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好戏还在后头。
1913年3月,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家宋教仁,正当踌躇满志实现其政党内阁宿愿之际,不幸被袁世凯阴谋刺杀身亡。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人心鼎沸,袁世凯假共和真国贼的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然而,黎元洪全然不顾全国讨袁怒声震于寰宇,连续发表通电,极力为袁政府辩护,并恶意指责办案人员和被谋杀罪行激怒的人们是鼓动人心,破坏大局。更有甚者,黎元洪竟不合时宜地向袁世凯大唱颂歌,说什么“袁项城雄才大略,富有政治经验……”随后还不顾身份,向袁世凯大献殷勤:“民国之兴,发之昔虽由元洪;而成之老实我总统也。元洪爱民国如命,即爱我总统如痴,力所能济,生死以之。”
其实一向颇善察言阅色的黎元洪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通过宋教仁被刺一案,再次领教了袁世凯的厉害,因此,他决心全力投向袁世凯。二次革命前夕,他致电袁世凯,赌咒发誓,大发“忠诚”,表示“元洪唯知服从中央。长江下游,誓死砥柱,决不瞻顾。倘渝此盟,罪在不赦”。
袁世凯见电后,喜出望外,速回电道:“世凯若有欺天下之心,利一姓之见,亦罪在不赦。”
-封电函,黎元洪便敞开了北大门,迎接袁的嫡系北洋军第六师南下,过武胜关,开进了湖北。
二次革命爆发后,黎元洪即派军助战,随后又派兵开赴鄂赣边界,防止江西讨袁军北上。整个战争期间,黎元洪与袁世凯密电飞传,颇有同舟共济、心心相印之感。不过,在这次革命中,黎元洪确实为袁世凯出了大力,由于黎元洪靠向袁世凯,使各省讨袁军纷纷失败。
袁世凯当然不会忘记黎元洪。8月初,袁世凯赠黎元洪以一等文虎章,赞扬黎元洪“砥柱东南,功同再造”;8月下旬,袁世凯亲笔书写“民国柱石”四个大字,制成横匾一方,派人专程送至武;,镇压“二次革命”后,为感谢黎元洪在战事中鼎力相助,袁世凯挥毫“中华民国副总统府”八字,制成长匾,挂在湖北都督府门外,以示对黎的宠信。
但这一切都是袁世凯下的圈套。从表面上看,黎元洪对袁世凯恭顺有加,奉命唯谨,但毕竟不是北洋嫡系,加上手握兵权,这就成了袁世凯的一块心病。尽管袁世凯几欢嘉奖黎元洪,但其本意是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将黎元洪调出湖北,安置虚职,褫夺兵权。袁世凯正式走马上任后,便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了。袁世凯先是三番五次地授以黎元洪为总参谋长、江西部督、湖南都督等职,并四次电请黎元洪进京。
但黎元洪并非等闲之人,他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有兵才有实权,有地盘才有势力,不可轻易离鄂赴京,因此几次也都以谦词婉言回绝。
但袁世凯岂能罢休,他见此计不行,便破釜沉舟了。1913年12月8日,袁世凯的头号心腹北洋名将段祺瑞不告抵达汉口,匆匆一面之后,便催黎元洪登上早已准备好的专车,进京磋商要政。黎元洪这次是无话可说了。9日晚,黎元洪离鄂,10日北京即发布总统命令,任命段祺瑞为湖北部督。此时,黎元洪还在路途中。
11日晨,黎元洪所乘专列到达北京,袁世凯为他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仪式。
黎元洪整理衣冠,入总统府拜谒袁世凯,寒暄过后,袁世凯告诉黎元洪,段祺瑞已被任命为湖北部督,黎元洪脸上露出一丝震惊,然后唯唯表示赞同。这是黎元洪精明之处,不赞同又有什么好处呢?
短暂的会见之后,黎元洪被送到事先安排好的住所——南海瀛台,耐人寻味的是此地正是当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黎元洪来到瀛台,感慨万千,心中真不是滋味,后悔不该来京城,但毕竟还是来了,既来之,则安之罢,黎元洪安慰着自己,走进了瀛台住所。
几日之后,黎元洪的家眷也陆续来到北京,一一安排在四面环水的瀛台。黎元洪月俸l万元,公费2万元,合计月支3万元,与孙中山当年在北京时的礼遇规格完全一致。
黎元洪居住瀛台,袁世凯心放了下来,还时时地给予照顾,做到有求必应。袁世凯为了笼络黎元洪,托汤化龙作媒,将黎元洪的次女绍芳许配给袁世凯的九子袁克玖为妻,从此黎袁两家结为儿女亲家。表面上看,袁世凯与黎元洪一日比一日亲密无间,可是随着段祺瑞进驻湖北、遣散湖北军队、变三楚重地为袁氏囊中之物,黎元洪日益明白,自己已成为袁世凯的政治俘虏。欲出不能,欲归无望,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的黎元洪忧形于色,日趋消沉,人渐消瘦。
1914年6月,袁世凯为实现当皇帝的美梦,特成立了名为代行立法院,实为御用机构的参政院,又抬出黎元洪这一“共和元勋”兼任参政院院长,以混淆视听,障人耳目。黎元洪深知袁世凯的用心,几度推脱未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充当傀儡。
但不管怎么说,黎元洪对于复辟帝制,是坚决反对的。当袁世凯征询他的意见时,他说:“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亲家,如果你做了皇帝,怎么对得起武昌死难烈士?”但黎元洪在公开场合,并不敢表明反对称帝的态度,只好在行动上进行消极抵制。
8月底,黎元洪正式提出辞去参政院院长一职。9月底,黎元洪携家眷迁出南海瀛台,住进东城东厂胡同将校俱乐部,从此闭户不出,有宾客谒见,一概谢绝,对政事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袁世凯对黎元洪此举,已无奈了。但作为儿女亲家,逢年过节,还是有礼尚往来。1915年年末,袁世凯送黎家礼物时,特意用红帖写上“赏武义亲王”的字样,差人送至黎宅,诱黎元洪默认。黎元洪虽做事一向优柔,但是对辞王拒封一事倒是认了死理,坚拒不从,因此对袁世凯以这种方式送来的礼物,死活不收。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好改用“姻愚弟袁世凯”字样再次送来礼物,黎元洪才收下。黎元洪拒受“武义亲王”,也算是保全了“开国元勋”的一点名节。
瀛台新主黎元洪因脑溢血病逝于天津英租界10号,时间为1928年5月28日,享年65岁。
对于黎元洪,有人这样评述了他的一生,黎元洪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由湖北新军混成军协统,平步青云,一欲而为湖北大都督,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又三任民国副总统,两次荣膺总统桂冠,然而,作为一个不入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并无建树,加之性格柔暗,胸无城府,这异乎寻常的青云直上带给他的却只是悲剧,一个令后人感慨和深思的悲剧。
尽管黎元洪-生没有摆脱位尊权轻、任人摆布的命运,但毕竟他的名字与中华民国史上-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紧紧地联在一起。他的俭朴、他的谦逊,与同时代横征暴敛,不可-世的封建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为他多少赢得些尊重。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28节 贿选总统曹锟被囚延庆楼
曹锟不择手段登上权力顶峰,但直系内部日渐分化、趋向衰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在即,曹锟请来吴佩孚,吴佩孚“四照堂”点将,但冯玉祥却倒戈一击,发动北京政变,将曹锟囚禁于延庆楼。
1923年10月,曹锟通过贿选登上总统宝座,自以为得计,乐不可支,但好景不长,他就尝遍了前几届总统所遇到的兵不能裁、督不能废、军饷无法应付、财政无从整理等种种苦头。他不但无法履行上台讲下的“统一全国”的诺言,就连直系内部也统一不起来。曹锟当上总统后,直系诸将纷纷以功臣自居,要求论功行赏。吴佩孚则更是拥兵自重,大权独揽,目中无人。冯玉祥、王承斌、文燮元结合起来组成了反吴三角同盟。从此直系军阀由鼎盛而日趋衰败,逐步走向瓦解和灭亡。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泰战争爆发。曹锟接到张作霖从奉天发来挑战书后,便急如星火地接连电召吴佩孚进京主持作战要务。曹锟一日之内向洛阳连拍电报,由十万火急到百万火急,再到限时限刻,最后还派出一批劝驾专使到洛阳,催促吴佩孚启程北上。
9月17日,吴佩孚专列到京。曹锟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式,从车站到总统府,五步一哨,十步一岗。国务总理、各部部长,在京的直系诸将及各界代表都到车站恭候,一时盛况空前。
晚上,曹锟又举行盛宴。宴会上,他诚恳地对吴佩孚说:“子玉啊,辛苦你了。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以后的大事你就拿主意吧。”
宴会后随即举行了秘密军事会议。曹锟在会上宣读了对张作霖的讨伐令。宣读讨伐令后,曹锟以大总统身份,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王承斌为副总司令。
9月18日晚,吴佩孚在中南海内四照堂召集会议。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四照堂”点将。
这个晚上,四照堂四周的玻璃窗被电灯照得亮如白昼,在长条形会议桌的前端坐着吴佩孚,两旁分别坐着文武官员。吴佩孚身穿一件紫色绸缎的夹袄,披一件黑色坎肩,下身穿一条白色裤子。
吴佩孚叼着一支纸烟在椅子上坐下,斜着身子靠着条桌。会议开始前,他和国务总理颜惠庆、“讨逆军”副总司令王承斌聊天,二人都称“大帅”,对吴毕恭毕敬。
吴佩孚不免得意。他忽然想到去年50寿辰时,康有为当场手撰的一副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这副寿联很快传遍四方,为天下人知晓。
会议开始了。吴佩孚首先简单谈了几句关于当前形势的话,表示了对奉作战的决心和信心。然后直奔主题,开始点将。
由于曹锟予以全权,诸将唯听所命。点将一直进行到夜里12点,吴佩孚这一夜真是过足了一把“全国兵马大元帅”的瘾。
第二天,他满有把握地向各国记者说:“我出兵20万,两个月内一定可以平定奉天。”
但吴佩孚不知道,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刚发动之时,冯玉祥、王承斌、朗景翼、孙岳等早已筹划了两个计划:一个是吴佩孚胜了,他们就将自己的军队集中榆关,不叫吴进京,而压迫曹锟任命吴为东三省巡阅使,这是排吴而不倒曹的计划;另一个是吴佩孚败了,他们就回师北京举行政变,这是曹、吴并倒的计划。
冯玉祥素与吴佩孚不和是众所周知之事。1922年他在河南开封诱杀宝德全,引起吴佩孚不满,撤了他的河南督军之职,还要查办他。为此,冯玉祥非常憎恨吴佩孚。
冯玉祥反曹锟,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以革命的名义反曹。
正是由于冯玉祥有反戈的准备计划,所以吴佩孚中南海四照堂点将之后,迟迟不行动。最后不得已行动时,部队则是以每天10里的速度缓慢而行。10月1日到达古北口时,便又驻军不走了,任凭热河战场的直奉两军打得天翻地覆,他只冷眼作壁上观。
10月19日,冯玉祥获悉直军牺牲惨重的战情报道,同时接到总部参谋长张方的急电,电中“大局转危为安在斯一举”的一句话,使冯玉祥感到,回师北京的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冯玉祥向所属部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