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路军先行通过草地到达班佑,左路军却迟迟未到。胡宗南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没想到红军竟然从这个地方过来了,于是马上派兵堵截。徐向前主动请命,一军团保护中央,由四方面军打头阵,在徐向前的亲自指挥下,经过8小时苦战,打垮敌49师,拿下包座,打通了前往陕甘的道路。这也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在中央红军面前展示自己彪悍的战斗作风。


胡宗南经这一仗,不再敢轻举妄动,这就给了红军一个休整的时间,右路军过了草地后,是巴西和班佑,这里是半农半牧区,虽然人口不多,但有粮食和牛羊,为饥饿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部队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这时,张国焘的左路军却迟迟上不来,毛泽东很着急啊,他恐怕张国焘有什么别的想法,所以做徐向前和陈昌浩的工作,徐陈二人是拥护北上陕甘的,所以也不断用电报和左路军联系,告诉他们现在缺口打开,如果再慢的话,敌人布防完成,我们就过不去了,可左路军就是上不来。
后来张国焘回忆录中记载,他们先是因为地图错误百出,而走错了路,接着遇到大雨,再接因为洪水,玛楚河上游的一个支流突然涨水,原来深不过膝的的小河现在“深逾一丈,宽达三百米”,横阻了红军的道路,这里连人都没有,又到哪去找渡河工具呢,在干粮耗尽一半,且洪水暂时难退的情况下,红军无奈往回走。后来同在左路军的刘伯承回忆,确实遇到了洪水,但一方面军的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还是要求过河,并和张国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如果真是“深逾一丈,宽达三百米”,那根本不可能去吵的,谁也过不去。所以,如果刘伯承回忆是真,则张国焘的回忆有假。因为刘伯承回忆时,张国焘已经被打倒,所以刘伯承的回忆也不见得就无假,且董振堂牺牲的早,这段历史死无对证。不过我们从两个人的回忆中,可以肯定一点,张国焘是以洪水拦路为由,撤回阿坝的。
接着张国焘给徐向前、陈昌浩发来电报:
徐、陈并转呈中央: 
 (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25师只两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乙)如此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前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藉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执行。 
 1935年9月3日 
接着张国焘给徐向前、陈昌浩发来电报:
徐、陈并转呈中央: 
 (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25师只两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 
 (乙)如此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前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 
 (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藉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执行。 
 1935年9月3日 
意思很明白了,张国焘不同意北上陕甘的方针,而这一下中央紧张起来,再在这个地方停留,刚刚打开的缺口就会补上,同时,右路军的主力是红四方面军4军和30军,没有陈昌浩和徐向前的支持,中央没有把握调动这支部队。毛泽东就和陈昌浩商量,“张国焘带一部队伍另找路,不要紧,让他在那里,我们先走,我们走了他非来不可。”,陈昌浩坚决反对,一定要等左路军上来,他深知如不快点行动,则北上通道将会被封死,可抛开左路军,右路军先跑绝对不是上策,二军如果分开,双方实力都受损,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9月8日9时,忧心忡忡的陈昌浩和徐向前联名给张国焘和朱德发了份电报:
胡(宗南)不开岷,目前突击南、岷时间甚易。总的行动究竟如何?一军是否速占罗达?三军是否跟进?敌人是否快打?飞示,再延实令人痛心。 
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毛、张(闻天)皆言只有(要)南进便有利,可以交换意见;周意北进便有出路;我们意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万一左路若无法北进,只有实行下策。如能乘向北调时,松潘、南坪仍为上策。请即明电中央局商议,我们决执行。
意思很明白,中央政治局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否定南下,大家都可以商量,我和徐的意思呢,左路来和右路军会合,一起北上为上策,南下是下策。现在事情紧急,需要马上做出决定,不能再犹豫了,你到底想怎么样,赶快来电,我们坚决执行就是。张国焘是总政委,朱德是总司令,军事上的问题,当然应该由他二人决定,最终拍板人是总政委,他们两个现在在一起行动,电报基本都是他俩联署,以红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的。
紧接着,张国焘回电了,直接下达了命令:
徐陈: 
 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朱张 
接到电报后,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一起到了周恩来的驻地开会,之所以到周恩来这里来,是因为他大病未愈,大家只能就和他了,这里除了徐向前是纯军事干部外,其余都是政治局委员。
这时毛泽东已经拟好了一个给左路军的电文,内容如下: 
朱张刘(伯承)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的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泸天芦雅名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求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八千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已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廿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毛泽东要求徐陈就电文表态,看来在这之前其它几位已经先开了会,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封电报对形势的分析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陈昌浩表示支持北上的决定,但要力争左右两军同时北上,如果不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就和左路军南下,总之,陈昌浩是不希望两家分开的。徐向前表示同意中央的意见,对于南下的考虑不成熟,不发表意见。毛泽东说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北上,那么就给左路军发报。电报8日晚发出,末尾署名:恩来、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泽东、稼蔷(稼祥) 
这封电报很有意思,红军发电报是不习惯称兄道弟的,署名都是以姓简称,可这次中央等几人破天荒的谦称“弟”,称张国焘等为“兄”,且在署名时全部用了名而省去了姓,倍显亲热。这是中央在示好张国焘。电报发出后,毛泽东焦虑万分,从表态来看,徐陈二人对于北上并不是那么坚决,陈昌浩更是提出了南下也是一个选项。此时,右路军的一军团已经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北出,手头只有彭德怀的三军团,而红四方面军的4军、30军没有徐陈的支持,中央是没有把握调动的。彭德怀向毛泽东进言,咱们先下手为强,把徐陈绑架了吧,不然红军打红军怎么办?毛泽东考虑了一会儿,说道:不可……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包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4时
毛泽东等关于北上的分析很有水平,张国焘等关于南下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毛泽东等人并没看到这份电报,就在9日晚上,当中央和彭德怀的三军团趁着茫茫夜色拔营起程,与徐陈的红四方面军不辞而别。


会师不到两个月,红军就走向了分裂。关于这次分手,正统的说法是,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得到了一份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密电,其中“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话,于是急忙通风报信,党中央为避免被红四方面军挟持,而连夜逃离。这一说法,因为有毛泽东、彭德怀和叶剑英的回忆做依据,曾经被认为是最无争议的结论。
可是随着早期档案的解密,人们发现长征期间所有的往来电报都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尤其是1935年9月间的电报,每天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找到这封9月9日张国焘致陈昌浩的事关重大的“密电”。
李德关于此事的回忆是:“有人告诉我……(张国焘)给徐向前下达密另,要求徐向前制服中央委员会对他命令的抵抗,如果必要就使用武力。政治局害怕张国焘政变,决定独立行动……我怀疑是否确有其事,至少博古事后也表示非常疑虑。如果事态果真如此,那政治局就会召开紧急会议,我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