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停下来,希望能等到秦军的后续部队。
而姚兴之所以只派出这点援兵,原因正好是慕容镇猜对的另一半:后秦确实自顾不瑕。就在两年前,深得姚兴器重的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借口姚兴与他的宿敌北魏交好(刘勃勃为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幼子,当年北魏主拓跋珪攻灭铁弗部,屠杀了刘卫辰的宗族部下共五千余人,刘勃勃侥幸逃出,投奔后秦),在高平川袭杀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岳父没弈干,宣布起兵反秦。不过借口归借口,刘勃勃起兵之后,从来不去招惹真正的世仇北魏,只是扑到原先的恩主后秦身上,不断撕咬,成为后秦挥之不去的恶梦。而且这位刘勃勃虽然是个忘恩负义且凶狠暴虐的小人,但在军事上却有过人的天份,算得十六国时代后期的运动战大师,率领着他那支即使放在十六国也算得异常野蛮的虎狼之师,在从黄河到岭北的黄土高原上神出鬼没,屡败秦军,害得后秦的岭北各城连白天都不敢开城门。比起刘勃勃带来的直接威胁,刘裕伐燕毕竟只是后秦受到的间接威胁,事有轻重缓急,所以姚兴此时最**心的事,是对刘勃勃军即将开始的大规模进剿,在这种情况下,实在分不出太多的力量救援南燕。
虽然姚兴有心无力,但燕国也不能不救啊。他只好派出使节前往晋营,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阻止晋军。秦使面见刘裕,传递了姚兴的书信:“慕容氏是我国友好邻邦,你们怎么可以把它欺负得这么惨呢?我现今已经调集了铁骑十万,进驻洛阳,如果你们再不罢兵,那我大秦也就顾不得秦晋两国的友好邦交,当挥军直入了!”
刘裕是何等样人,马上听出了其中的玄机,心中好笑:就凭你这两把刷子也想阴我,不知道我刘裕是资深的沙场老千么?便把秦使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燕之后休兵三年,再去找他的晦气!不过既然他活得不耐烦了,现在就想来送死,那我也很欢迎,请他来的越快越好!”然后将听傻了眼的秦使驱逐出营。
过了片刻,听说秦使来访的刘穆之急急忙忙赶来,才知道秦使已走。刘裕随口将刚才那番话告诉他,刘穆之听后很是着急:“平常事无大小,公都要先和我商议之后再作决定,今天怎么如此草率呢?这一番话并不能吓退敌人,反而正足以激怒他们,倘若广固还未攻下,而羌贼(后秦姚氏是羌人)的救兵又到,不知公如何分兵御敌?”刘裕笑着对他说:“这是军事上的谋略,不是你的强项,所以没有告诉你。用兵最讲究出敌不意,如果他们真有能力救燕,定然要设法避过我军的耳目,岂有早早派人来通知的道理?所以这摆明了就是他们无力救燕,只能用大话吓吓人罢了。”
南燕继续走霉运,九月,刘勃勃替刘裕圆了谎,他在贰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北)大败姚兴亲自指挥的后秦军队,接着连克敕奇堡、黄石固、我罗城(三城在今甘肃平凉到宁夏固原一带),姚兴败回长安,紧急下令把姚强那一万军队又调回了关中,至此后秦对南燕的所有营救行动全部终止。韩范看着西归的秦军,只得仰天长叹:“天要亡燕啊!”
略议武侯(1)天时、地利、人和
一部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使得三国这一段历史妇孺皆知,魏蜀交锋中的双方统帅,诸葛亮与司马懿也因此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劲敌之一。以往因为小说的缘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诸葛亮强于司马懿,是顶级的军事天才。最近这几年因为翻案文章盛行,有见识的、没见识的,一大堆,再加上那位“品三国”的易中天老先生,心存偏见,又善于忽悠,于是乎风向大变,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军事低能,不是司马懿对手。这种新观点(历史上,包括《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几乎没有人是这样看的,陈寿都只是认为用兵非其长项,这是公允的,可没认为他连司马懿都比不上,确是今人的新看法)是否公允呢,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战争,是两个集团之间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博弈,物质是基础,在下就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先分析一下双方的底牌。
魏蜀之战中的天时
三国时代虽然号称“鼎立”,但假如三国真是一个大鼎的话,这个鼎一定属于伪劣产品,是站不稳的,因为它的三个“足”太不对等了!因为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政治清明、文化民风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国力对比大致等同于人口对比,所以对三国的人口比较,可以对三国的国力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综合《晋书》与《资治通鉴》的纪录,三国的人口大约如下:
魏: 443万
蜀汉:94万
吴: 240万
很明魏对吴蜀占有明显的压倒优势!其人口分别是吴的1。8倍,蜀汉的4。7倍,即使吴蜀加在一起,也只有魏的四分之三。当然,三国时的人口统计数字很不准确,实际数字要比这个多,但这个问题三国同样存在,即使补上漏报的人口,三国的力量对比还是不会有多大改变。而且这个数字虽然不能代表实际人口数,但却是三国政府所能够控制的人口数,因此以此为基础比较三国的实力还是合理的。
三国的军队数量大约是政府可控制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强,既:魏约50万,蜀约10万,吴约25万,魏对蜀约有5:1的优势。但因为魏与吴多数时候是敌对关系,而吴与蜀多数时候是盟友关系,所以魏必需分出较大比例的力量用东南面防御,而蜀只要用较小比例防吴就够了。所以在魏蜀战争中,魏达不到上面所述的优势,一般说来,诸葛亮每次用于北伐的兵力约在5…6万人,魏军与之对垒的兵力约10万人,魏对蜀的优势约为2:1。
除了兵力的差距之外,还有兵种上的差异。曹魏拥有三国中最强大的骑兵部队,中国主要的战马产区现在全在曹魏的掌控之中,早在曹**时期,他的“虎豹骑”就是天下驰名的王牌。而蜀地因为马种低劣,所以蜀军绝大部份都是步兵,少量骑兵的素质也无法魏军骑兵抗衡。在秦岭一带山地,骑兵对步兵并没有优势,但战场一旦进入陇右以及渭河平原,步对骑的劣势就明显了。平原交战,骑兵失利只要后撤就行了,步兵追不上,步兵如果失利,那真是无路可逃。所以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往往打成一面平推,绝少纵深穿插,这固有诸葛亮性格谨慎小心的缘故,也受到蜀军机动能力不足的制约。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只是指责说诸葛亮怎么不学学霍去病,来个千里跃进,哪就和讨论魏蜀交战,如何争夺制空权一样无聊。
魏蜀之战中的地利
应该说,弱小的蜀汉能够成为三“足”中的一“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地利。魏与蜀之间,横贯着巍峨的秦岭,中间有几条小道,分别是子午谷、骆谷、褒斜谷(又称箕谷),人烟稀少,古人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木梁,做成栈道,崎岖难行,胆量小的、心脏病患者都需要谢绝通行。以至于后来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魏蜀边界的西段,沿祁山至陇右,地势稍微平坦,不过也算不上坦途。
这样的地形决定了,在魏蜀战争中,对双方而言,都是易守难攻。打过“三国志11”的朋友可能有感触:你的几万大军在那几条崎岖的小道上排成一字长蛇阵,象蜗牛一般地挪动,只要对方有一两支军队守住谷口,你的人马就只有前锋能发挥一点儿作用,后面几万大军看着前面的战势而有心无力,只能看着每回合刷刷下降的粮食数目心急如焚!虽然这只是个游戏,但很形象的表现了在这一地区作战的特点。即使攻方突破了守方在险要处设置的防御,只要不能在守方的腹地打下一块足够大的根据地,因为军粮等物资仍需穿过那些小道以极低的效率运来,将使攻方在面对守方时始终处于劣势!
曹**就亲身体验过这种无奈:219年正月,刘备败曹军于定军山,斩夏侯渊,曹**所属的汉中告急。曹**逐于当年3月,亲率大军经斜谷救援汉中。被认为不善于打仗的刘备面对“大军事家”曹**,**有成竹:“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于是率众据险而守,不与其交锋。果然,因为刘军距后方较近,补给方便,而曹方补给需翻越秦岭,输送困难。尽管曹**在兵力上并不处于劣势,对手刘备的军事水平也不及司马懿,可这位“大魏武皇帝”依然一筹莫展,相持至5月,曹军只得撤退,汉中逐被刘备攻陷。
这次汉中争夺战中,曹军所处的情况与后来诸葛亮北伐中蜀军所处的情况很有相似之处,司马懿的基本方案也据险而守,依仗本身后勤的优势,待蜀军粮尽,只是诸葛亮的劣势更大些,因为他在兵力和兵种上还有劣势。除第一次北伐因错用马谡导致溃败外,其余几次北伐,诸葛亮的指挥都比曹**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漂亮,但曹**就是“大军事家”,诸葛亮就是“无能之辈”。
魏蜀之战中的人和
古人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面的分析,只有在各国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是有意义的。人心相背,尤其是集团内部的人心相背,对一个集团的存亡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上边离心离德,下边丧尽人心的政权,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再强大,也很可能是不堪一击的。而一个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的小国,其力量也会显得比其纸面上的数字强大得多。这也就是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小国挑翻庞大帝国的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所谓的“三国乱世”实际上差不多已经结束了,三国都有了,却不怎么“乱”了,彼此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期,人心思定,在早先很有号召力的“兴复汉室”的口号,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什么用处了。不管是曹魏政权还是蜀汉政权,内部都比较稳定和团结,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蜀汉的政治更清明一点,但在魏国的土地上打仗,就不存在优势,更不能指望中原的百姓会愿意帮蜀汉打仗,来接受蜀汉的统治。总的来说,人和方面,双方差不多,虽然它很重要,但因为基本对等,所以真正对战局有重大影响的,还是上面所说的天时与地利。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并不是因为在乱世具有英雄潜质的人特别多,而是因为在乱世,具有英雄潜质的人有特别多的表现机会。一个人再有多大的材干,如果没发挥的机会,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比方说吧,假如朱重八要是早生五十年,他也就只是凤阳乡下的贫苦农夫,顶多也就干到个村长,绝不会是大明的太祖高皇帝。乱世就不同了,乱世中人心思变,没有固定的效忠对象。各路诸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强弱存亡很容易逆转。一旦一个势力进入了稳定期,当地的百姓也养成了忠于它的惯性,它就不是这么容易被打败和消灭的了。比如说吧,从春秋到战国,列国打了几百年仗,最强大的秦才实现统一,因为那不是真正的乱世。而空前强大的秦帝国治理无方,把天下带入乱世,几百人揭杆而起,力量比不上七雄中最小一国,但仅仅三年后,秦帝国就灭亡了。
所以,乱世和非乱世的战争,差别是很大的。以弱胜强的神话,一般是属于乱世的,在相对平稳的时代,大国吞小国才是惯例。对于孔明先生而言,有点不幸的不但是他身处小国,更重要的是乱世已逐渐结束。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