争中屡建功勋。他跟从多尔衮入关,参与了山海关大战;又跟从豫亲王多铎征河南、破潼关、下江南。之后,征师分出一半兵力由博洛率领,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攻克常州、苏州、杭州,迫使杭州的明潞王朱常、绍兴的明淮王朱长清投降。顺治三年,博洛受命为征南大将军,率师驻杭州,先打垮了由明朝鲁王朱以海监国的在绍兴建立的临时政府,又进克金华,再克衢州,破仙霞关,直下福建,灭掉了明朝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的隆武朝,为清朝立了大功。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更是一员年轻有为的大将,从十二三岁开始就跟随父兄南征北战。他的父亲,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颖亲王萨哈廉,文武全才,精通满蒙汉文,尤以智谋才能著称,是当初拥戴皇太极登极的满洲亲贵少壮派的中坚。勒克德浑是顺治帝侄子辈里出类拔萃的人物,十五六岁就受命为平南大将军,代豫亲王多铎驻守江宁,并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地转战,屡屡奏捷,十九岁就进封为郡王。 
至于福临的哥哥承泽亲王硕塞、郑亲王之子简郡王济度、端重亲王博洛的弟弟安郡王岳乐、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康郡王杰书是更年轻的一代,也都在顺治七八年间初露头角,比起满洲亲贵中的老辈人,他们也更容易理解和支持初亲政的小皇帝。 
对这些武功卓著的王公们,顺治帝常收常放:收回朝中,就命他们参与议政、分掌六部;需要加强各个战场的军事压力或挽救危势时,就立刻派遣他们领大将军衔出马征战以示威重。如满达海和瓦克达都曾为征西大将军,尼堪曾为定西大将军、定远大将军,博洛曾为征南大将军、定西大将军,勒克德浑曾为平南大将军,济度也曾为定远大将军,都是独当一面的帅才。 
有这样可靠的亲贵统兵,又有英勇无敌、百战百胜的八旗铁骑,在福临看来,打平天下、统一天下当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他想得太容易了! 
铁的事实在不断地敲打福临:军事压力不灵! 
亲政一年多,全国各地的战事呈胶着状,看不出任何光明的前景;而军费开支的沉重包袱,使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也使朝廷腾不出手来做任何建革方面的大事。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对福临来说是灾难的一年。 
这年二月,三十二岁的巽亲王满达海之死,揭开了朝廷厄运的序幕。 
三月里,四十岁的端重亲王博洛和二十四岁的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在十天之内先后辞世。 
八月,谦郡王瓦克达又去世了,时年四十七岁。 
就是这个八月,又传来一个令举朝震惊的噩耗:南明永历朝大将李定国取湖南、进广西,大败清军,攻陷广西省城桂林,镇守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兵败无路,闭户自焚而死! 
定南王孔有德向有虎将之称,他降清最早,在明朝降官降将中封王最早。当初他带着一支装备着最先进的火炮火铳和兵船的部队从海上来投皇太极时,皇太极大喜过望,远迎十里,亲自在浑河岸设宴欢庆。因为这支在当时可称为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归属了皇太极,对明清双方实力的消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后来在大清国的兴起和进军中原、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孔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