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惊心动魄的甲申1644年,一个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年代。

值得注意的是,1644年的甲申,几个逐鹿中原的势力都想到了一个“顺”字: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后又建“大顺”国号;张献忠建大西政权而以“大顺”为年号;满人入主中原的第一年年号称为“顺治”。顺民心者得天下,他们同时举起了顺民的旗号,标榜自己应天顺民。《礼记·礼运第九》说:“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纪念甲申,应该在“大顺”二字上有所启示。

第一章 崇祯与李自成的纠缠

【一 崇祯上吊】

旧历1644年三月十九日的晚上,一向威严肃穆的紫禁城中一派凄凉景象。月色辉映下的这一处建筑,格外死寂、凄清。

最近京城里一直有种神秘的传闻:据说夜晚走过紫禁城正门的行人,能够听到那些战死疆场的将士们的鬼魂的喧闹和幽灵凄厉的哀嚎。除非不得已,已经没有人再愿意靠近紫禁城一步。

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他委派守城的亲信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命人将皇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即后来传说的朱三太子)、四儿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崇祯随即来到后宫,令他惊讶的是,周皇后并没有就寝,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仿佛正在等候他的到来。最让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开口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她就好像被装在一个华丽的衣袋中。

崇祯来不及多想皇后为何是这样地打扮,只是严肃地对周皇后说:“国破就在眼前。你身为国母,理当殉国。”

周皇后并不惊慌,她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相当冷静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说完后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一眼,从容地上吊而死。

崇祯一怔。他从来也没有将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实上除了他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没有真正在意过任何女人。当年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为了帮女儿对付崇祯宠爱的田贵妃,特地从江南找来了绝色美女陈圆圆。崇祯第一眼看到陈圆圆的时候,也惊诧她惊人的美貌,可是当时崇祯正被军国大事搅得头昏脑胀,根本没有心思。陈圆圆只得返回了周府,被到周府作客的吴三桂看中,才有了后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如今周皇后临死前那番话的语气、那蔑视的一眼却深深震憾了崇祯,他心中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惊?是悔?但情形已经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来到了寿宁宫找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才十六岁,已经出落得秀丽高贵。崇祯已经为她挑选了周世显为驸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前下嫁。长平公主也没有入睡,大概今晚的北京城中,没有多少人能够安然入睡。公主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见崇祯进来,上前拉住父亲的衣袖哭泣,不胜悲恸,更显得楚楚动人。

崇祯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望着最心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终于狠下心,用左手挡住脸,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公主尖叫了一声,那一声中充满了惊恐,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最爱的父亲会杀她。她本能地挥出柔弱的手臂去挡锋利的刀。

毕竟是亲生骨肉,崇祯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着牙砍了下去。刀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但没有砍中要害,顿时血流如注,公主当场晕绝地上。崇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注:李自成进宫后,发现了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叹息说道:“上太忍。”(《甲申传信录》)他以为公主已死,便命人将公主送往皇亲周奎的家中。长平公主晕厥五天后才苏醒过来,这才发现父亲已经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大明变成了大顺,不禁悲痛欲绝。长平公主后来落入了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手中。然而风云变化莫测,四十天后,大顺又变成了大清。清军入城后,摄政王多尔衮专门派人访寻到长平公主及其他未死的嫔妃,特别优待。长平公主只剩下一条手臂,国破家亡,大有天地无容身之处的感觉,于是给满清上书,自称是九死臣妾,要求出家当尼姑。满清没有答应,反而下诏命准驸马周世显与长平公主完婚,并赐予田产宅第车马等物。回忆起狠心要砍死自己的父皇,面对并不是传说中穷凶极恶的敌人,长平公主不由得感慨万千,不禁黯然泣下。在盛大的婚礼上,公主没有一丝喜悦,挥之不去的是无奈的哀伤。后来长平公主于顺治三年(1646年)病死,赐葬在广宁门外。事见《明史·卷121·公主传》、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关于长平公主,后世敷衍出很多故事。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美艳绝伦的阿九、《鹿鼎记》中武功高强的九难,以及梁羽生数部小说中提到吕四娘的师傅独臂神尼,都是指的长平公主。』

处理完两个身份地位最重要的人,崇祯心中再无顾虑,他赶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个女儿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妃嫔数人,这才换了平民衣服,带着大太监王承恩出中南门,摸黑来到成国公朱纯臣的府邸避难。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一旦进城,第一件事就是进紫禁城,所以皇宫已经成了天下最不安全的地方。

但无论王承恩如何叫门,如何狐假虎威地摆出天子驾临的威风,朱纯臣命人坚决不予开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甚至连落难的平民都不如,因为他不但是个烫手的山芋,还会将致命的危险带到他走到的任何地方。

崇祯皇帝这才知道他自己已经是众叛亲离,不由得长叹一声,重新回到皇宫。而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喊杀声不断。

崇祯皇帝回到前殿,依然没有死心,鸣钟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到来。崇祯皇帝这才万念俱灰,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来到崇文门,想出去却是不能。于是改走齐化门,打算夺门而出。守门的太监见这些人形迹可疑,疑为奸细,发炮射击。王承恩连忙喊道:“这是皇上!”幸好没有打中。

崇祯又来到正阳门,只见那里挂着三只白色灯笼,是为李自成军发出的投降信号。崇祯知道无论如何已经逃不出去了,这才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皇宫换了衣服,来到煤山(现在的景山)的寿皇亭,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然后才无可奈何地自缢于于一棵树下,年仅三十五岁。

崇祯皇帝死后,王承恩也上吊自杀,总算没有让崇祯皇帝孤独上路,全了他一点面子。

走到今天的局面,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吧?崇祯皇帝临死前下诏书切责,说:“我手下的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都是这些内外的大臣们误了我。”他口中的空谈、亡国之臣,后来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但到了满清人手上,却变成了中兴之臣。这种变化着实令人骇异。中国的古话中总说,良禽择木而栖。如果崇祯不自杀,李自成或许不会杀他,到了满清,也许还能封个侯什么的;这个时候他再来看这些“亡国之臣”的表现,应该会明白忠臣必赖明君的道理。

崇祯断然将眼前的这场灭国灾难归咎于手下的每一个人,就是认为他自己没有责任。此人至死不悟,可谓是执拗之极了。拿最后一件事来说,成国公朱纯臣不肯开门接纳皇帝,诚然有惧祸的心理;但从另一方面说,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对待手下大臣刻薄无情,尽忠报国的袁崇焕就落了个被凌迟处死的悲惨下场。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明朝的大臣们自然不肯出死力为皇帝所用,平时都是得过且过,自保为上。所以崇祯皇帝到了最后关头,他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最亲信的大臣朱纯臣闭门不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皇帝的责任,自然也不能怪崇祯的大臣们,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大多数臣子们,却总有一种沉重的感受——他们这些臣子确是亡国的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有点像意念导向,崇祯反复这样训斥他的臣子们是亡国之臣,臣子们也先入为主地这样认为了。

户部尚书倪元璐的忏悔最为典型。他在自杀之前,象征性地面朝北,对他的皇帝说:“臣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对明朝的灭亡也表达了同样的负罪感,他在自缢之前,写下一副对子:

〖愧无半策匡时难,

惟有捐躯报主恩。〗

既然臣子们都被皇帝认为是无能之辈,自然危急关头也就没有人出死力了,这也是敲钟无人肯来的原因。崇祯皇帝每次下诏罪己,闻者没有一个感动;危急之际飞檄勤王,征者没有一个赶来。这实在是他的悲哀,也是最值得他反思的地方。在常人眼光看来,崇祯下罪己诏责备自己,不过是做做样子,可是皇帝自己怎么会有责任呢?崇祯更是一个习惯推卸责任的人;他召各地赴京勤王,有袁崇焕这样回京勤王被杀的前车之鉴,谁还敢拿自己的生命来冒?甚至包括在崇祯与李自成长期的较量中,明朝一度占了优势,但崇祯自毁大将,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今天国破家亡的局面,崇祯自己是有责任的。

所以一位当时人写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国之君,天下万世其谁信之。”(见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

凭心而论,崇祯是一个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对国事认真负责的统治者,自登基以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但勤治天下的责任心并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与1644年到来有直接的联系。无论如何,崇祯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事实。

【二 李自成进北京】

距崇祯皇帝上吊四十九天前,崇祯皇帝的死敌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李自成自己也改名为李自“晟”(光明和兴盛的意思),并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为新顺王府,发动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长安城,将城墙加高加厚,壕堑加深加宽,比原来更加壮丽。按照军册所载,这时候的大顺王李自成已拥有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的确有实力可以立国称王,与大明和大清分庭抗礼、鼎足而立了。

李自成是在1630年(崇祯三年)参加所谓“流寇”的反明武力。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当他再回到故乡米脂时,已是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的大顺国王。古人曾说过: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李自成也未能免俗,称王后立即回到米脂祭墓,但他还有更深刻的感受。

两年前(1642年),崇祯皇帝派人将李自成的祖茔掘毁,为的是传说李家的祖坟埋在“龙脉”上,将来要取代大明江山。李自成自己也很惊讶居然能有这样的传说。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打下了凤阳。凤阳是明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