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灭后燕
慕容宝逃回中山以后,看到父亲慕容垂安然无恙,心中愧悔莫及。他请求慕容垂再次出兵伐魏,以弥补之前失败带来的损失。慕容垂一生多谋常胜,根本无法容忍这样的失败,他重新调集了军队,在第二年三月亲自率兵出征。这次后燕人采取了秘密行军的方式,先锋部队很快就到了平城。拓跋珪正出巡在外,当地守将丝毫没有防备,仓促应战之后平城很快陷落。拓跋珪从小在慕容垂的威名下长大,一直对这位前辈心存畏惧,此时听到他亲自出征并获得胜利的消息,一时间也不知所措。
打了胜仗的慕容垂亲自率军向平城进发,路上经过参合陂。眼见死难将士们的尸骨堆积如山,昔日的战场惨不忍睹,士兵们悲愤难耐,一时间哭声震天。慕容垂早已重病在身,眼前的惨状让他悲惭交织,想到昔日的辉煌与后继无人的悲哀,一时间心痛至极,当众吐血,病情更加严重。队伍无法再向平城进发,只能撤回中山,当行至上谷时,慕容垂在路上病逝,慕容宝继位。
拓跋珪得到慕容垂确已病逝的消息,想到慕容家的那些后生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对后燕就再也没有什么忌惮。他派出四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击鼓前进,旌旗绵延两千多里,沿途民众无不被他们的军威震服。魏军行进得很顺利,接连取下上谷、并州、常山等地,后燕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区域里只剩下中山、邺、信都三座孤零零的城市。拓跋珪分兵进攻,各取一座城市,本以为能够很快取胜,没想到却久攻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一筹莫展。
现在拓跋珪终于尝到了当初滥杀俘虏的苦果。后燕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都拼死守城,还对前来劝降的北魏人说:
“参合陂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反正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多抵抗一阵还能多活一阵!”
拓跋珪开始后悔了。他遇到的麻烦还不仅限于后燕的抵抗,数目庞大的军队驻在城下,粮草眼看就要耗尽,疫病开始流行,军营里有人想要谋杀他,后方也有族弟打算自立为王,这些都让拓跋珪很伤脑筋。但他的意志依然坚定,不打胜仗绝不打算回去。太史令曾经对他说如今正赶上甲子日,当初商纣王就在甲子日灭亡,这正是兵家大忌。但久居中原的拓跋珪立即就发现了这番话里的逻辑问题。他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商纣王在甲子日灭亡,可周武王还在甲子日胜利呢!”
这一下太史令无话可说了。
有了必胜的信心,拓跋珪开始进行政策调整。他罢免了当初建议他坑杀降卒的将领,尽量优待投降过来的人,又严格约束自己的军队,行军过程中不许损害民众财物,小心翼翼地建立自己的温和形象。这种不懈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效果,到了公元397年正月,拓跋珪集中兵力,亲自率军攻打信都,三天后即告成功。随后他又率军前往中山,半夜里遇到慕容宝的燕军劫营,四周火起,不少军士慌乱奔逃,拓跋珪也被惊醒。他来不及穿衣服,赤着脚就冲出去敲鼓召集将士,把他们组织起来,冲进营地重新进攻,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后燕军死亡一万多人,慕容宝逃回中山,大量兵器物资都被魏军缴获。
现在的后燕已经不是北魏的对手了。偏偏在这时慕容宝又和弟弟慕容麟争起了皇位,拓跋珪趁着这场内乱攻城掠地,到年底时,黄河以北的原后燕地区几乎全被纳入了北魏版图。
拓跋珪称帝
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成了北魏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深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汉族统治方式的优点。他开始任用汉族读书人帮他治理国家,在北魏军队中担任职务的汉人也越来越多。他广泛招贤纳士,只要是前来投奔的人,都会尽量给他们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在国家制度和各项礼仪方面,拓跋珪也处处模仿中原汉族。他在平城建起宫殿和宗庙,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定官职品级和典礼上的仪式音乐,申明了法律和各项禁令,规划了行政区域和军事制度,让国家尽量变得井井有条。
在多年的战争中,原本强大的贺兰、独孤等部落逐渐被削弱,拓跋珪采取了许多措施,或者把他们的部众从原来的土地上迁走,或是命令部落首领与他们统领的氏族成员脱离关系,想方设法让他们不能再对拓跋氏的统治构成威胁。但贺氏看到贺兰部落分崩离析却很伤心,再加上她的另一个儿子秦王拓跋觚被后燕扣留,拓跋珪却坐视不救,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曾经一手把儿子扶上王位的贺氏终于在拓跋珪称帝的前夕忧愤而死了。但离散部众的行动还只是刚刚开始,拓跋珪还要继续用国家政体取代原有的血缘部落,鲜卑族就这样从松散的游牧部落一步一步走向了组织严密的北魏王朝。
如今的鲜卑人已经与当初生活在东北的鲜卑游牧民族完全不同了。他们拥有了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也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方式。根据各地域的具体情况,拓跋珪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租税赋役制度,把过去的氏族成员转变成稳定的农业人口。北魏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发展,国家财政从中受益匪浅。
在文化上,拓跋珪也在逐渐向中原靠拢。他曾经问博士李先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李先回答说是书。拓跋珪很高兴,很想知道天下总共有多少书,怎样才能把它们全收集过来。李先回答说天下的书无穷无尽,只要皇帝重视起来,努力收集,就一定有效果。拓跋珪就命令各郡县广收书籍,全都送到平城去。
但在很多贵族和大臣看来,皇帝在改变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他们很担心下一步就要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总不太愿意配合拓跋珪的决定。拓跋珪也感到自己的权威总在受到挑战,他很想知道怎样才能像中原皇帝那样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恰好博士公孙表上书论述韩非的法家精神,建议他用法制治国,这正符合了拓跋珪的心思。他找了一个实验的机会,把表现粗鲁的左将军李粟以不敬之名处死,让贵族和官员们都心惊胆战。又有人举报说司空庾岳穿着华丽,行为铺张,举止气度都与天子相似,拓跋珪很快就把庾岳抓来杀掉。
虽然需要用汉人治理国家,但文化和血缘上的不同总让拓跋珪觉得和汉人心存隔膜。在与汉族官员相处的过程中,由于背景的差异和猜忌心理,他们之间渐渐积累下了许多矛盾。公元399年七月,拓跋珪和一些汉族官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他杀掉了汉族官员崔逞,废黜了张袞等一些人。但这种意气用事给拓跋珪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曾经听说很有名望的西晋宗室司马休之打算投奔北魏,当即大喜过望,但此后却总也等不到消息,到处打听,得到的答案却是司马休之听说崔逞被杀,不敢来归附他了。拓跋珪后悔不迭,从此以后亡羊补牢,对汉族士人格外宽容。
皇位继承权引发的问题
自从平定后燕之后,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势力能对北魏构成威胁了。公元402年五月,拓跋珪又在柴壁消灭了后秦的几万大军,让周边环境更加安定。此时苻坚、慕容垂、姚苌等一批富有经验的领袖们都已经去世,年轻一代的统治者们或是能力不足,或是未成气候,拥有广阔领土的拓跋珪只要选好一个中规中矩的继承者,让北魏的统治正常发展下去,就没有人能撼动他们的霸主地位。
拓跋珪打算像中原的皇帝那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弟弟卫王拓跋仪跟随他多年,英勇善战,深受时人的尊敬,也让拓跋珪心存忌惮。当孙子拓跋焘出生时,拓跋珪非常高兴,连夜把拓跋仪召进宫来,告诉他自己的孙子出生了,想要看一看他的态度。拓跋仪当然明白哥哥是在向自己暗示要把皇位传给子孙,当即向他表示祝贺。拓跋珪也很高兴,就把大臣们都找来,当众给了拓跋仪许多赏赐,在他看来,这已经表明拓跋仪正式退出皇位继承权之争了。
但只有弟弟的退出还不够,拓跋珪又盯上了其他一些让他不放心的人,决心把他们全除掉,为子孙的顺利即位扫除障碍。他翻出了旧账,杀掉了当年曾经与窟咄联络的高邑公莫题,又杀掉了其他一些有嫌疑的大臣。
拓跋珪这一生都生活在刀光剑影中,阴谋与杀戮贯穿他的全部生命旅程,多年勾心斗角与紧张危险的生活环境让他养成了多疑暴虐的性格,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精神压力。现在他迷上了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它类似于后世的兴奋剂,服药之后的拓跋珪总是情绪激动,不吃不睡,又疯狂地迷上了占卜炼丹,等到炼好的时候就先拿死囚来做实验,虽然他们总是一吃就死掉,但拓跋珪还是深信不疑,到处求仙访药不止。
到人生的后期,拓跋珪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情绪很不稳定,脾气也越来越诡异。恰好又赶上天灾频出的年份,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喜怒无常。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觉得所有人都想要谋害自己,看到别人的一个表情变化、一个脚步速度的改变,乃至于一句平平常常的话,都觉得他们的心里正在策划什么阴谋。有时大臣们来到他面前,他突然想起往日里不愉快的事情,当时就亲手把人杀死,尸体都摆在天安殿的前面。
拓跋仪看到拓跋珪的脾气越来越差,担心总有一天会收拾到自己头上,就打算逃出北魏。但是没有成功,他被拓跋珪派人追回来杀掉了。
在这种随时会惨遭杀戮的威胁下,朝廷官员和民间百姓无不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官员们无心办公,法纪混乱,人们待在家里不敢出来,整个社会的秩序和风气都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拓跋珪自己也陆陆续续听到一些反映,但他把希望寄托在时间的推移上,经常想着只要过了天灾频发的年份,自己就能重整河山。
如果拓跋珪继续这样滥杀无辜下去,他可能也会被提心吊胆、人人自危的文臣武将们杀死,不过他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儿子拓跋绍手里。
杀母立子与拓跋珪之死
在建国与巩固统治的过程中,拓跋珪逐渐感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虽然他知道如果没有母亲和贺兰家族的支持,他就不可能获得今天的地位,但童年时母亲以他的名义缚什翼犍请降的事情仍然让他心有余悸,很担心类似的事情还会在自己的子孙身上重演。经过考虑之后,他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杀死长子拓跋嗣的母亲、来自独孤部的刘贵人,彻底消除母后势力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当他向太子解释这件事情时,一向孝顺的拓跋嗣却日夜痛哭不止,不论拓跋珪怎么给他讲大道理都没有用。最后拓跋珪发起怒来,命令拓跋嗣立即进宫,太子身边的人知道拓跋珪的脾气,不知道这一去会遭到怎样的厄运,就劝太子先躲起来,等到皇帝怒气平息的时候再去见他,于是拓跋嗣就依计逃走了。
既然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只好考虑另立一个太子。下一个儿子是清河王拓跋绍,他的母亲也来自贺兰部,是贺氏的妹妹,拓跋珪的亲姨母。拓跋珪年轻的时候在贺兰部落见到她,当时就被她的美丽打动。当时鲜卑人在婚姻上没有什么辈分的忌讳,娶自己的姨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贺氏只是觉得自己的妹妹长得过于美丽,而且已经有了丈夫,娶回来恐怕不是个好兆头。但拓跋珪并不在乎这些,他暗地里杀死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娶了回来。
拓跋珪一向很宠爱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