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五十三人。
江阴城守八十一日。清军前后发兵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余,巷战而死又七千余人,据传共击杀清军三王十八将。义兵及居民死难者九万七千余人。江南起兵者,惟江阴相持最久,给清军的打击最为沉重。后人将江阴屠城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并称为“南明三惨案”。
八
杭州作为一方重镇,清朝在此设浙闽总督张存仁坐镇,与南明鲁王监国隔江对峙。麾下有杭州总兵田雄、副将张杰、王定国等。而博洛北返后,留蒙古正红旗梅勒章京济席哈驻防此处。再加上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麾下满军正蓝旗左翼梅勒章京朱玛喇,右翼梅勒章京和托等部。总兵力相当可观,且多为骑兵。
自西兴渡大会之后,熊汝霖渡江经营海宁、海盐,扼钱塘江下游。而方国安则专意富阳、余杭,谋取杭州,经营上游。他先驻兵朱桥,因遭清军劫营,改屯潭头。命其侄方应龙守余杭,方元科渡江为先锋。
方元科为总兵官挂荡胡将军印,胆勇冠时,军中号曰方三。所部万余人,战船五百余艘,沿钱塘江立营。他接令后,自率部将傅明德、田胜、涂有声等三十骑渡江进取,在五云山大破清军,直奔六和塔,屯凤凰山寺,屡败清军。
交战中,有一次刀刃接浙闽总督张存仁不及咫,因战马前脚失蹄扑地,结果被他跑了。还有一次炮擦耳而过,而他竟丝毫不伤。
方国安闻讯,便命方元科出六和塔,另一侄方应龙出余杭,而自己率师由和王之仁、马士英、张名振从富阳渡钱塘江攻杭州。
张存仁遣汉军副将张杰、王定国率部迎击,从卯时战到日中,互有杀伤。朱玛喇、和托、济席哈率骑兵突袭。明军大败,方国安急麾军退回富阳。
张存仁乘胜命王定国出攻余杭。方应龙率部奋击,寡不敌众,城破被获。
清军杀至关头,方国安援军赶到,列阵迎战。清军以骑兵突阵,明军溃败。王定国率兵一路掩杀二十余里,直至小岭,斩获无数。
此役明军阵亡四千余人,方国安儿子方士衍也被擒斩首。
八月廿五日,郑遵谦率军渡江攻杭州。副将郑维翰直抵太平门,中炮阵亡。明军失利,只得退回。
九月初,鲁王监国亲至萧山视师,诏集各路正兵、义兵首领至小亹议事,定于初九日会师龙王堂,渡江图谋大举。
不料连日风雨潮阻,如约到达的只有方国安、王之仁和熊汝霖等,众将决定如期出师。
十一日,方国安、王之仁、熊汝霖等陆续率部渡江。
熊汝霖独率所部至六和塔,接应王之仁军渡江。明军炮击清营,杀伤甚众。王军登岸放火焚烧清营,执馘,至薄暮才回营。
方国安也率部杀到。清骑驰骋杀来。此时大风吹起,方国安命部卒将石灰随风撒去。清军眼睛被灰所伤,纷纷溃退。明军乘胜追击,斩杀五六百人而回。
次日,双方再战于牛头湾。明军败绩,只得退回。
清兵乘夜纵火烧六和塔木城。方元科孤立无援,只得退回江东。从此专以舟师渡江,不再倚赖步骑。
此时海宁势危,熊汝霖正约张名振速渡江扼守海宁,以固浙东门户。谁知张名振却擅自违令,率部回台州石浦。而朱大典部火器最精,却坐耗粮饷,只图守金华自保。
明军屡战失利,攻不下一座杭州城,内部却开始为争饷事闹得不可开交。
原来浙东建义始自孙嘉绩、熊汝霖、郑遵谦、钱肃乐,但他们自以为书生不知兵,迎方国安、王之仁二帅,将兵权拱手相让。鲁王监国也对二帅以重臣相待,寄托重望。在定兵分饷上,浙东原设营兵与卫军尽将分隶于方国安、王之仁管辖,称为“正兵”;而新招募乡间兵勇,则由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管辖,称之为“义兵”。
先前由于大家认为以浙东诸府县粮赋供应诸军,不愁不足,因此朝内不设户部总饷官。议定金华八县,为张国维、朱大典两督师分割;方国安拥兵最众,食衢州、严州和绍兴三府;王之仁原自定海来,食宁波府;吴凯原自临海来,食台州府;温州、处州两府辅助;各处义旅,都由地方来供养。此时,明军除了田赋所出的所谓“正饷”,还有通过劝输富室等办法取得的银米“义饷”,相对还算较为稳定的。
但是随着情势发展,浙东偏逢大水,朝廷征派苛急,一时民怨沸腾。于是,地方田赋逐步为官兵剥夺。如:都督佥事裘尚夷原以嵊兵食嵊饷,被淮抚田仰分派一万,而方国安中军俞玉又要分去一半;开远伯吴凯是以台兵食台饷,而总兵李础夺派黄岩,长史谷文光坐派宁海,国舅张国俊坐派天台,而张总镇及本道标又复坐派临海,吴凯部卒竟无所仰给;孙嘉绩、熊汝霖原以姚兵食姚饷,而靖江伯王鸣谦提兵至姚,竟要全部索取,不听支用……等等。
如此一来,官兵与义兵之间矛盾越来越深。田仰、郑遵谦争饷哄于朝内,直至两军格斗,喋血禁门,最后被兵部尚书余煌劝止。
方国安兵最多,食用三府田赋,但还是不够。于是竭力主张“分地分饷”:即由“正兵”瓜分全部正饷,而“义兵”只能分食义饷。某正兵支某县正饷,某义兵支某县义饷。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鲁王监国颁旨命诸军会议。方国安、王之仁司饷官都来到绍兴,在朝内大呼小叫,盛气凌人。
户部贵州司主事董守谕见状,厉声喝道:“诸君以义起,咫尺天威,竟不识朝廷吗?”
司饷官闻言,这才稍稍退后。
这时,主事邵之詹道:“绍兴府属八县并起义师,请分其赋供给。而以翁洲、宁波饷王帅,温、台诸府赋隶方帅,金华食朱阁部。”
董守谕驳道:“分饷分地,本非善策。义饷有名无实,以此供养义兵,必不能继。即使能继,谁为管库?今请以一切税供悉归户部,计其兵数而后授饷,核其地之远近,酌情先后供给。则兵即使粮饷不足,而可以按时给饷呵。”
鲁王闻言,微微颔首。然而方、王司饷极力反对。
邵之詹左右调停,相持不下。
这时,王之仁司饷官又提出请收渔船税。
董守谕又道:“今日所恃者,不过是人心。渔户巳办渔丁税,若再苛求,民不堪命。人心一摇,国何以立?”
不久,王之仁连上三疏,请行税人法,请塞鄞县金钱湖为田,请官卖大户祀田以赡军。
鲁王监国将三疏皆下部议。
王之仁部卒恨极董守谕,拔刀出鞘,在门外待命。但董守谕却依旧坚执不肯,抗疏道:“湖不可塞,祀田不可官卖,税人必至激变。”
王之仁闻讯大怒道:“行朝大臣不敢裁量幕府,你不过为一户曹小臣,竟敢阻我大事?”
于是上疏道:“得孟轲百,不如得商鞅一;得谈仁讲义之徒百,不如得鸡鸣狗盗之雄一。”折箭召董守谕,要将他杀死。
鲁监国虽爱惜董守谕,也不能禁,便暗中派人劝他暂避。
董守谕抗声道:“司饷守正,为臣本分。臣之生死,听于主上。王之仁虽悍,有何能为?臣任死君面前,听其以臣血溅丹墀则可!”
于是举朝忿怒,纷纷叫道:“王之仁莫非想造反吗?如何敢无王命而害饷臣?”
王之仁闻讯,这才作罢。
然而分地分饷之议最终还是定了下来。董守谕叹道:“江上从此溃矣。”
浙东各郡县每年六十余万两田赋银粮均交由方、王二军支配;而义军惟食义饷,或散或留,听其去向。到了后来,方国安麾下正兵甚至连义饷也取了去。
钱肃乐等军常缺食,直到了乞讨的地步。陈潜夫破家治军,乞四百两饷银也不能得。督师张国维,原兵八千,骤减至督标数百。新安王朱华堞所募兵则以无粮告散。
陈函辉始见诸军皆不习行阵,华衣呵殿,相为夸耀。而方、王二帅又日事争饷,义兵渐散。也叹道:“大事去矣!没有文种、范蠡之材,而有伯嚭之佞,岂能持久呵?”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南渡风云(15·《江浙残明梦》第二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十四章 唐鲁之争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985 更新时间:2009…11…26
一
晚秋的风阵阵袭来。吹打在脸上,竟有丝丝如刀割般的疼痛。
夜色苍茫下,从远处蜿蜒而来一支人马。队伍从头望不到尾,宛如一条长蛇。刀枪林立,旌旗飘扬,一切显得平静而庄严。
这是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自南京班师还朝的清军。
走在队伍前头的,是一位头戴珊瑚顶孔雀翎、身穿箭袍黄马褂、年约三十出头的大将。他一连缓缓策马而行,一边左顾右盼,欣赏着沿途风光。不时回身瞟瞟身后队伍中被清骑夹护着的几顶轿子,嘴角露出胜利的微笑。
他就是大清和硕豫亲王多铎,身后轿子里分别乘坐着他的俘虏们——南明邹太后、弘光帝、潞王监国以及惠、周、崇诸王,还有那个伪崇祯太子王之明。
早在今年七月,多尔衮得到潞王朱常淓等投降的捷报后,以为南方可传檄而定,便令多铎班师回朝。而改任命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接替多铎镇守该地;同时任命内院大学士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协同接管江南各地。勒克德浑、洪承畴到达南京办理交接事务后,多铎等人便于九月初六日自南京启程赴北京。临行时带走了这些南明君主和皇亲国戚,以免在江南贻留祸患。
自弘光帝、潞王监国政权相继覆灭后,左梦庚率马步兵十三万、船四万,挟总督袁继咸、安抚张亮自东流降清北上。弘光朝五大藩镇至此烟消云散,能够支撑南明政权延续的只剩下它们的残部或地方军事力量。而大清的劲敌李自成自弃西安南下以来,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走武昌。一路遭到英亲王阿济格穷追猛击,屡战而败,狼狈不堪,最后在湖广通城九宫山被乡人所杀。余部虽尚有四五十万,但想来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想想这些明朝宗室,以江南千里沃野、百万雄师,竟敌不过远地而来的数万清骑,着实孬种。他们先祖朱元璋当年叱咤沙场的雄风都到哪里去了?
看来,大清当兴,大明当亡,此为天数。
想到此处,他的嘴角又露出了一丝残忍的微笑。转头看了看身后,大队人马已到达堤岸上了。
“殿下,船已备齐,是否马上渡河?”一个梳着稀稀疏疏的花白辫子的汉臣来到马前,躬身向他禀道。
“哼。”多铎吝啬地用嘴哼了一声,便算是同意。
此人即大名鼎鼎的南明降臣钱谦益——他现在是清朝的礼部侍郎,和王铎、赵之龙、徐久爵等弘光朝重臣随军北上。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