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对吕后的举动持敌对态度的恐怕就只有刘氏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了,而朝中大臣们十分聪明地认清了形势,倒向了吕太后一边。这并不是朝中大臣们对吕太后的唯一一次迎合,后来这些人连吕太后擅自废除少帝这样的惊天大事也置若罔闻。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为刘氏集团卖命不仅不能获得好处,反而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这一点,朝中大臣们看得很清楚。我们上一篇讲到的沙丘之变乃至后来发生的政变都是如此,除了少数朝中大臣坚持立场外,绝大多数大臣都是随风倒的态度和做法。
吕太后废除少帝的事情发生在吕太后四年,那个被抱养的可怜孩子直到这时才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一时冲动之下,恨恨说道:〃太后怎么可以杀了我的生母而立我为太子?我现在还没有长大,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仇。〃这个小皇帝还没有了解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一句话就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吕太后既然可以杀你的母亲,也就可以杀你。这种话在自己的心里说也就罢了,也可以长大之后暗地里付诸实行,就是不能现在说出来,说出来就是自寻死路。以吕太后今日之权威,少帝还不是她手里的玩具一般,想要就要,想丢就丢?吕太后听说了少帝的〃雄心壮志〃之后,立马就把他幽禁到当年招待戚夫人的地方——永巷,对外宣称少帝病重,任何人都不见。随即,吕太后向大臣们公布了自己的决定,她说:〃少帝久病,神思昏乱,已经不能承担皇帝的责任,应该改立新帝。〃这么重大的事情,朝中大臣们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一致认为〃皇太后以黎民百姓和社稷为重,臣等叩首奉诏〃。五月,吕太后挑了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为刘弘,仍然称为少帝。为免混淆,一般称这个少帝为后少帝,原来的少帝被吕太后〃幽杀之〃。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9节:扶吕抑刘(3)
连这么重大的事情朝中大臣都没有人敢有异议,刘氏集团中的人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吕太后就知道自己可以再做些事情了。
吕太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氏集团开始遭到吕太后的连续打击,一年之内,高祖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现变故。
第一个被吕太后瞄上的是赵王刘友,刘友原是淮阳王,刘如意死后,刘友改封为赵王。刘友是个不幸的人,因为他的妻子姓吕,刘友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吕氏妻子,另有喜欢的爱姬。女人一嫉妒,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刘友的妻子便跑到长安向吕太后告状,说刘友讲过〃吕氏诸人怎么能封王!等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铲除诸吕〃这样的话。吕太后大怒,立即派人召刘友前来。刘友来了之后,马上被关在赵王的府邸,断绝饮食。给刘友送食物的人一旦被抓获,立即严厉处置。很快,这个皇帝之子、一国之王就自杀了。死后,吕后也没有忘记作践他,以百姓的规格下葬在长安百姓的坟地里。
赵王死后不久,二月,梁王刘恢被改封为赵王,刘恢同样不觉得幸福,因为他的妻子又是吕氏家族的人,而且是吕王吕产的女儿。仗着吕氏当权,刘恢的这个妻子专横跋扈,使得刘恢〃不得自恣〃。这样的妻子哪个会喜欢?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刘恢在另一个爱姬那里找到了幸福和快乐。刘恢的妻子偏偏不要他好过。刘友妻子的办法是去向吕太后告状,刘恢的妻子干脆一杯毒酒把那个爱姬给毒死了。凶手是嚣张的吕家人,刘恢虽痛不欲生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命人做了四章诗歌咏唱怀念。六月,刘恢终于自杀了。吕太后听说之后,借口刘恢竟为了一个女人自杀,太不成样子,断绝了刘恢一系的继承。虽然刘恢并非吕太后所杀,但刘恢因为吕氏的欺压而死,吕太后又趁机断绝了刘恢一系的继承,将刘恢之死算在吕太后的头上也不算污蔑。
同样被断绝继承的还有燕灵王刘建。九月,刘建去世。刘建并没有什么事情冒犯吕太后,没想到竟也遭到吕太后的毒害,被断绝继承。与刘恢不同的是,刘恢并没有留下子嗣,刘建却有一个美人所生的儿子。吕太后便斩草除根,派人暗杀了刘建这个唯一的儿子,让刘建从有后变成无后,于是〃国除〃(爵位取消)。
加上吕太后先前鸩杀的刘如意,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已经有四个受到吕太后的毒害或暗算,而齐王刘肥也曾经险些喝下吕太后安排的毒酒,最后付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才保住了性命,暂时安然无恙的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已。
这些刘氏王死后,他们留下的空缺就被吕氏填补了。吕王吕产改封为梁王,武信侯吕禄成为赵王,吕台之子东平侯吕通为燕王。这样吕氏一族在世的王就有三个,势力相当可观。吕氏集团已隐隐有超过了刘氏集团的迹象。
一年之内刘邦的三个儿子连续遭到吕太后的暗算,这就不是吕太后的心血来潮和偶然为之了,而是吕氏集团向刘氏集团开战的序幕,吕太后已经打算用她的铁腕为将来吕氏集团掌权打下基础了。不过这里需要破除对吕太后的一种误解,吕太后对刘氏集团的打击并非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明白这一点相当重要,是理解吕太后行为的关键。另有一个问题是,吕太后不怕刘氏集团就此起兵造反么?答案是,她不怕。她不仅不怕,刘氏集团起兵造反正是她希望看到的。
原因很简单,吕太后傲视天下十几年,最后却发现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后继无人,吕氏集团中没有人具有吕太后的资历和能力。她的妹妹吕媭倒是吕氏家族中比较有见识和能力的一个,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吕媭被封为临光侯,〃高后时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但这时吕媭年龄也不小了,而且她的身份和资历、威望都不足以服众。吕太后已经预见到自己这棵大树一倒,吕氏集团将面临被刘氏集团和功臣集团消灭的危险。
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出现了重复。当年彭越死后,吕后就献计用彭越的肉酱将那些不甘心的诸侯引蛇出洞,借刘邦之手为自己铺平道路。如今吕后也开始抓紧自己有限的时间,尽量削弱刘氏集团的力量,为自己死后吕氏集团的掌权和保有富贵扫清障碍。所以吕后暗算刘氏三王,看似占尽上风,其实是以进为退。
八年(公元前180年)三月,吕太后外出祈福,归途中,忽有一状如苍犬之物窜出,撞在吕太后腋下,而后倏忽不见。占卜显示乃是刘如意作祟,吕太后于是病倒。这是吕太后唯一一次有关鬼怪的纪录,占卜者居然还能卜出是死去多年的刘如意在作祟,这就很怪异了。
到了七月,吕太后已自知不久于人世,做出了最后的人事安排,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吕王吕产掌管南军,并郑重告诫吕禄、吕产说:〃高祖曾立有'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如今吕氏封王,群臣心里其实不服。皇帝年幼,我驾崩之后,朝中大臣恐怕会有所行动。你们率兵守住皇宫,千万不要去给我送葬,以免为人所乘。〃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30节:扶吕抑刘(4)
八月一日,吕太后驾崩。遗诏中,吕太后任命吕产为汉相国(汉相国这个称谓是一种名誉的称谓,并不表示当时的丞相陈平和审食其被免职了),以吕禄之女为皇后,并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各赏金不等,同时大赦天下,以此笼络天下诸侯官吏,减少人们对吕氏的敌意。
不过,这种政治贿赂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刘氏集团和功臣集团都不会被这点蝇头小利蒙住了眼睛,至于朝中大臣们,按照我们上面分析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早就做好了另攀高枝的打算。他们也不会选择为已经没有发展潜力、地位岌岌可危的吕氏集团继续卖命。所谓树倒猢狲散,便是如此了。
当吕太后对吕产、吕禄作最后的嘱托时,她的内心该有多么悲凉和无奈啊。吕太后交待给吕禄、吕产的,不过是消极的保命方法罢了,她已经不敢想象什么最高要求,能为吕氏家族作的就是尽量延续吕氏的富贵和地位了。
但是,即便这个最低标准也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最后也化作了泡影。在政治上,这种没有实力而占有高位的有名无实的情况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在吕太后这棵大树倒后,刘氏集团和功臣集团立即开始了反扑,吕太后费尽心机为吕氏家族争取来的荣华富贵瞬间变成了灾祸。
吕太后这一生,历尽艰辛,曲折坎坷,治国的功绩当然是有的,例如减轻百姓负担,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其是废除了〃三族罪〃和〃妖言令〃,最为人称道。《史记》称赞她〃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也是可圈可点。但要说吕太后功绩卓著,却也不见得。刘邦和吕太后时期是秦末暴政和战乱之后的恢复期,百废待兴,民心思安,可以说只要不像秦始皇和秦二世那样刑繁役重,扰民伤民,民力国力自然会慢慢恢复,社会自然会出现繁荣景象。就像田野里的草一样,在没有天灾的前提下,只要不是天天上去猛踩,都会长得很茂盛。但是,吕太后的统治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句评价确是不易之论,吕太后的功绩远比那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要高出很多很多。
但是,吕太后留下的名声并不怎么好,人们说起吕太后的时候,更多是厌恶而不是赞赏,原因何在?
除了她的阴狠毒辣外,还因为女性当政挑战了男性的统治地位。武则天和慈禧也是如此。后人的厌恶中,有哪些是有事实根据的,哪些是出于男人的卑怯心理而故意泼的脏水?这种非理性的嫉妒在人们对吕后的评价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些都是应该加以审视的问题。
光是狠毒也就罢了,淫乱这一项更是诸多脏水中令有心者十分快意的评价。在吕后时期以及后来都流传着吕后与审食其的暧昧关系,而且流传甚广。刘邦外出拼搏的时候,派了审食其照顾刘太公,在二年多的人质生活中,审食其陪伴着刘太公和吕雉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封侯的时候,审食其就被封为辟阳侯,一直深受吕后宠信。吕雉和审食其的暧昧关系就此传开。严格来讲,这种传闻并没有丝毫真凭实据,不过却一点都不妨碍它的流传。武则天一代女皇,因为面首的事情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当时和后来的男人们抓不住武则天政绩上的毛病,便抓住淫乱这点大做文章,力求将武则天批倒批臭,让她永世不得翻身,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愤恨和嫉妒。这样事情同样发生在吕雉身上。
可笑啊可笑,男人可以三宫六院,可以妻妾成群,到了女人这里,有一两个面首就被人损得不得了,被骂做淫荡,不知羞耻。男人内心无比渴望女人淫荡,希望能有一场不用负责任的艳遇,嘴上却一本正经地斥责女人不要脸,当真是奇怪的动物。时至今日,这种男权至上的论调仍然是社会的主流。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的那些古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