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开中国史书,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对象值得我们去研究,那就是太子。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很多时候太子都是很风光的。这点固然不假,例如皇帝出征的时候,太子可以代替皇帝处理政务,过过皇帝瘾。不过如果我们据此认为太子可以为所欲为,皇帝老大他老二,那便错了。皇帝辛苦,很多时候太子比皇帝还要辛苦。这一点,想必那些有过作二把手经验的读者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做得不好固然不对,做得好却也不对。做得不好,皇帝会觉得这个接班人没有能力,不配做接班人。做得好,皇帝又会担心大权旁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担心太子会提前主动接班。要让皇帝觉得太子既有能力,又不会构成威胁,做得恰到好处,这个〃度〃的把握真是能愁死人。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太宗赵光义立襄王元侃为太子,改名赵恒。消息传出,京城百姓十分满意,凡是见到赵恒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赞叹:〃真社稷之主也!〃太宗闻知,不豫,曰:〃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准明白宋太宗的心理,同样用连哄带骗这一套跟他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宋太宗听得受用,转怒为喜,这件事才就此揭过。

    另有一个朱棣的例子。朱棣的皇位经九死一生以武力夺来,来路不正,所以他对皇权十分敏感,时刻担心会有人借鉴自己的成功经验。加上太子朱高炽的〃好兄弟〃朱高燧、朱高煦在旁挑拨离间,朱棣开始瞅着朱高炽越来越不顺眼。当时蒙古骑兵还很活跃,在朱棣外出〃教训〃蒙古骑兵的时候,便由朱高炽留守北京处理政务。这份实习工作凶险万分,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死无葬身之地。虽然朱高炽处处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太子,朱棣还是挑到了朱高炽迎驾误时的小错处,将太子东宫的侍从官员统统下狱,以示惩戒。正当朱高炽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明史上有名的〃三杨〃中的杨士奇(另两位是杨荣和杨溥)说了一句:〃太子孝敬如初。凡有稽迟,皆臣等罪〃,将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朱棣这才回心转意,不再继续追究。

    让我们再回到公子扶苏这里。从平时的迹象以及始皇帝的遗诏来看,扶苏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太子确定无疑。按照宗法制,始皇的十五个儿子中,扶苏身为嫡长子,乃是继承皇位的首选,而且扶苏为人仁孝,口碑也很好。但是扶苏所处的尴尬地位决定了他在继承人问题上也做不了什么,不仅不能催促始皇早日将自己立为太子,相反他得想方设法低调低调再低调。归根到底,皇位是皇帝的私有之物,皇帝可以将它传与任何一个儿子。宗法制是惯例,而不是法律,如果秦始皇硬要这样做,没有人能制止他。扶苏的优点和优势再多,也不具备决定性。真正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皇帝不传位于他,他的这些优势、优点就等于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始皇帝的〃恩赐〃。这让人想起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台词:〃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这句话虽然是电影虚构,却是始皇心态最好的注脚。

    继承人问题关系帝国安危,牵扯到百姓、皇帝、百官和太子四方。百姓一方身份卑微,没有发言权;始皇另有打算,不肯立太子;百官投其所好,趋吉避凶,不敢建议立太子;有资格做太子的扶苏身份尴尬,只能无奈地等待天上掉馅饼。继承人问题就此搁浅。继承人不明而产生的祸患也一直伴随着大秦帝国,直到沙丘之变发生。

    选择继承人的关键主要在于始皇。如果他早日确定继承人,就不会有日后沙丘之变的发生。扶苏虽然性格懦弱,总比胡亥要强,对待百姓也会宽厚很多,赵高也会收起他的觊觎之心,李斯也会全心全意配合扶苏治理国家,整个大秦帝国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秦亡的根源不仅在于始皇帝的重徭苛法,也在于他没有早日确定继承人。大秦帝国成于始皇,败于始皇,这样的指责并没有冤枉他。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4节:利生异心(1)

    2。利生异心

    很快,继承人空缺问题所隐藏的祸患就成为现实。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第五次外出巡游,不料中途死在沙丘,临终留下遗诏,传位于公子扶苏。本来严密的政治制度因为始皇的猝死产生了巨大的漏洞,巨利现而异心生。

    始皇的死亡巡游乃是因为一件看起来颇为玄奥,又有点莫名其妙的事情。

    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大秦帝国的一个使者在回咸阳的路上被人拦住,拦路者献上一块玉璧,附赠预言一句:〃今年祖龙死。〃使者赶回咸阳,献上玉璧,并将拦路者的预言告知始皇。始皇派人查验这块玉璧,发现竟然是八年前过长江遇风浪所沉之玉玺。那个拦路者出现得神神秘秘,这块玉璧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拦路者说的神秘预言。究竟如何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始皇找来卜筮令,占卜的结果是外出巡游大吉。?

    于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离开咸阳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想外出游玩,请求随行,得到始皇的允许。始皇当然想不到,正是他一句毫不在意的允许改变了帝国的整个进程。十一月,始皇巡游到云梦,朝九疑山望祭了舜帝。尔后登会稽山,祭祀大禹。又朝南海立碑刻石,歌颂秦国功业。又渡过长江,北上琅邪(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第二年七月始皇帝一行到达平原津(在今山东省平原县)。在此之前,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在平原津,始皇病倒了,至于始皇得的是什么病,是自然生病还是被人下毒,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有人认为始皇死于心脏病或者脑溢血,另有一种可能就是始皇死于方士所炼制的丹药。方士炼制的金丹,其成分一般都是丹砂(炼制后可得到水银)、云母、玉、锡、铅等类的东西,使得丹药含有毒素,很多人因为服食丹药而丧命,其中包括一些皇帝,如后来的晋哀帝、唐宪宗、唐穆宗,可能还包括后来的雍正帝。秦始皇如此宠信方士,一心想要成仙得道,所以很有可能是服食丹药中毒。那些丹药的毒素积少成多,积弱成强,加上在外奔波劳碌,最终让秦始皇死在沙丘宫平台(现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秦始皇陵兵马俑

    始皇之死,有人怀疑是赵高暗中下的毒手,可是这种推测没有依据。怀疑者只是依据赵高原来是赵国人这一点,严格来讲,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依据。要知道,当时七国争雄,人们的国家观念是比较淡薄的,国家破灭并不一定就会在赵高心里激发出爱国之情和灭国之恨。后世有人将赵高的所作所为演绎为赵高忍辱负重,处心积虑要灭亡秦国为赵国报仇,更是天马行空的臆想,这种假设用来写小说会是很好的题材,要把它当作真实的历史来看就未免太不严肃了。

    虽然历史是个小姑娘,凭个人的爱好可以任意打扮,但是真正想要读历史的人还是不要随便瞎涂乱画,就让历史保留它的真实面目好了。

    如果抛除他是赵国人这一点,赵高作为一个宦官所作的事情与后世的祸国奸臣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贪恋权位,专权跋扈,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赵高眼中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地位和富贵,他是个为一己之私不惜毁灭千人、万人的道德败坏之徒,他是狗苟蝇营的社会蛀虫,却不是〃胸怀大志〃的〃颠覆者〃。

    对于赵高这种祸国殃民的奸臣,没有几个人对他有好感。与这种印象有关的是一种普遍说法:赵高是个阉人。这种说法因为契合了人们对赵高的痛恨以及对阉人的蔑视、幸灾乐祸而广为流传,大多数人都乐意接受这样的观点,所谓三人成虎,也就把它当成史实欣然接受了。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广为流传的,未必就是对的。赵高是宦官,却不是阉人。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宦官并不就是阉人。宦人是仕于宫中之人,泛指在宫中侍从于王或皇帝的近臣。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赵高是个〃宦人〃,从来就没有说赵高是个阉人。认定赵高为阉人,只不过是后世的主观臆断而已。认定的依据〃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也早就被专家学者驳倒。《史记》记载赵高出于隐宫,对于这个记载,已故著名史学家马非百先生认为,〃隐宫〃乃是〃隐官〃的误笔,指收容刑余者的官府手工作坊,也指收于隐官的刑余之人,与阉人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

    无论如何讨厌赵高,赵高的许多优点我们还是应该正视的,如果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对事实视而不见或者刻意加以回避,干脆去读小说好了,原本不必来读历史。

    从赵高生于隐官这种情况来看,赵高的出身不富且又不贵,连普通人家都不如。秦国尚武崇法,从军和做官是出人头地的两条最好途径,赵高走的是从政之路。经过刻苦学习,赵高长大后精通法律和书法,身体强健,孔武有力。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秦王听说赵高〃彊力,通於狱法〃(〃疆力〃即〃强力〃),于是任命赵高为中车府令。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5节:利生异心(2)

    能做皇帝的中车府令,驾车技术和武功自然了得。中车府令隶属三公九卿中的太仆,太仆〃掌舆马〃,负责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中车府令虽然官秩不算高,但是因为牵涉到皇帝的出行安全,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赵高的地位已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根据始皇的命令,赵高还作了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的老师,教授胡亥律法。做父亲的通常都会对自己的小儿子特别宠溺,始皇也是如此。这样说是有证据的,从后来胡亥屠戮手足的情形来看,始皇的其他儿子中不乏聪慧且有孝心者,而胡亥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远远不如他的兄长们。始皇的丧命之旅中,这么多优秀的儿子都不带,偏偏带了胡亥一人就是证明了。爱屋及乌,始皇自然也会对赵高另眼相看。

    我们印象中的赵高是一个心狠手辣、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这当然没有冤枉他,他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值得人们关注,赵高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他从小或者说从踏入官场那天起就是这样的品质吗?

    关于赵高的史料实在是太少了,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明确的答案,从仅有的资料来看,很有可能是赵高犯法这件事改变了赵高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就在赵高担任中车府令的时候,他有一次犯了重罪,始皇命蒙毅审理。蒙毅不敢徇私枉法,依律判决赵高死罪,革除宦籍(也就是入宫的资格)。到底赵高犯了什么罪,他是蓄意违法还是无意触犯,《史记》里没有记载。大秦帝国推崇〃轻罪重罚〃,我们也无法从蒙毅依法判决赵高死罪这一点来推断赵高的罪行十分严重。不管怎样,依照秦律,赵高犯的是死罪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连律法都判赵高死罪了,谁还能救他呢?没错,就是秦始皇。始皇念及赵高做事勤勉,赦免了赵高,并恢复了赵高的官爵。在大秦帝国,上至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