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五位顾命大臣之外,明宣宗还给朱祁镇留了一座靠山,他就是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宣宗苦心积虑安排的第二道保险。当她做仁宗的皇后的时候,〃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当她做宣宗的皇太后的时候,〃军国大事,多禀听裁决〃。宣宗驾崩前,特地在遗诏上写明朝廷大事要禀明皇太后。宣宗驾崩后,宫中谣言纷纷,说是要奉迎外地藩王为帝,张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的皇帝。〃谣言于是止息。所以,张太皇太后不仅是朱祁镇的保险,而且是朱祁镇的靠山。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2节:乱世阉人(2)

    为了大明江山,宣宗已经考虑得够详细的了。他的苦心尤其体现在他选择张太皇太后辅政这件事情上,他选择的五位大臣虽然都是栋梁之材,但是朱祁镇终归是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名分有别,这五个人并不一定能约束得了朱祁镇。所以他又选择了张皇太后(当时张氏还是皇太后)扶助朱祁镇,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下,朱祁镇即使什么都不干,也能稳稳当当地做个明君。

    当然,明宣宗命张皇太后扶助朱祁镇,这其中也有防备五位顾命大臣专权跋扈,防止皇权旁落的用意。

    朱祁镇接收的遗产实在是太丰厚了。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朱祁镇自然也是如此,明宣宗留给朱祁镇的还有一位名叫王振的阉人。

    就是这个阉人王振差点颠覆了大明江山,如果他不是最后死于战乱中,估计免不了会有蒙古间谍的怀疑。王振能酿成滔天巨祸,首先应归咎于宣宗于宣统四年设立内书堂一事。这一年,宣宗调用饱学之士,开始教习宦官读书写字,就读人数多达四五百人。这是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情,大明王朝直到1644年灭亡都受到这一事件的阴影笼罩。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掉丞相,帝国大事小事事必躬亲,虽然每天都像是在服苦役,但朱元璋宁可受苦受罪也不假手于人,一边累得腰酸背痛,一边享受做皇帝生杀予夺的乐趣。到宣宗朱瞻基时,朱瞻基受不了朱元璋那般没日没夜地体力劳动,于是找了两帮人帮他干活,这两帮人就是内阁和太监。内阁负责票拟,太监负责批红(太监是明代宦官的最高职位,以下有少监、监丞等职位,到后来太监才成为所有宦官的尊称),自己则保留最终决定权。票拟,又称条拟,就是内阁大臣将内阁对大臣奏章的意见拟好,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送入宫中交由皇帝最后裁决。批红是指太监根据内阁大臣票拟的意见,用朱笔加以批示,所以称为批红。皇帝坐镇中间,保留最终决定大权。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相当不错。

    费正清先生在《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朱元璋自以为得计的〃蠢举〃:〃明太祖废除宰相和中书省,等于将文官属僚斩了首……因此,明朝的皇帝不得不藉助于身边的随侍者(内廷)来理事,进而变成行政、军事,以及其他特殊事物都要靠太监去办。到后来,宫中太监人数高达七万人。〃

    因为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朱元璋那一套能够行得通,前提条件是他精力超强,甘愿以苦为乐,并且乐此不疲。朱瞻基的算盘要打得响,前提条件是他不放弃最后的决断大权,不做甩手掌柜。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满足,制度的破坏是可以预见的。最终决定权是皇帝的最后手段,如果这个权力也放弃了,那么皇帝也就被彻底架空了。而能够获取这个最高权力的必然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

    朱元璋时期,对宦官防范甚严,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专门铸造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以示儆戒。如果哪个宦官想体验一下弄权的感觉,朱元璋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而且十有八九会让这位宦官不得好死。朱棣虽然重用宦官,但同时对他们的防范也很严密。所以直到宣宗之前,宦官一直都是比较规矩的,不敢越职擅权。宣宗不仅打破了朱元璋〃宦官不许识字读书〃的祖训,设立了内书堂,而且亲近宠信宦官,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弘受到的荣宠远在一般大臣之上,竟然收到了大臣们都很难得到的免死诏。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宦官专权的种子就这样在宣德年间种下了,然后很快发芽、开花。恐怕朱元璋也不会想到,仅仅到了明英宗时就出现了明朝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3节:飞来横祸(1)

    2。飞来横祸

    土木之变是一场横祸,之所以称为横祸,是因为这场祸事,几十万士兵和几百名官员的牺牲,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张太皇太后死后,三杨凋零,根本就压制不住受英宗宠信的王振。王振小人得势,权倾朝野,作威作福,残害朝臣。最后,不知天高地厚的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挟持着英宗去迎击蒙古铁骑,终于酿成了土木之变的滔天大祸。制度与人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这场险些葬送大明王朝的横祸。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因为他有点文化,入宫后就被宣宗派来服侍太子朱祁镇。王振为人狡黠,善于阿谀奉迎,英宗从小就由他侍奉起居,对他言听计从,甚是亲近,竟然不呼姓名,称这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王振为〃先生〃。能把太子哄得团团转,想不发达都不行,英宗继位后仅八个月,王振就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

    不过,王振现在的职权虽然重要,却还不敢为所欲为,因为在皇帝上头还有一尊大佛,当时张太皇太后还健在,王振还不敢兴风作浪。张太皇太后要杀王振,估计不比捏死一只蚂蚁困难。所以王振虽然时不时地搞点小动作,玩点小花样,大事是绝对不敢做的。

    王振虽然目前还处于熊市,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有一个张太皇太后和五位辅政大臣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年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六个人,尤其是〃挡路巨石〃的张太皇太后肯定是活不过自己的。也就是说,双重保险是有时间限制的。人会老会死,只要不在张太皇太后死前犯事,只要不出意外,王振在这场寿命比赛中铁定赢。张太皇太后的死日就是王振的出头之日。

    张太皇太后一直活到正统七年。这七年中,王振一直不敢过于放肆。即便这样,张太皇太后还要时不时地敲打他几下。王振只能忍耐下去,夹着尾巴做人,这是王振最明智的选择。

    祸根是可以潜伏很久的。谁也不会想到整个大明王朝会差点坏在这个阉人手里,这其中包括明宣宗和张太皇太后。也先能够这么容易地取得土木之变的胜利,王振〃居功至伟〃。英宗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王振终于熬出了头,可以大声呼吸了。历史从此进入了〃王振时代〃。

    倚仗明英宗的宠信,王振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压制群臣,专横跋扈,〃生杀予夺,任己爱憎〃。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从此开始形成。

    王振当权,意气风发,俨然皇帝老大他老二,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所忤恨,辄加罪谪。〃侍讲刘球上书陈述朝政得失,其中有对王振的讽刺语句,王振立时将其逮捕,又指使锦衣卫指挥马顺将其肢解。御史李铎见王振不跪,被贬到铁岭卫喝风吃土当兵去了。锦衣卫王永不满王振的作为,匿名揭发王振的罪行,结果东窗事发,王永被凌迟处死。

    王振大权在握,群臣争相阿附,连公侯勋贵外戚见到王振也要称之为〃翁父〃。王振收受贿赂,结党营私,一时间气焰熏天,不可一世。外地官员进京朝觐,都得去拜见王振,见面礼至少黄金百两。凡不顺从者,动辄下狱。当时还只是兵部右侍郎的于谦也因不肯阿附王振,遭王振嫉恨,被下到狱中。若不是于谦名气大,山西、河南的官民纷纷上书鸣冤,连藩王也出来为于谦说话,于谦早就死在狱中了,当然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了。连朱元璋立的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也被王振偷偷搬走销毁了,没有人敢提出抗议。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英宗是在王振的照看下长大的,王振对少年朱祁镇的影响无比巨大,但是随着朱祁镇的年龄增长,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结果他对王振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土木之变前如此,土木之变中也是如此,被擒受辱后还是如此,夺门复辟后仍是如此,一直到死,英宗都不愿相信王振是个祸国殃民的奸臣。这两个人,一个奸诈阴险,一个浅薄固执,王振的大权是明英宗授予的,他肆意妄为,迫害忠良,排除异己,种种不法都是在朱祁镇的眼皮子底下做出的。朱祁镇像个傀儡一样乖乖地陪王振亲征(王振的确是亲征的主角),而后被俘,这一切都是朱祁镇咎由自取。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明显的政治恶化过程中,这些大臣的反应和作为是什么?他们为这场悲剧的进展起了哪些作用?我们看到大批官僚丧失气节和立场,拍马溜须,阿谀谄媚,种种行为让人作呕,很难相信这就是饱读圣贤书、一直以道德标榜的圣人门生。工部郎中王佑长得很帅,而且没有胡子,这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他凭着谄媚王振得以升为工部右侍郎。有一次王振问他:〃王侍郎你怎么没长胡子呢?〃王佑厚颜无耻地回答说:〃父亲大人您没长,我这个做儿子的怎么敢长呢?〃无耻到这种地步,王佑也算登峰造极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奋起抗争了,当然也是下场悲惨(除于谦一人外)。他们是否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他们是满怀憧憬地进行了反击,还是自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却仍然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以死抗争外,他们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三杨〃如此权势威望,在张太皇太后尚在的情况下,为何也不去与王振斗争,眼看王振做大,致有日后之祸?有一日,王振明目张胆地对杨士奇和杨荣说:〃公等为朝廷操劳多年,如今年纪也都大了,应该感到很累了吧。〃让三杨让权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杨士奇和杨荣宦海沉浮多年,如何会不明白?杨士奇凛然回答:〃我等精忠为国,死而后已。〃杨荣却回答:〃我们这些人已经老朽,确实应该选择一些年轻人进内阁了。〃王振大喜。事后杨士奇对杨荣的软弱退让很是不满。杨荣解释道:〃王振讨厌我们这些人已经很久了。如果哪天突然从宫中传出让某某人进入内阁的旨意,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选入几个德才兼具者,大家同心协力,那么事情还有可为的机会。〃杨士奇听了后也就同意了。五位顾命大臣乃是国家之栋梁,希望之所在,竟也如此畏首畏尾,出此下策,最终还是没能遏制住王振。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4节:飞来横祸(2)

    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王振专权为害只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此后的宦官专权还有多次,而且都不逊于王振。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在整个明朝都没有得到解决。

    这就是帝国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难以预期的皇帝身上,帝国的文武大臣和民众,乃至国家命运都被动地捆绑在这个皇帝身上。如果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