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浙残明梦-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馐绷髟⒒瓷系拿髯谑页烁M酰褂泄叵瞪允璧穆和酢⒊缤跫爸苁浪铩�

国事仓急,选谁为华夏新君呢?群臣们的眼光便落在了这些明宗室后裔的身上。

在南京的政府班子以及尚未沦陷的地方官吏中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立福王,一派主张立潞王。

福王朱由崧即万历帝次子福王朱常洵世子,原封地在河南。其父朱常洵一生荒淫贪婪,鱼肉百姓。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其封地都城洛阳时,割其肉混同鹿肉烹熟下酒,称“福禄宴”。朱由崧亡命奔至怀庆。怀庆失陷,再奔往卫辉依潞王,袭封为福王。今年三月下旬,卫辉复不守,朱由崧随潞王南奔,最后逃至淮安。他不改乃父秉性,以贪淫臭名昭著。

潞王朱常淓为穆宗孙、神宗侄,万历四十六年(1618)袭封潞王。虽为人懦弱,却宽厚仁慈,多才多艺,素有“潞佛子”之称。

因此,不少人如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掌右都御史事南京吏部尚书张慎言、南京兵部右侍郎吕大器、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以及前礼部侍郎钱谦益、河南道御史祁彪佳、礼部郎中周镳、武德道兵备佥事雷縯祚等主张立潞王。而以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州凤阳等处军务马士英、守备南京魏国公徐宏基、提督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南京守备掌司礼监务太监韩赞周以及吏科都事中李沾等却坚持以福王乃明神宗亲孙,而潞王为神宗侄,亲疏不同为由议立福王。

议立新君,诚为社稷大事,草率疏忽不得。大家就此集中商讨,企图得出一条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方案。

与会官员中,位列班首的是一位须发花白的年迈官员。

此人姓张名慎言,字金铭,号藐山,山西阳城人,为南京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他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元老,系东林党重要人物。

左边紧挨着他坐下的为户部尚书高弘图,字研文,号硁斋,山东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崇祯十六年(1643)补南京兵部侍郎、擢户部尚书。李自成攻京师时,他浮江入淮,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勤王。为人“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右边为南京守备掌司礼监务太监韩赞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监,与各派官员关系都较好。

再往下分别坐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太常寺卿何应瑞、诚意伯刘孔昭等。

台阶之下则为吏科给事中李沾、河南道御史郭维经、山东道御史陈良弼、广东道御史周元泰、四川道御史朱国昌等人。这些人大多曾参与史可法勤王誓师联署,是南京政府中较为重要的人物。

落座不久,张慎言就当前形势阐明议立之事,请大家就此表态。

大家沉默了一会。吏科给事中李沾首先站了起来,激动地开口说:“太子,永、定二王既陷贼中,以序则在神宗之后,而桂王、惠王、瑞王地远。福王由崧,为神宗之亲孙。下官之意,伦序当立。”

“福王由崧,伦序当立,但他有七不可立: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潞王常淓虽为神宗侄,但素有贤名。穆宗之后,昭、穆也不算远呵。”姜曰广反驳他说。

张慎言一听,微微颔首。何应瑞等也随即发言表示支持。

“某为勋臣,力主立亲”,诚意伯刘孔昭斩钉截铁地开口道。

韩赞周随即以一种尖细的声音点头附和道:“咱家也赞同此议。”

刘孔昭为开国元勋刘基之后,现提督操江;而韩赞周则为南京守备掌司礼监务太监。两人皆握有重兵,他们的话无疑是有分量的。如此一来,双方顿时呈现僵持状态,于是从黎明集议将近日中决定不下。

正在此时,忽闻报:“兵部吕大人到!”

吕大人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署礼、兵部印吕大器。他是四川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史可法的得力助手,因故迟来。

众人见他到来,纷纷起席相迎。

当下寒暄已毕,各自落座,张慎言将诸臣分歧相告。

吕大器慷慨陈词道:“吕某也赞同姜詹事之见。依在下看来,福王有七不可立……”

此言一出,刘孔昭等皆怒形于色。

李沾、郭经维、陈良弼、周元泰、朱国昌历阶而上,愤目怒对吕大器。

李沾当先大喝道:“今日之事何事?论典礼则礼莫重于尊君,论典兵则兵莫先于卫主。既然福王伦序当立,倘有异议者,即以一死殉之!”

刘孔昭也大声咆哮:“吕大器,不得出言摇惑!”

此言一出,众皆静寂。

高弘图先前一直保持沉默,这时转向张慎言等缓缓地开口道:“史宪之(史可法的字)曾言,拥立潞王,恐启兵端呵。”

吕大器、姜曰广等人一听,顿生不满,纷纷指责他和史可法瞻前虑后,首鼠两端。

高弘图只好住口。稍顿,他转而委婉地说:“听说马瑶草摇摆不定,其意仍在拥立福王。”

马士英为庐州凤阳总督,手握重兵,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姜曰广道:“史公不是在浦口与他协商了吗?我等这里只需取得共识,静候佳音便是了。”

史可法正驻师浦口,使人请马士英共商国是。

正在此时,忽有人来报:“兵部史大人有书信驰致南京诸位大人。”

众人一听,忙侧身静听。

吕大器上前接过书信,转给张慎言。

张慎言请高弘图等共同展开一看。皱眉想了想,忽然脸上露出一些笑容,扬扬手中的信道:“诸位大人请看。”

众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道:“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遗议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则仿古兵马元帅之制暂借统兵马。”

弄了半天,先前也赞同拥立潞王的史可法现在竟然要改立桂王?

众人仔细一想,福王名声不好,潞王又非嫡系。改立桂王,倒也不失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折衷方案,否则如此闹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当下张慎言道:“史公已与马瑶草取得共识,既不立福,也不立潞,礼部可速备乘舆法物,择日动身往广西迎桂王监国。”

吕大器道:“既如此,请回告史公,吾等谨遵吩咐。”

来人答应而去。

送走送信人,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刘孔昭等见此,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

众人满怀赤忱,继续商谈拥立善后事宜。

正待散席,忽然传来消息:江北四镇联名上书一致要求拥立福王,马士英也翻悔仍旧拥福,集四镇兵陈于仪真。

众人一听,不禁相顾愕然。

 

 

 



 

原来,江北四镇为当时屯兵江北的四名总兵的统称。

闯王入京后,原镇守北方的山东总兵刘泽清等率部南下,加上原来驻守本地的总兵黄得功等,这里一带顿时热闹了起来。他们互相攻杀,抢占地盘,搞得民不聊生,形成新兴的“江北四镇”。

此四镇,屯驻庐州的为靖南伯黄得功,字虎山,绰号黄闯子,素以剽悍善战闻名,在四镇中拥兵最众;暂驻扬州城外的为总兵高杰,字英吾,绰号翻山鹞,初为李自成部将,后叛变受抚,以骁勇黩武著名,在四镇中兵力最强;暂驻临淮的为总兵刘良佐,绰号花马刘,暂驻淮安的为总兵刘泽清——此二镇军纪最坏,素搜刮掳掠,残害地方。

四镇拥兵十数万,是崇祯末年南方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的动向决定着明朝是否有资本与李自成农民军或新兴的大清军对抗。早在南京官员讨论拥戴意见不一时,他们这边却早已取得共识:拥立福王监国。

明朝除了京师和留都南京,凤阳作为太祖龙兴之地,位列中都,其地位仅次于南京之下。驻守凤阳的除了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州凤阳等处军务马士英,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

此人姓卢,名九德,绰号“胎里红”,为凤阳守备监军太监。他是当年万历帝郑贵妃的心腹太监。郑贵妃逝世后,因知兵,一直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屡屡外出监军,与左良玉、黄得功、刘良佐等交情颇好。现在先帝既亡,太子不知去向,他便有了拥戴“娘家人”——福王朱由崧的想法。

而怀宁人阮胡子阮大铖则是一个投机主义分子,他认为:如果想东山再起,没有一个拥戴之功是不可能。崇祯帝殉国,南方无主,这使他有了一个破格擢用、飞黄腾达的机会。因此,他积极联系,总想沾点拥戴之功。但他知道自己为清流人士所摒弃的,想加入拥潞大军希望渺茫。于是,与卢九德一拍即合。

经过密议,阮大铖建议先去取得黄得功等领兵将领的支持。但光有领兵将领还不够,还得有一位朝中重臣作靠山。

阮大铖早已胸有成竹,他的对象是与他同穿一条裤的凤阳总督马士英。

然而马士英还是犹豫不决。老马虽然与阮大铖情同手足,也赞同迎立福王,但是他还不想开罪史可法等清流派人物。禁不住阮大铖再三唇干舌燥苦劝,总算勉强答应。于是他暗助福王搭上漕运巡抚路振飞的官船由淮安至仪真,派妹夫罢职知县杨文骢私谒福王,道明将拥戴为主、请静候佳音之意。

落魄江湖的福王朱由崧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有人要拥戴他为主,喜出望外。

阮大铖怕老马中途变卦,又与卢九德商议。要卢九德与诸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驰檄相告,取得共识,并与南京方面的拥福派官员刘孔昭等紧密联络。然后,决定由诸镇出面,联名上书拥立福王。

马士英虽然赞同拥立福王,但是他心里还是没有底,于是应史可法之邀赴浦口商议,最后决定迎立桂王。不料卢九德、阮大铖等抢先一步,鼓动江北四镇中的三镇要联名上书拥立福王。剩下一镇刘泽清见势不妙,也倒戈“拥福”。

至此,马士英只好顺水推舟,摇身一变成为“拥福派”首席文臣。

如此一来,“拥福派”反而占了绝对优势。

现当乱世,正需武将出死力。武将既如此,文官又能如何?

韩赞周见形势于己方有利,急取出事先备好的拥立福王的誓文,道:“快取笔来!”

大家面面相觑。想签吧,实在不愿。不签吧,恐启兵端,且当前处于社稷危急存亡之秋,根本经不起再来一阵折腾。况且万一福王真被拥立,诸大臣不但拥戴无功,恐反有弃主之嫌。署礼、兵二部印的吕大器更是迟迟不肯下笔。

韩赞周、刘孔昭等早察知众文臣心思,在旁只顾催促大家当众签字。

此时外有马士英合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陈兵江北;内有韩赞周、徐宏基、刘孔昭等相为连结,气焰甚为嚣张。众大臣手无缚鸡之力,被迫不过,最后只好一一俯首就盟,并起草公启至仪真迎立福王。



 

 



 

次日凌晨,韩赞周与徐宏基、陈良弼、朱国昌捧着百官的公启往仪真。

福王此时正与阮大铖商议南京议立动向。闻听南京方面将派人劝进,慌忙向阮大铖问计道:“孤恐拙口笨舌,群臣进见,不知该如何答言。”

阮大铖道:“我主宜旧枕敝裘,与从人故作寒碜状。百官进见,我主只须如此如此,阮某敢保九五之尊唾手可得。”

福王大喜,连连答应。

不多时,韩赞周、徐宏基等到,呈公启,请福王启行。福王谦让再三,方才接受。

二十九日,福王乘舟过江。中午时分,泊舟观音门外燕子矶。

次日,群臣分批依次拜见福王于舟中,先勋臣再九卿后科道。

福王身着半污旧的角巾葛衣。坐在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