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风云-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得尔一片苦心!”朱棣微笑着夸奖道。黄俨不会武功,不能像马和那样驰骋疆场,为他建功立业。但黄俨人够机敏,且十分细心,所以朱棣也一直对他很是宠信。今天,这个心细的内官又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穿上上玄下黄的衮冕服,朱棣顿时容光焕发。黄俨的眼力不差,这套衮冕服果然与朱棣体型十分相配。兴奋地来回踱了几步,朱棣忽然想起什么,遂对马和呵呵一笑道:“只可惜王妃不在此。她这几年担心受怕,如今总算也有了个好结果。对了,王景弘昨日不是来龙江了吗?让他赶紧收拾回去,把这好消息告诉王妃,也让她尽早放心!”

“王爷!”马和躬身笑道,“破城当日,二郡王就已请了王爷令旨,将捷报传回北平,眼下信使已快到北平了!”

“哦!”朱棣一拍脑袋,笑道,“吾真是喜得糊涂了!竟忘了这茬!”想了一想,朱棣又道,“那王景弘从北平赶来所为何事?既然昨日就到了,怎么一直没过来见本王?”

“这……”马和脸上露出一丝迟疑,道,“是王妃有件私事,要他过来禀报王爷。只是奴婢想着王爷马上就要登基,怕搅了您的兴致,故自作主张,斗胆将他拦了下来!”

“何事?”听得马和如此做法,朱棣不由一愣。

见朱棣追问,马和神色一黯,半晌方跪到地上,嗫嚅道:“王妃要王景弘告诉王爷,说是上月下旬,妙锦小姐得知王爷兵临长江,即将犯阙,已是心灰意冷,遂命下人在府内后苑搭了个小佛堂,已经……”

“已经什么?”朱棣脸色一变,颤声问道。

“已经……已经皈依佛门了!决意终生不见殿下!”

朱棣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无比,片刻前的喜悦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时间,与妙锦交往的种种往事在他脑海中尽数浮现出来。从最初在中山王府时的纯真、到后来奔赴北平报信时的决然,再到德州行刺时的激愤,最后到得知被自己利用她时的震惊与绝望。妙锦的所有转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都由自己一手造成。最终,自己将一个天真无邪、重情重义的少女,活生生逼成了一个六根清净、与尘世绝离的姑子!饶是朱棣心坚如铁,但回想起自己亲手造下的这宗“罪孽”,大明燕王的心中仍不免有些发虚,有些愧疚。而妙锦决意终生不见他的言语,更是显出了她的悲愤与决然。而也正是这句话,使朱棣心中那点隐藏的心思也就此落空。他不仅再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同时,自己已然滋生的那股情愫,也终究再无思想之可能。想到这里,朱棣一时竟黯然神伤。

“王爷!王爷!”黄俨的叫唤声,将朱棣从百感交集中拉回了现实,“王爷,已是卯时正牌了,二郡王和金先生他们都在辕门外候着,等着陪王爷您进城登基咧!”

朱棣一抬头,马和已将玄表朱里的冕冠奉了过来,冕上那十二条光彩夺目的玉珠串子,象征着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皇帝之冕,才能缀之以十二旒!朱棣立刻意识到,自己即将登基,即将成为天下的主宰!想到这里,朱棣又激动起来。他点了点头,马和立刻上前,将冕套在他的发髻之上,并系好带子。待一切准备完毕,朱棣双目直视前方,深吸口气,沉声道:“走,出门!”

“是!”马和与黄俨齐声一应,遂一左一右,将朱棣双手搭好,气宇轩昂地走出了帐门。

中军大帐与辕门不过二十丈距离。出得辕门,一辆金光闪闪的天子大辂停在正中;大路两旁,高阳王朱高煦以下,金忠、丘福、朱能、张武、李彬、火真、王真、郑亨等一众燕藩僚属皆着朝服,庄严的侍立两旁。在他们身后,则是由五千名燕军将士组成的仪仗扈从。见朱棣出来,他们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声。

“众将士平身!”待欢呼声止,朱棣含笑下达了旨意。

“是!”五千个声音整齐喊出,其势冲天贯日。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登上大辂。当朱棣在辂亭外站稳后,两旁的朱高煦与金忠对眼一望,遂同时一撩袍脚,率领全部文武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叫道:“臣等恭贺陛下荣登大宝!”

远处,旭日越过山峦顶端,缓缓升上了天空——新的一天来临了。

后记 天下本无诛十族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在中华可谓妇孺皆知。此次空前绝后的屠戮,更是成为永乐暴虐之铁证。然事实果如此乎?且看笔者以下分析:

诛十族一事,不见于明清两代官修正史。民间史书中,凡为史家公认可奉为经典者亦都未载,只见于部分野史和杂史之中。据后人考证,其中最早记载此事之书应为靖难发生一百年后的正德年间,由大才子祝枝山所著之《野记》;出自名家者如晚明朱国桢之《皇明逊国臣传》,最似权威者如清代谷应泰之《明史纪事本末》。现将三文悉数摘录如下:

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野记)

“孝孺投笔哭骂,上怒叱曰;‘汝焉能遽死,朕当灭汝十族。’后系狱,籍其宗支及母族林彦法等、妻族郑原吉等,示且胁之,执不从。上怒甚,乃收朋友、门生廖镛等为十族,诛之,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之外,亲族尽数抄没,发充军坐死者复千余人。”(逊国臣传)

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讬。”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次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孝孺,不肯屈,逼之。孝孺衰绖号恸阙下,为镇抚伍云等执以献。成祖待以不死,不屈,系之狱,使其徒廖镛、廖铭说之。叱曰:“小子从予几年所矣,犹不知义之非!”成祖欲草诏,皆举孝孺,乃召出狱,斩衰入见,悲恸彻殿陛。文皇谕曰:“我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文皇曰:“渠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文皇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自苦。”左右授笔札,又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明史纪事本末)

且不论以上三文以及各类相关史料之互相矛盾(比如按照《野记》记载,朱棣登基时姚广孝在场,那他自应随军一起南下;而根据《本末》中“僧道衍送之郊”的说法,燕军南下时姚广孝并未随军)仅就各文中之所载而言,便都有一个谬误之处,便是朱棣在命方孝孺草拟登极诏时自称为“朕”,表明其业已践祚。(《野记》中朱棣并未称“朕”,然其开篇便有“文皇既即位”字句),这是不合情理的。

众所周知,登极诏应在登基当日立刻发出(《明史·嘉礼·登极仪》中言永乐登基草率,所以仪式情况不太清楚。但翻阅关于明太祖和明仁宗等人登极仪之记载,都是在登基同时下发登极诏),那这种至关重要、且需反复斟酌的诏书自当在登基之前就已备好。当时朱棣尚未登基,如何能在命孝孺拟诏时自称为“朕”?而且我们还知道,朱棣得位不正,登基时天下大半尚未归附。为迅速向天下宣布称帝,造成既成事实,登极诏就更是不能有丝毫耽搁,而是会在登基后的第一时间尽快发出,这就更不可能有朱棣在登基称帝以后才慢慢命人拟诏这种不合情理之事出现了。可按照各类稗官野史论调,朱棣既自称为“朕”,那诛十族事件发生的整个流程应是:永乐登基→命方孝孺草拟登极诏→双方发生争执→永乐怒而诛方孝孺十族,这种向后顺序与逻辑、常识完全不符。

当然,有人可能以为:永乐也有可能在登基以前就已自称为“朕”!这种看法看似不无道理,但究其实却经不起推敲。永乐是打着“周公辅成王”旗号发动靖难的,尽管天下人皆知此不过是一幌子,但明面上,永乐必须要维持自己的“周公”形象,称帝时也必须做出情非得已的姿态。而且从后来朱棣篡改《太祖实录》,在《奉天靖难记》中极力美化自己,以及严控天下舆论等诸般情事中可知,朱棣极为在意自己在靖难中的“周公”形象。既如此,他完全不必急不可耐地在登基之前便自称为“朕”,如此既无实际意义,又落人口实,以朱棣之心智不可能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一个事件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现在既然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无法对应,那这诸多杂史中关于诛十族的记载,自然也就只能归于“虚构”了。

接下来,我们再对《明史记事本末》中之记载做一详细剖析。《本末》中之内容,可称得上是这诸多记载中最似权威者(之所以如此认定,一是此记述最详细、流传最广;二是后世诸多版本,大都与其大同小异;三是因其前半部分与《明史》中的记载几无二致,只是《明史》中未提“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何!’”之语,亦未记载成祖有诛方孝孺十族。《明史》为官修正史,史学地位较普通史料为高,既然《本末》中部分记载与其近似,那我们在做考证时亦相应加以重视)可《本末》中除了“朕”这个错误称谓外,还提到了一个名词“殿陛”,这也就是说,朱棣是在紫禁城内命方孝孺拟诏。若此记录为真,那我们就必须分析一下,永乐究竟是在哪一天命拟登极诏书的呢?

我们查阅《明太宗实录》可知:燕军于六月十三日破城进京。当晚,朱棣宿城外龙江军营。六月十四日,诸王和文武群臣劝进;六月十五日,诸将继续劝进;六月十六,诸王和群臣再劝进两次,而劝进的地点均为龙江。直到六月十七,朱棣祭孝陵后,在返回龙江途中,才在王公大臣的“强迫”下,到奉天殿登基。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明太宗实录》中关于六月十三到六月十五日的记载为实。原因很简单:每个华夏皇帝登基之前都要有劝进这道程序。朱棣得位不正,之前又一直打着“周公辅成王”的旗号,因此更需要借此来证明自己登基乃情非得已。而他纵然再厚颜,也不可能一边自诩要做周公,一边先跑进紫禁城里住下,再等下属前来劝进。故六月十四与六月十五两日,他肯定呆在龙江营中,而无可能在紫禁城里命人草拟登极诏,方孝孺自然也就无可能在此期间“悲恸彻殿陛”。至于六月十三日,朱棣是有可能进入紫禁城,不过当时刚刚破城,百事芜杂不说,群臣的劝进亦尚未开始,他自无可能急不可耐地于此时命人拟诏。所以,可以排除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草拟登极诏的可能。

其次,我们再来看六月十七。这一天是登基日,之前我们已经说过,登极诏必须精心准备,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