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线”,“革命”也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某种陈列。1964年2月,毛泽东对来访的金日成说,在中国各种“搞地下工作”的坏人有1000万人,他计算了一下:在6亿5000万人口中,这种人就占了1/65,就是65人中有1个。②1965年8月3日,毛泽东又对法国国务部长马尔罗说,“我孤单一人” ③。他断定,革命正在衰退。刘少奇等注重生产、常规、秩序的务实做法,与他永不歇止的革命激情逐渐产生了矛盾,这愈益
——————————
    ①  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客人巴卢库、卡博时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他“已经看出问题了”,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832页注释(1)。
    ②  1964年2月毛泽东与金日成的谈话,引自于曹英等著:《特别别墅——红墙以外的红墙》,改革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68—270页。
    ③  安德烈·马尔罗:《反回忆录》,漓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37页。。

                                                                       281

———————————————————————————————————————
    
    
激起他的革命危机感,也促使他萌生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念头。

    对于毛泽东的这套思路,刘少奇在主观上还是努力紧跟的。虽然刘倾向于常识理性,但他更知必须维护党的团结。1963年后,刘支持和具体贯彻毛泽东有关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毛泽东提出要“洗刷几百万” ①,刘迅即部署在全国开展“四清运动”(刘此举以后又被毛泽东指责为“形左实右”)。他甚至有破有立,在1964年创造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在那几年,毛泽东、刘少奇在理念上的分歧其实并不明显,可是毛泽东为何对刘少奇的不满与日俱增?

    在中国,毛泽东是革命的最高代表和新概念的创造者。如果仅仅是工作中犯了“错误”,改了错误,重新跟上毛泽东的步伐,也就可以了。麻烦的是,刘少奇要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式样,毛泽东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而这才是真正“有事”了。1964年12月,刘少奇和毛泽东就“四清”问题发生争论,刘少奇又在毛泽东讲话时打断他的话头,虽然事后刘少奇向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但此事在毛泽东眼里,非同小可,是彼“取而代之”意图之流露也。由于毛泽东就是党和革命的化身,怠慢了他,与他发生口角,其实质就是怠慢了革命,这不是什么“尊重”和“不尊重”的问题,用毛泽东的话说,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不会作出任何让步的。毛泽东将几年来这些分散的现象加以综合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的话在中国已不管用了,刘少奇等要把自己变成“牌坊” ②。

    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71岁生日这一天,他难得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设下宴席,请中央领导和一些劳模出席,事先他就准备在这个宴会上给刘少奇等一个突然袭击。据当年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回忆,那天毛泽东的女儿希望参加生日宴会,但是遭到主席的拒绝。他对女儿说,“你今天不能去,爸爸我要骂娘” ③。果然在宴会上,毛泽东严厉斥责中央领导同志,使他们如坐针毡④。1964年末,他又当着其他领导人的面,训斥刘少奇: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⑤。现在他要“反潮流”,要像孙悟空那样,搅它个“周天寒彻”。

——————————
    ①  1967年2月3日,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巴卢库、卡博时的谈话。
    ②  参见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华夏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3页。
    ③  当时在场的毛泽东卫士周福明回忆,参见亓莉:《毛泽东晚年生活琐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20页。
    ④  参见《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433页。
    ⑤  刘源、何家栋:《“四清”疑团》,载《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18页注释(2)。

282
    
———————————————————————————————————————


    1965年10月,毛泽东离开让他沉闷的北京①,前往南方“踏芳枝”,所思所虑皆是“反击修正主义”的大事。1965年10月10日,毛泽东放出空气: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又说,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地方可以造反②。在毛泽东的想象世界中,违背他意见的“修正主义者”,早已盘根错节,非用大力不能摧毁。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文章只是一个试探气球,不出所料,彭真果然出面为吴晗讲话。毛泽东不动声色。1966年2月,在武汉东湖,毛泽东与专程前来汇报《二月提纲》的彭真等谈笑风生,彭真等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将大批判纳入“学术讨论”的轨道。但是一个月后,毛泽东在杭州彻底否定了《二月提纲》。5月,更挖出“彭罗陆杨定时炸弹”——正所谓“青松怒向苍天发”,毛泽东之发怒挟以雷霆万钧之力,犹如摧枯拉朽,“修正主义者”、“不听话”者,则“败叶纷随碧水驰”。(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说,“好几年前,我就提出要洗刷几百万,那是空话,他们不听话嘛”,“《人民日报》夺了两次权,就是不听我的话”。 ③)

    依毛泽东的逻辑,“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 ④,他也一再告诫人民:“敌人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反动派,敌人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除了地富反坏右,如今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反革命修正主义者”。只是要让这些老百姓眼中的大人物束手就擒,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对于这些,毛泽东从来是高度自信的。不久前,毛泽东在《七律?洪都》中自嘲“鬓雪飞来成废料”,那是揶揄,也是对将其视为“牌坊”的刘少奇等的一种愤怒。毛泽东不仅精神旺盛,身体也极为健康。他像战争年代指挥军事作战那样,精心擘划每一个战术计划。正是在南方,他指示加强军队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保卫工作⑤。1966年初,江青组织召开军队文艺座谈会,用迂回的方式向中央一线领导发起进攻。他让江青去找林彪,随后又三次修改座谈会纪要,并在座谈会纪要上亲笔加上“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的标题,林彪则将这份文件报给刘
——————————
    ①  毛泽东在“文革”前经常说:“北京空气不好,不愿呆在北京”(胡乔木语),参见郑惠:《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载《回首“文革”》(上),第62页。另据当时任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的李雪峰回忆,毛泽东在1966年4月下旬杭州会议期间也说,“北京的空气很沉闷”,他“不愿在那儿住,愿到上海来”,参见《回首“文革”》(上),第608页。
    ②  参见罗点点:《红色贵族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回忆》,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第180页。
    ③  1967年2月3日,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巴卢库、卡博时的谈话。 
    ④  1966年4月28、29日,毛泽东在杭州对康生、陈伯达说,彭真已“为自己准备了垮台的条件”,“西风吹渭水,落叶下长安”,“阶级斗争,不斗不倒”,参见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笔记》(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70页。
    ⑤  1965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班子改组。另参见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83

———————————————————————————————————————


少奇等,经刘的手以中共中央的文件发向全党。刘少奇知道,除了奉命唯谨,别无任何其他选择。

    1966年5月,“彭罗陆杨”倒台后,高级干部在惊吓之余同时又缓了一口气,他们为党中央挖出了“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而感到庆幸,却再也不敢往下想了。进入6月,各省纷纷揭露出“三家村”一类的代表人物,大多是省委宣传部部长,文化、教育厅长,匡亚明、李达等都是在这期间被所在的江苏、湖北省委“挖”出来的。

    下一步的目标是谁呢?或曰:反修防修,深挖修根?只是毛泽东从不喜欢无的放矢,反修防修须有目标,无此具体目标,一切大轰大嗡皆流于形式,现在毛泽东到了下最后决心的关键时刻:是否赶刘少奇下台?

    1970年,毛泽东对斯诺说,在1965年1月制定《二十三条》时,他已决定,刘少奇必须下台。①但这是事后所言,无从证明1965年1月至1966年8月他在这个问题上思路变化的过程。事实是,1965年1月,在刘少奇向他检讨后,他似乎宽谅了他,尽管可以看到的线索是毛泽东在为倒刘做精心的准备。可是毛泽东的思路又是何等的复杂多变,在做出决定后,肯定、否定、再肯定,符合他的一贯风格②,这也是为何他会独自一人长久陷入思考的原因。

    毛泽东的隐蔽的世界,他的同志们很难猜度,只有极个别的人才多少有些领悟③,但他们都不愿也不敢在这微妙敏感的时刻去影响他的决定。毛泽东的那些高级同事们虽然知道一年来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然而十余年前高岗反刘少奇的下场给他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们谨言慎行,谁也不愿涉足两个主席间的矛盾。林彪在他的读书杂记中告诫自己,勿忘“古策”——“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也就是决不先出头,“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④。康生在这类问题上也是“九段高手”,几十年来一直对刘少奇毕恭毕敬,60年代初,还主动请缨,要为刘少奇编选集,即使在他个人大出风头的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康生也顾忌良深,他在大力歌颂毛泽东的同时,也不忘检讨自己在历史上犯下的反对刘少奇的错误。长期在中枢行走的陈伯达,一直在两个主席间走钢丝,生怕稍有闪失,就会坠入万丈深渊。确实,扳倒刘少奇,将是中国政坛上的一场8级大地震,毕竟从1945年中共七大始,刘少奇就一直是党的第二号人物。可能刘也意
——————————
    ①  斯诺:《漫长的革命》,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12页。
    ②  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第1849页。
    ③  参见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会上的讲话记录,1971年6月18日,引自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第1832—1833页。
    ④  引自于冯建辉:《林彪与个人崇拜》,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10期,总第91期,第39、36页。
    
    284
    
———————————————————————————————————————
    
    
识到这一点,尽管他知道毛泽东对自己有不少意见,但他显然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