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边皇长子也不肯前往,反而派人取左光斗奏折来阅读,越读越高兴,反过来催李选侍尽快移宫。
四
到了九月初五,新天子即将于次日登基。然而乾清宫内还是没有丝毫要搬迁的动静,传言说选侍要暂缓移宫日期。
杨涟与诸大臣极为气愤,齐集慈庆宫门外。杨涟请方从哲入宫见驾,催促皇长子传旨移宫。方从哲迟疑地道:“迟缓些也无损大体。”
杨涟道:“昨日还是皇长子,居太子宫犹可。明日将为天子,竟反而居太子宫以避宫人之理吗?即使两宫圣母尚在,夫死也应当从子。选侍是何等人,竟敢欺凌藐视如此!”
此时内侍穿梭往来,察看情势,有的为李选侍求情说:“选侍也是顾命中人,何苦催逼太甚。”
杨涟斥责他说:“诸臣受顾命于先帝,先帝当然想先顾其子,何尝要先顾其嬖媵!请选侍到九庙前质询。尔辈莫非吃的是李家之禄吗?今日之事,能杀我则已。否则,今日不移,死不去!”
刘一燝、周嘉谟等大臣也在一旁助威,声色俱厉,群情激愤。
皇长子闻听,派人出来抚慰,群臣这才陆续退下。
杨涟随即抗疏上皇太子说:“选侍以保护皇太子为名,欲行专权擅政之实,宫必不得不移。臣言在今日,殿下行在今日,诸大臣赞成决断也只在今日。”
李选侍正在乾清宫内坐等消息。李进忠、刘逊进来报道:“禀选侍,外廷群情激愤,其势汹汹,看来今晚不移宫是不行的了。”
选侍听罢,站立起来,长叹一声道:“也罢,走吧。”
于是吩咐移居仁寿殿。
她吩咐好事情。便管自抱着八公主,徒步走向仁寿殿。
这边,乾清宫内张罗开来,顿时乱成一团。
当晚,皇太子仍旧搬回乾清宫居住。
九月初六,皇太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布告天下,是为明熹宗。
于是一年之内遂有三个皇帝相继登基。依左光斗建议:以本年八月以前为万历纪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纪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不久,众内监挟恨散布流言,说什么“选侍投缳,皇八妹投井自尽”。
御史贾继春本为邪党中人,借机上疏道:“新君登极之时,不应当引导他违背先帝之意,逼迫驱逐庶母,使先帝玉体未寒,不得保其姬女。”
九月廿七日,熹宗传旨内阁,阐明移宫原因。内云:“朕幼冲时,选侍气凌圣母,成疾崩逝,使朕抱终天之恨。皇考病笃,选侍威挟朕躬,传封皇后,朕心不自安。暂居慈庆,复遣李进忠、刘逊等,命每日章奏,先奏选侍,方与朕览。朕思祖宗家法甚严,从来有此规制否?朕今奉养选侍于哕鸾宫,仰遵皇考遗爱,无不体悉。其田诏等盗库首犯,事干宪典,原非株连,卿等可传示遵行。”
方从哲读罢惊愕不已,忙将谕旨封紧退还熹宗,并作一揭帖进道:“皇上既仰体先帝遗爱,不宜暴其过恶,传之外廷。”熹宗怒气未息,不听。
南京御史、东林党官员王允成见此,遂上疏陈保治十事,道:“张差闯宫,说者谓疯癫,青宫岂发疯之地?庞保、刘成岂并疯之人?言念及此,可为寒心。今郑氏四十年之恩威犹在,卵翼心腹,实繁有徒,陛下当思所以防之。比者,圣谕多从中出,当则开炀灶之端;不当而臣下争执,必成反汗之势;孰若事无大小,尽归内阁。至相国方从哲,屡劾不去。陛下于选侍移宫后发一敕谕,不过如常人表明心迹耳,从哲辄封还。夫封后之命,都督之命,贬谪周朝瑞之命,何皆不封还?司马昭之心,路人知之矣。”
方从哲又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时之间,两党人士互相攻击,争论不休。
不久后,熹宗再传一道谕旨,历数西李罪过。又屡旨斥责贾继春,使他不得不削籍而去。至此,围绕移宫是非的论争始停。“三案”中的最后一案——移宫案才算结束。
后人因叹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不过都是些不肯安分守己的弱智者所为而已。张差打入太子宫,一把木棍,能致太子丧命吗?就算你得逞了,难道天下人就因此善罢甘休?光宗即使驾崩,他自有长子在,岂轮得到已去封国多年的福王朱常洵?选侍赖着不走,可也应知群臣不是吃素的。缺乏外臣的拥护及正确舆论的支持,赖来的“皇后”、“太后”能有多大号召力可言?如此所为,注定小福王只能做他的小福王,选侍只能仍旧做她的选侍。至于李选侍后来被封康妃,那不过是在魏忠贤登台后、借他人之力登高的事罢了。
杨涟以小官临危受命为顾命大臣,誓死报知遇之恩。与刘一燝、周嘉谟操劳奔走,数日间须发尽白。言官中只有左光斗与他协力排除大难,其余不过都听指挥行事而已。二人出力最多,配合最为默契,以致后来人们将他们并称为“杨左”。熹宗也以“忠臣”对他褒奖再三,称他“志安社稷”。
邪党群小得知,更加妒忌他。
这年十二月廿七,杨涟因不堪小人屡次进馋攻击,上疏乞休道:
“垂帘之秘事未明,入井之烦言啧起。臣不过发明移宫始末,使了然在人耳目,而旋荷纶纟孛之褒,过邀忠直之誉,使臣区区之苦心,反为夸诩臣节之左券。臣之不安一也。当时首请御文华殿受嵩呼者,周嘉谟等也;初出乾清宫捧皇上左右手者,张惟贤、刘一燝也;臣乃以愤争之故,独受忠直之名。俯惭卑末,岂可掩人于朝;仰藉清平,岂可贪天为力!臣之不安二也。宫禁自就肃清,社稷有何杌陧?而圣谕以志安社稷为言。君幸有子,不忧杞国之天;臣独何人,敢捧虞渊之日?臣之不安三也。臣引分自思,俯全臣节,惟有决去一着而已。臣蹇穷肮脏之人,披上方之文绮,赉两朝之赐金,放归里门,以忠直二字出告亲友,入教子孙,直觉俯仰皆宽。即不幸先犬马填沟壑,持此二字以报皇考于在天,见先人于地下,臣亦可瞑目安寝矣。臣无病,不敢以病请;皇上未罪臣,又不能以罪请;惟有明微薄之心迹,乞浩荡之恩波,放臣为急流勇退之人而已。”
熹宗再三挽留不得,只好恩准他告假回乡。
时已值岁末,朔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处,大地一片白茫茫。
红脸白须的杨涟,身披鹤氅,骑马护送着夫人孟兰和儿子的马车。怀着丝丝壮志难酬的惆怅,最后再看一眼那风雪中令他无限留恋的紫荆城,猛地转掉马头,沿着京城大道而行。
雪继续下。雪地上,不断地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车轮印和马脚印。
瞬间,又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淹没不见踪迹。
————
①鞑虏:或称鞑子,原为明人对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鞑靼人的蔑称。后来多指以东北建州女真贵族建立的后金汗国与清朝的军队。虏骑犹指鞑虏铁骑。
②熊飞百:指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末名将。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抗击努尔哈赤,有战功。后被魏忠贤冤杀。
③萨尔浒之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兵攻明边城。次年二月,明辽东经略杨镐分兵四路迎战,明军被各个击破终致惨败,史称“萨尔浒之役”。是役后,努尔哈赤乘机进占开原、铁岭,迁都辽阳,势力更加壮大。
④李宁远:即晚明名将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朝鲜族。以功封宁远伯,加太子少保、太傅。镇辽三十年,指挥近百战,功勋卓著,《明史》称他“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
⑤文潞公:即北宋大臣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曾任宰相,封潞国公。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5·《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四章 宁国风雨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957 更新时间:2008…11…1
一
上江宁国府,为南直隶十四府之一。东南毗邻浙江省,东北紧依广德州,西连池州府,北接太平府,南临徽州府。广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古为扬州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置宛陵县,汉属丹阳郡。晋太康二年(281)始置宣城郡。隋唐置宣州、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以后改宣州为宁国府。元改宁国路,明仍称宁国府。凡领宣城、宁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六县,府治在宣城。
这个不很大的府,却是个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周边有九华、黄山、天目等名山环峙,境内有谢朓楼、敬亭山、桃花潭等处名胜,为唐李白行迹所及之处。唐有号“五言长城”之刘长卿,宋有号“宋诗开山祖师”之梅尧臣,南宋吴潜以名相载誉青史,元贡师泰以文学名满天下……明嘉靖年间,王阳明后学罗汝芳任宁国知府,重修水西书院,聘当地名士沈宠与梅守德共主讲席,从学者遍及四方,“宣城心学”由此启端,因此遂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①之说。
黄尊素一家到这里的时候已是数日后的中午。他们由水路经余姚至郡城,再渡江至杭州,然后经于潜进入宁国县,再行百里方才到达宁国府城外。一路上风尘仆仆,跋涉七百余里,困顿疲乏。
其时已近中午,到了城郊一小镇时,众人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尊素吩咐停轿,大家下来歇息吃饭。同来走在最前面的内舅翁逸找了一家饭店。
翁逸初名月倩,字元美。改名逸,字古民,号祖石山人,为黄尊素原配夫人翁氏的哥哥,一位饱学多才的儒生。他工诗善画,飘然物外,黄尊素一向对他很敬重,二人关系密切。这次赴任,特邀他来做个幕僚,平时顺便教授宗羲句读。
到得店内,早有店小二上来招待。众人要了饭菜,埋头吃饭。
尊素抬头问道:“兄长,有否问明府衙位置?”
翁逸道:“已问明了,进了府城往前走里许再往北拐便到。”
尊素又道:“离此多远?”
翁逸正待回答,邻桌有一位干瘦老头闻说,回转头来,问道:“这位老爷,可否为刚上任的推官老爷?”
黄尊素道:“正是在下,老丈如何得知?”
老头不答,乜斜着通红的眼睛道:“老爷,在宁国府做官不好做啊。”
翁逸问道:“老人家何出此言?”
老头道:“呆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