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是自己身首异处,儿子的傀儡皇帝还是做的来的,也就是说,从同治帝的角度考虑,发动政变有百利而无一害。
政变的中间环节虽然很有些惊险,但慈禧集团是幸运的,她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在这一过程中,慈禧和奕䜣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令人钦佩。
有人会说了,你杜撰历史,慈禧老佛爷如果真是为儿子争权的话,又怎么会一直让同治当着傀儡,事无巨细都由自己负责呢?这分明是慈禧权力欲膨胀嘛。其实,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就会认为我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你是家里的独子,你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产业,当你小的时候,你们家的产业不得由父母做主啊?等你大了后,不得扶上马送一程啊?总之,全面接班只是时间问题,大家根本不用怀疑你早晚会继承这份家业,不是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怀疑慈禧发动政变是为了儿子呢?
其实,慈禧真是个很可怜的人,二十六岁守寡,三十九岁丧子,自己又要独臂撑起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实在是需要超出常人的坚强性格的。
有人认为奕䜣和慈禧之间有私情,才会甘冒风险,竭力帮助孤儿寡母。目前我难以找到相关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如果我是编剧的话,我绝对会把这段不伦之恋浓墨重彩的着色一番,太有戏剧性了,奕䜣在和四哥争皇位失败后的郁闷中,结识了年轻貌美、泼辣干练的叶赫那拉。杏贞,正当两人热恋之时,杏贞却被选入宫中,奕䜣于是利用亲王的身份,经常去后宫与只是贵人,根本难以见到皇帝的杏贞幽会,并令杏贞怀孕,情急之下,杏贞设计得到咸丰一夜宠幸,于是名正言顺的生下了后来的同治皇帝,这才有了后面奕䜣和慈禧不惧风险,联手做掉八大臣的英勇表现,哈哈,这个故事编的太合乎逻辑了。
第三章 窝囊废皇帝和他爹
1908年11月的某一天,深秋的季节,北京已经很冷了,中南海仪銮殿,慈禧老佛爷在病榻之上,秘密召见了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和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世续。
这个掌控中国半个世纪的强悍女人,也终究无法抗拒岁月的摧残,终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她需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也为了自己死后的哀荣而做最后一次安排。
张之洞和世续早就已经得到了老佛爷病危的消息,但真正到了讨论老佛爷身后事的时候,也不禁有些胆寒。按法理说,慈禧只是皇太后,皇帝还在,根本不存在立嗣的问题,慈禧如果驾崩,归政给光绪皇帝,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纵横政界近五十载的张老爷子,决不会傻到要按法理行事,他要听听老佛爷的意思。
慈禧开门见山,你们两位都是朝中干国忠良,现在我不行了,要考虑立嗣的问题,我建议“立溥仪为穆宗(同治帝)之嗣”,你们二位什么意见。就是说,让溥仪当同治的儿子,继承大宝。这里,大家可能发现了问题,光绪在后,同治在前,即使是由慈禧来选择继承人,也应该是找个人当光绪的儿子,不过同治毕竟是她老佛爷的亲儿子,光绪又得罪了老佛爷,这么安排也是人之常情。
世续和张之洞一同奏道:“国家有个大人掌管,这才是社稷之福,不如咱直接立溥仪他爸爸载沣吧。”。
两个老头为什么要违拗老佛爷的意思,而举荐载沣呢?经过笔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猜疑,原因如下:
溥仪年幼,尚不足三岁,很显然根本无力执掌江山,幼子登基,母后垂帘,这种本来属于权宜之计的办法已经连续了两代皇帝,光绪皇后的能力又岂能应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呢,大清经不起继续折腾了。
另外,载沣与自己同为国家最高领导层军机处成员,此人比较宽厚,为人不张扬,且为后学,对几位老先生礼貌有加,因此二人更希望这个后生能够掌管全局。
同时他又是老佛爷的生父,也就是说等溥仪长大了,这个位置还是他的,也不算拂了老佛爷的面子。
听了二人的意见后,慈禧太后神色黯淡的说道:
“你们说的有道理啊,但不为穆宗(同治)立后,我怎么去见死者啊。我看啊,咱们立溥仪,然后让载沣主持国政,这样于公于私都有个交代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更愿意相信,慈禧的如此坚持,是寄托了一个普通母亲对已故儿子的挂念,而令载沣主持国政,可算是从善如流,给足了世、张二人面子,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是老太后听了世、张二人的推荐后,匆忙间做的决定,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其实在这之前很久,慈禧就已经在着力栽培载沣了。
张之洞闻言,也就不再坚持,只是请慈禧能够正式发布,以使载沣名正言顺,太后点头称是,问该用何名。
张之洞说道:“前朝有监国的职位,我朝建政之初也有摄政王之名,我看这两个都可以啊”。
太后道:“既然两个都不错,那就都用上吧,就叫监国摄政王吧”。
张之洞一看老太太今天脾气好,于是再接再厉,提出:
“光绪帝在位已经三十余载,咱也不能让他无后不是,古有兼祧之制,是不是咱们也仿照进行啊”,意思是这个溥仪也算光绪的儿子吧,别厚此薄彼,这个皇帝也得有后啊。当时太后沉默了良久,以眼盯着张之洞道:“做事不一定要拘泥于古礼,这件事嘛,姑且按你说的办吧”。
1908年12月2日,中国历史上窝囊废代言人,爱新觉罗。溥仪继位,号宣统,从此一个人在不恰当的时候,被搁在了一个不恰当的位子上,开始了漫长的、无奈的、不由自主的人生旅程。
这哥们儿不到三岁第一次继位,六岁第一次退位,之后的几十年,东跑西颠的瞎折腾,基本就干了两件事,继位和退位。
一个人做一次傀儡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傀儡,而且是一辈子心甘情愿做傀儡。
有人会说,他当傀儡也不是他的本意,你这么说他岂不是太恶毒了,小心人家告你。我一定要为自己辩护一下,我也对溥仪先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这辈子没有为摆脱傀儡身份做过任何值得称道的努力,这一点,他和他的前任相比,差距巨大。只不过,在我们这部书中,这个傀儡的作用实在太小,我们就不专门说他了,多会哪个事件需要他了,咱们再拿出来示众。
要说1908年后的中国,不得不提的是载沣,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宣统帝的生父,他成为了继慈禧老佛爷之后,第二个操纵溥仪的人。
载沣是世袭的醇亲王,1901年,18岁那年就已经作为国家公使出访各国,应该说从政很早,并且很快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欣赏,之后步步升迁。
1903年,20岁的他成为了随扈大臣。
1907年6月19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24岁的他,终于进入了国家最高领导层——军机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受命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学习行走”也就是见习之意,从此“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同年秋天慈禧又给了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到了冬天,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这些本来都是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给与年老体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却给了一个年轻人。这种种迹象表明,已经风烛残年的慈禧老佛爷意欲将未来的江山托付给这个年轻人。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中,没有看出在24岁之前载沣有什么过人之处,26岁成为摄政王后更是一塌糊涂,那么他何以得到慈禧如此的看重呢?
想来想去,也许有以下几点可能:
一. 血统纯正
载沣的父亲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七弟,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光绪皇帝的生父,是不是有点乱啊,咱们再捋一遍啊,载沣是道光帝的亲孙子,咸丰帝的亲侄子,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光绪帝的亲弟弟,后来的宣统帝的亲爹,还没听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吧,反正您知道他的血统非常纯正就行了。
二.光绪帝的认可
光绪虽然是个儿皇帝,傀儡皇帝,但我们前面说了,此人不甘于当儿皇帝,不甘于当一辈子傀儡,所以在作为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的时候,他也会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安插自己信的过的人,而载沣作为他的亲弟弟,很显然是不二的人选,更重要的是,此人也比较符合慈禧的喜好,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光绪在自己被囚瀛台的时候,用自己并不是很多的话语权,帮助了载沣。
三. 听话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了,载沣和他老爹奕譞一样,为人忠厚甚至有些懦弱,这样的性格,可以给一生树敌无数的慈禧太后以安全感,她所希望的是在她之后的执政者最起码不要为她的敌人翻案。
不管我上述的分析是否有理,反正结果是,1908年11月,载沣成为监国摄政王,从此成为这个末代王朝的最后的真正的领导人。
第四章 满汉贵族之间的利益之争
载沣上台之时,所面临的问题实在很多,但他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准备诛杀袁世凯。袁世凯何许人也,使得年轻的摄政王必欲杀之而后快?
袁世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上书,和成为摄政王前的载沣同属于清朝的“中央政治局”——军机处,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其职位应该还略高于载沣。我们通常对此人的印象,是两个响当当的称谓,一是“窃国大盗”,二是“袁大头”,关于这两个称号的来历,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现在先行略过,重点讲一下他和载沣的恩怨。
在下面开讲之前,大家一定要先将“窃国大盗”的帽子给他摘去,首先,笔者根本不认可“窃国大盗”这个称谓,其次,即使他真是“窃国大盗”,也是后来的事,至少在1908年之前,他的表现是神勇与智慧相济的,不然也不会成为国家领导人。
袁世凯出身行伍世家,青年时代在科举失利之后,干脆将诗书付之一炬,投奔淮军,言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从军后不久,23岁的袁世凯即以其出色的表现获得总督朝鲜的机会,在朝期间,指挥清军击溃驻朝日军,挫败了朝“开化党”人士发动的“甲申政变”,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它特权,并由此得到淮军主帅李鸿章的重视。在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海路皆败的情况下,李鸿章重用袁世凯督练新军,也从此揭开了袁世凯叱咤中国政坛的序幕。
袁世凯最初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只是对当时屯兵那里的5000士卒进行训练,应该说起初并不为人所知,但从现在来看,这却是中国军事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小站练兵”为起点,我们中国军队才逐渐从冷兵器时代走向了热兵器时代,这种时代的更替,绝不是简单的武器的更新,更是作战理论、训练方法、军队组织形式的全面进步。袁世凯一方面聘请德国教官训练新军,另一方面重用接受过新式军校教育的年轻将官,其中的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后来成为了袁世凯的得力干将。他采取先进的训练手段,使部队训练更加科学化。只一两年时间,这支新军就被打造成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其战斗力较之以往大幅度提升。
后来,以这只新军为为主体,编练成了“北洋常备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洋军。至1898年,戊戌变法之时,袁世凯的新军已经成为了维新党人积极争取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