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李俊峰站起来解说道:“这一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成功实现了我们在陕甘地区收拢人心的目标,且凭借第一机械化步兵师与马鸿宾、杨虎城两方势力的联手,肃清该地区的不法势力,公路网和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初步完成,土壤地质勘探考察和解决方案也已经作出,是到了实施下一步计划的时候了。我们在四年前在鲁西地区实验的‘新经济农业循环体’,目前看来是非常成功的。这些来自于西北的人口动员已经完成,全部付诸实施所需要的物资设备和人员调配都已经到位,只要一切顺利,只需要下半年的时间调整,到明年夏天,我们就可以实现对该地区的实际掌握!”
对西北地区实际掌握!这又是怎样的大计划!蒋百里急忙拖过计划细则来迅翻看几眼,马上看出这里面的高明之处!他不由得心中感叹,这都是些什么脑袋啊!这样的事情居然都想得出来?
这个计划,关键一条在于抓住西北人的民心。第一步赈灾,第二步运灾民入鲁安置,第三步重新按照计划将这些灾民组织起来投入新的经济生产合作团体,经过长达三年的熟悉,他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再进行第四步,回迁!
中国人不管生在那里,故乡情结是摆脱不了的。在鲁西北,三年多来总共安置了过四百万西北灾民,他们来的或早或晚,但至少都有一年以上的生活积累,专门为他们腾出来的庞大生活区域以五十万人为单位组织成新的循环补充式经济体。
现在,西北灾情已经过去,重归家园重新开始生活的契机降临,这些灾民绝大部分选择了回去,并且在那里,一切的便利条件都已经创造好了,他们只需要坐着火车带着这里的家业重新安置,完全可以仍旧按照这几年来熟悉的方式生活,工作,不虞变化,在本乡本土可以按照这里的生活模式,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么?
大灾之中,西北的农田被卖到了五毛钱一亩,那种连地主都饿死的天灾**能造成什么后果可想而知。齐鲁商会的人昧着良心国难财,在那个时候与山西财主和西北大族瓜分了这些土地,那一个团体拖出来都能凑够千万亩。经过各种交换,陈晓奇掌握了陕南甘南地区巨大的农业资源区,这些地方现在都做好了重新接纳数百万西北人的准备,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心朝着他的数百万人送回去,民心所在,那片地方谁说了算?不言而喻。
要知道,他送回去的可不是一群待宰的老实农民。这些经过军事训练、经过思想洗礼和合作生产培养的西北人重新焕了他们骨子里的彪悍勇猛血性,到时候将有数以万计的人拿着枪组成自卫团,在新建的聚居区中形成轻易难以摧垮的武装力量。陕甘势力向他们征税是可以的,但是横征暴敛欺压凌辱,那就难了!有展起来的骨干从中领导掌控,不得人心的军队国府想要对付报了团有了依仗的数百万老百姓,谈何容易?
而这些人将组建成西北的农业和基础加工业、轻工业的骨干力量,如此便可以跟西北即将建成的重工业形成上下游的互补,再影响其他数以百万计的周围五省人,在未来几年内足可以建立起又一个涵盖数千万人口的大型经济体。如此一个新的核心,可以影响到杨虎城,可以影响到阎锡山,可以席卷整个西北地区,与山东经济圈遥相呼应。这样一来,即便是从地域上切断了河南河北,西北照样活得好好的!只要山东至陕西的铁路贯通,谁也割不断这个江北的巨大经济军事力量。
这,就是陈晓奇一贯主张的,在不用大规模厮杀的情况下,切实创造市场掌控人口地域的扩展手段。
蒋百里至此恍然大悟,陈晓奇根本不是不扩张不谋势力,他是在用他自己的手段,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将势力范围不动声色的扩张出去,这种多掌控一块土地,便多展一块市场和一批优质人口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步步为营,也只有这样做法,才能避免像其他军阀一般猛然得到大量地皮却导致消化不了,以至于成了内患的恶劣后果!如此做法掌控民心之后,别人想要撬动他的根基,何其难也!
“当我们将一亿人口纳入到这样的经济体系之中以后,日本便是全吞了东三省,又何足惧也!”面对这样的未来,蒋百里亦是雄心百倍。(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六五章 冯玉祥出山
▊|歉!诸位看官请谅!
西北灾民大回迁,是杨虎城和马鸿宾决然不能反对的,他们欢迎还来不及呢。四年来的连绵天灾,加上29、3o年的战祸席卷,令陕甘地区几乎十室九空,民间被搜刮的一干二净,他们两人站稳脚跟之后,面对的是绝对的一穷二白,不要说收税,连民夫都凑不齐。
在这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人口和税赋是保证自己的军兵强大的根本。陕甘两省在中原大战前后两次的折腾中已经大伤元气,能够征兵的青壮年折腾了个差不多,天灾之后,逃难的、群起成流民匪盗的站了多数,老实本分的要么参加了赈灾筑路,要么拖家带口干脆跑到了山东湖北谋求生路。
如此一来,到了1932年,这两个省明显的是地广人稀萧条破败,杨虎城除了自己带来的老底子之外,甚至不敢再大肆征兵,因为根本养不起,并且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彻底平定龟缩在陕南的那些小股人马也颇费一番精神,根本顾不上调理民生整顿经济。而他和马鸿宾面临同样的问题,老蒋仍旧在耍的那种挑拨离间一山二虎的手段,想方设法塞进去一些不安分的家伙制造不团结,令他们相互内斗顾不得壮大力量找中央的麻烦。
这一点,他们两个人倒是挺有默契的。在迅平定甘南、陕南局势之后,两个人都摆出来一幅不对付的架势,似乎随时准备向对方下手开刀,实则,两个人也是在无奈之下保持的这么一种均势。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折腾不起,铁杆部队打没了,老蒋就势派人过来收编掌控,这才是最不合算的。明面上,马鸿宾是听老蒋吆喝的,不过他头顶上还有许雄的第一机械化步兵师,这就形成了甘肃内部对峙,而杨虎城同样免不了这样的威胁,脑袋顶上还有姜海的第二机械化步兵师,外加旁边的阎老西儿,河南的几位蒋系要员,甚至川陕交界的赤化力量等等,可是够错综复杂的。
唯有这样,蒋总司令才能对他们放心,再者说鞭长莫及暂时收拾不到他们。
但是,他们的处境仍旧是艰难的,这个年头谁不想过的更好一些?谁不想兵强马壮雄霸一方?那都需要人口、地皮和钱!现在陕甘最缺的就是这些,地皮好歹他们有了,但是人口随着四年大灾的连篇折腾流失严重,钱?没有!这两省要啥没啥,靠天吃饭的农业又垮台了,想要振作何其难也!
现在机会来了,赈灾修路把所有的基础都打好了,农田水利也可以投入使用了,关键的一大批深达上百米的机井都次第投入使用,只要人口到位,农业顿时就可以恢复,且能够比灾荒之前更好!农业为本,农业上来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是他们迫切需要这几百万人口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随着人口而来的巨大资本力量!这些人口在山东可不是整天蹲在流民窝棚里混日子的,他们都参与到了再就业的集中培训当中,不论是农林牧渔的还是水利工程的,抑或是在各大工厂上班的,只要是成年男女,手中多少都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配合那种合作化大生产的环境和适当的管理,这些人活生生就是一群现成的工农业动机!他们不但在几年中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远想想的财富,更有了马上就能继续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是怎么都求不来的,光这些人就能将陕甘的基础经济来个天翻地覆的大变样!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跟随着几百万人到来的,为他们提供重新安置所需的一系列农业、工业设施。从基本的房屋建设,到无数的衣食住行所需物资,再到巨量的农业机械、工具,和数以千计的加工厂、辅助工厂设置,那完全是要在陕甘地区重新建立十座新城市的宏伟计划,凭着数百万人口的辛勤劳动,这将带来多么大的财富,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大迁徙运动。从鲁西南地区开始,无数家庭和个人分别乘坐火车、汽车,井然有序的次第起行,分别走西出徐州横越河南到陕西,或者北上德州经北平到包头再到兰州,数十列火车和上万辆的卡车开始了耗费巨大耗时长久的搬迁工作,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三年才彻底完成,一直到1935中,当最后一批西北移民投入到正常生活之后,整个陕甘宁绥远四省其实整个民意已经陷入到陈晓奇掌控之中。这些从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再到教育工作各个层面都被他和他的团队重新洗礼之后的数百万民众影响了十倍于己的其他同乡人口,形成了西北地区新的风气氛围。
大迁徙计划不仅耗费了数以亿计地资金。同时也带来了数倍于消耗地庞大商机。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次劳民伤财自取烦恼地史无前例地大折腾。却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地山东工业找到了新地突破口。
经济危机一旦爆。凡是工业体系内地国家谁都跑不掉。就算陈晓奇划时代地实行了新地社会构成和经济体系。面对欧美汹涌而来地大幅度需求削减和巨量廉价工业品地冲击。整个中国必然地要承受到巨大地冲击。没有大量人口消费市场地承载。长江两岸地主要市场率先萎缩。其次京津地带地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日本力量、齐鲁商会力量和江浙财团力量相互角力地结果不但带来了前所未有地低物价。也造成了中国手工业最后地挣扎彻底消失。后果多么严重都还难以计算。
不过好地一方面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地尾巴扫到中国。正赶上抗日和抵制日货风潮将日本力量暂时挡在外围。中国工业品力量趁机崛起填补空白。西方工业产品地大甩卖。从大局上看。中国是赚了大便宜地。已经有些觉悟地中国各地财团商帮好歹也带动了上千万人地新兴消费集群和市场。两厢比较之下。总体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展和经济转型地度。比起另一时空地被动挨打、完全沦为日本和英美工业地缓冲带、泄口。那种全面崩溃式地工业大灾来。完全是天壤之别了。
人口大迁徙。不仅令山东工业找到了新地宣泄口。保证在这段时间地生产持续。更在银行资本和富裕地财政支撑下顺利整合转型。随着西北消费市场地建立和扩大顺利地过渡。在此期间。敏感察觉到商机降临地各大财团也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从3o年开始疯狂引进地美国设备建立起来地数万家工业实体在开张之后就找到了需求。避免了破产。近在咫尺地阎锡山从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后悔地差点跳煤坑。他一直舍不得建立工业体系。现在机会来了他却抓不住。还不如那些积累了几辈子富可敌国地晋商们目光深远看地透彻。跟上了那一股工业大搬家地
时近水楼台先得月。大赚一笔!他们因此而大量纳税小地安抚了老阎地心肝。痛定思痛。阎锡山从1933年开始整顿工业。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