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浙残明梦-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陈申闻倭寇将入犯明朝,便前来找郑迥商议道:“事急了。大人原籍福建,受天朝恩。如今倭人将倾巢入寇,万一未知备御,家室垒卵父母涂炭,宁忍不闻!陈申意欲购买小船,并雇夷梢捐身航海回国报知。”

郑迥作为华裔,也不忘祖国。当下便向尚宁禀报情况,请求“念天朝厚恩,赐小船一只,并夷梢候顺风开船。”尚宁满口答应。

孰料情况又有变化。不久,丰臣秀吉又差人来,令琉球进贡日本,勿往大明,以免泄漏事机。郑迥慨然道:“大明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关白何人,安能取胜?琉球主臣,累世受恩,今日安忍拒绝! ”于是日夜催造贡船。又以陈申船小,担心他在大海中航行将生不测,要他搭乘琉球国的朝贡船回国。

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初十日开洋,一路上连遭飓风,直到四月初方才到达福建沿海。陈申迅即将郑迵密报递交福建巡抚赵参鲁,然后由赵参鲁向朝廷奏报。

无独有偶。继陈申之后,又有一个叫朱均旺的从日本回国禀报了。

朱均旺为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原在福建建宁府开铺经商。万历五年(1577)三月到漳州海澄八都港口贩卖布匹,搭乘客商之船,将铜、铁、瓷器等货物运往交趾顺化贸易。因货多难卖,便在当地雇拥小船分载货物往广南转卖。谁知船开到大海中,却遇到了倭寇。那些倭寇穷凶极恶,不但劫夺财物,并且将船上人全部掳回日本。被掳诸人中,惟朱均旺识字,此后便被贩卖到萨摩州福昌寺,以替寺僧写经度日。

第二年正月,有一个人同样流落他乡的明人到寺里拜佛。与朱均旺相见,话语中认是乡里。原来此人姓许名仪后,江西吉安人,以行医为业。早他几年在广东也是连船带人被倭寇劫持到日本,自此留居于萨摩藩。因医术高明,在当地渐臻上流。与萨摩藩主岛津义久相熟,成为倚信要人之一,人称“许三官”。

当下老乡相见,分外亲切,更兼同病相怜,甚为相得。许仪后便向寺僧讨要了朱均旺,请他在自己家中帮忙,以抄些药书为务。

光阴荏苒,转眼间十数年过去了。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秋,市里坊间突然到处在传说关白要入寇大明的消息,说什么造船五千只至明年点齐等等。丰臣秀吉又给岛津氏下达命令,要他们“整兵二万,大将六员,到高丽会齐取唐(明)。”

萨摩州素与大明有贸易往来,其地多华人。虽然这些华人华裔连同徐福以来所迁先民都已被同化,逐渐成为地道的日本人了,但对此多有所留意,一时此事成为乡里热议话题。

许仪后与萨摩藩主关系密切,所知更细。他忧虑故国无备,将会吃亏。有心赴大明报信,而又自思妻儿在此,不得脱身,心下甚为愁烦。

这年九月初三,许仪后将情报托付给来日本平户的明朝商人。四天后,他不放心,便再修书一道托人带回明朝。然而两次传书,均如石沉海,杳无音讯。

许仪后细想在日本的明人,多为倭寇之党,谅无一人肯直言入报;而其他散处市井村居,以种种原因如经商、被掳等而定居于此者,虽非贼党,却又不达国务,没有一个堪倚以重任。他想来想去,无计可施,不由得日夜忧哭,长吁短叹。

朱均旺见主人如此,于心不忍。自忖孤身一人了无牵挂,不如趁此回乡,一来报恩,二来报国。当下主动上前,自请替他回国报信。

许仪后见朱均旺肯回国报信,心下大喜,当即速修陈情书一封。其书洋洋五千言,除前文自叙遭遇外,还分别陈述日本国之详、日本人寇之由、御寇之策、日本关白之由、日本六十六国之名等内容,并指出丰臣秀吉用兵强弱所在、利弊得失,分外详尽。

书成,托付给朱均旺将行之际,却又接到关白丰臣秀吉所传达的旨意:凡唐人(明人)一概不许下船,以免走漏消息。

于是朱均旺无法出海,事情变得棘手起来。

不久,恰有福建漳州客商林绍岐也在日本,贩有白面一船,想要回国。当时岛津义久之弟武库郎岛津义弘坚决不肯放行。许仪后于是替他说情道:“这做买卖的,如不放他走,恐断绝交易之路。”岛津义弘驳不过他的面子,只得应允。朱均旺这才得以偷偷搭商船回国报告。

 

 

 

(三)战争前夜:朝使进京

 

琉球国使者已经来报了,暹罗(今泰国)使者闻讯也义愤填膺,表示愿意出兵惩罚关白,唯独事主之一朝鲜方面毫无动静。明廷上下不禁议论纷纷,因此其充当日本向导的传言流行。

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许国,曾于隆庆年间出使朝鲜,与朝鲜君臣关系较好,深知他们必不致背叛明朝。至此仗义独言:“老夫曾经出使朝鲜,知道他们至诚事大,必定不和倭寇一同叛乱。不如姑且稍候时日,待该国使臣前来,便可知其真假。”

有的言官建议待朝使进京,鞫问情形。许国又道:“事情尚未可知,先鞫讯使臣,此非天朝柔远之道。” 

不多时,金应南果然赍朝鲜王咨文至北京,自称专为禀报倭情而来,朝臣之疑虑这才释然。

原来,金应南在路上听到讹传后,不敢怠慢,忙与同行译官洪纯彦商议,派人先递专书给许国及舍人俞深,略陈本国事情,期盼代为圆说。

进入通州地界,远远望见一人坐在土山上朝他们招手。洪纯彦拍马上前,原来就是俞深。但见他开口道:“近日福建等处,都陈奏你国将引导倭寇犯顺。朝中论议藉藉,阁老独力担保,以为必无此理。今得你书,阁老十分欣慰,特地派我先报于路中。”言罢,恐旁人看觑,随即辞别疾驰而去。朝鲜使臣这才放心前行。

一路无话。进入北京城后,许国又接见金应南等,仔细询问朝鲜事情及倭国种种不端情状后,感慨万分,当即为他们在朝内争辩曲直。

朝鲜是与明朝关系最为亲近的属藩。凡有贡使入朝,则视同内服。班次每在诸国之首,礼数优异。万历帝先前也只道将要失去这个最忠诚的藩邦了,现阅许国之疏,又见贺节使所奏与琉球使者所报颇为吻合,这才知道所谓朝鲜为向导之语,不过是倭人挑拔离间的谣言罢了,心下自是十分高兴。

金应南等临回时,拜辞阙下。万历帝命赐宴于光禄寺,降敕谕赏白金、纻丝、彩缎,使臣等亦令有司例外加等。并谕朝鲜结连暹罗、琉球等国合兵抄击。

然而朝鲜王生恐引火烧身,对于结连暹罗、琉球等国合攻日本之事却不是很感兴趣,答道:“臣窃念,小邦与伊国,虽曰并居,东瀛之堑,茫无际畔,岛屿交错,窟穴险远,此乃天地所以区别丑种也。彼以舟楫为家,寇抄为业,颿风飘忽,往来无常。而小邦之人,则短于柁橹,不习下海,为边吏者,惟守备是图。”

结果,朝鲜王因未能知己知彼,并做到真正严阵以待,致使战争骤起一败涂地。而他拒绝明朝提出与其他朝贡国合兵先发制人之策时,自称“短于柁橹,不习下海”。事后证明,朝鲜人最擅长的、唯一能在抗倭战争中屡屡取胜的恰是水军,这是后话。

万历帝的建议虽然受到朝鲜王的抵制,但他既得朝鲜及琉球的奏闻,又得义民陈申、许仪后先后报信,得以及时传旨严饬沿海军备,警惕倭寇来犯。

不料,到了第二年,倭军没有从浙闽沿海扬帆入犯,而是从另一角打开缺口,气势汹汹扑向朝鲜了。

 

 

 

 

————

①中国:日本有近国、中国和远国之谓,“中国”指山阳道、山阴道地区。

②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朝遣福建三十六姓中善操舟者移民琉球,负责该国往来朝贡。三十六姓择土安居,号其地为“唐营”,自此在彼繁衍生息。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东李西麻(5)    热      【字体:小 大】 
 
第二章 倭寇犯朝鲜,宝刀壁上鸣(下)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337    更新时间:2011…4…18 

(四)倭兵侵朝

 

明万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夜,朝鲜王京突然飞来了一只怪鸟。

那鸟全身羽毛呈灰色,体形如鸠,人均不识。

它开始在禁林中不住地啼叫,奔遑往返数日,时近时远。啼叫声甚为凄切,听起来好像在说:“各各祸逃!各各祸逃!”

更为奇怪的是,仅此一鸟,其啼声满城人听起来清晰可辨,如鸣耳畔。

士民诧异,有的说此鸟自海中来,有的说似曾来自深山老林中。

不久后,便传来了倭兵入寇的消息。

有人注意到,此鸟始鸣之日,竟然便是倭寇登陆之时!

 

丰臣秀吉自遣走朝鲜使者后,不久即收到了朝鲜王李昖的回书。但见上面写着:

“前后二书,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之为党。此言奚为而至哉!自敝邦言之,则语犯上国,非可相较于文字之间,而言之不雠,亦非交际之义。敢此暴露,幸有以亮之。惟我东国,即殷太师箕子受封之旧也,礼义之美,见称于中华,凡几代矣。逮我皇朝,混一区宇,威德远被,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无敢违拒。贵国亦尝航海纳贡,而达于京师。况敝邦世守藩封,执壤是恭,侯度罔愆,故中朝之待我也,亦视同内服,赴告必先,患难相救,有若家人父子之亲者,此贵国之所尝闻,亦天下之所共知也。夫党者,偏陂反侧之谓。人臣有党者,天必殛之,况舍君父而党邻国乎?”

丰臣秀吉读罢,见朝鲜王不肯就范,十分恼怒,侵朝之心愈决。

先前,其妾浅井氏生了一个儿子。秀吉无嗣,以外甥秀次为养子,素以此为恨。见年届半百竟得娇子,欣喜万分,取名鹤松,满望有鹤、松之龄。不料到了这年秋天,鹤松夭折了。

秀吉十分悲恸,愁绪难遣。百无聊赖之余,常常出游解闷。一天,他登上清水寺阁向西眺望,见烟波万里,浩渺澄清。良久,他回头对侍从道:“自古以来,汉土入侵我国已有多次。而我大举出征外国,神后以来,寥寥无闻。我以侧陋位极人臣,何不首发壮举?而以钟爱伤逝而忧戚愁烦!岁月不饶人,大丈夫岂能郁郁而终命于偏隅呵!”

回来后,他便召集诸将商议道:“我凭藉诸君之力,平定海内,本可以就此休止。只因诸夷有阻王化者,让我深感羞耻。我欲以政务委之内府①,而自己将入朝鲜。以朝鲜为先锋,入于大明。它如拒我命,则击灭之。然后自辽东直袭北京,奄有其国。多割土壤给予诸君,使诸功臣皆厌其望,不亦快哉!此事我已筹划甚熟,事情并非期望中的艰难。诸君能为我出力吗?”

诸将愕然相望,莫敢应对。

良久,心腹爱将宇喜多秀家上前道:“殿下举此无前之事,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