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英帝国中,以政治重要性排序,位于不列颠之后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纽芬兰(英国最早的属地,建立于1583年)、新西兰和南非的君主共和国。这些国家实际上都是独立自主的自治领,与大不列颠结成联盟,每处都有英国政府派驻的国王代表。
接下来的是印度帝国,它是由大莫卧儿帝国扩展而成。包括其附属和“保护国”,其范围一直从俾路支斯坦延伸至缅甸,包括亚丁在内。在帝国中,英国国王和印度事务部(由国会控制)扮演着原来统治这里的土库曼王朝的角色。
再接下来的是埃及这块关系不明的属地。埃及名义上仍是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并且保留了自己的君主加提夫(即埃及王),但实际上却处于英国官吏的专制统治之下。
埃及之后是与英国的关系更加暧昧的“盎格鲁—埃及”的苏丹省,它是由英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控制的埃及联合治理。
更后边的是一些部分自治的区域。有些原为英国所有,有的则不然。这些地方的立法机构由选举产生,行政长官则由英国政府任命。这类成员由马耳他、牙买加、巴哈马群岛和百慕大群岛。
还有一些属地由英国政府间接统治(通过殖民事务部)。这些统治类似于君主专制政体。这类地方有锡兰、特立尼达、斐洛(这里有一个委任的议会)、直布罗陀和圣赫勒拿(有总督)。
最后是位于热带地区的广大区域及原材料产地。这些地方都是政治上软弱、民智尚未开化的土著部落。名义上是保护地,实则由英高级专员支配当地土著酋长(如巴苏陀兰),或者是由高级专员控制着专利公司(如罗得西亚)。这些地方有时属于外交部、有时属于殖民部、有时属于印度事务部管理,如今大部分由殖民部管辖。
显而易见,没有一个机构,也没有什么个人还会把英国简单地看成一个整体。它实际上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和拼凑起来的集合体,完全不同于以前人们所谓的“帝国”。它保证了广泛的和平与稳定,这也是它能为大多数属地所容忍甚至拥护的原因,尽管他的官吏暴虐而无能,尽管本土民众对此漠不关心。正如雅典一样,他是一个庞大的海外帝国,联结帝国的是海上通道,它与外界的联系也仰仗不列颠海军。如同所有的帝国,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各个部分联合起来。16至19世纪之间,航海技术、造船业和蒸汽轮船的发展,使英国统治下的和平变成可能,然而航空运输和迅捷的陆上交通的新发展,又使帝国的维持变得日益艰难。
第51章 欧洲军备竞赛的时代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建立于汽船和铁路之上的幅员辽阔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使建立于摇摆不定汽轮之上的不列颠帝国的疆土拓展至全世界。从而给欧洲大陆的其他民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他们发现自己局限于马车驿道时代划定的疆界内,想要进行海外扩张,却已被英国占了先机,只有俄国可以自由向东扩展。俄国修建了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直到卷入与日本的冲突;俄国又向东南方向进逼波斯和印度边境,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而欧洲其他列强又都处于紧张的冲突边缘中。为了实现人类生活的新的机器的全部能力,必须在广阔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调整,或是进行某种自愿的联合,或是强国支配的强制性的联合。近代政治思想的趋势自然是倾向前者,但强大的政治传统却将欧洲推向后者。
拿破仑三世帝国的覆灭和德意志帝国的兴起,使人们对德国主导欧洲统一的主张反应各异,有的满怀希望,有的则充满恐惧。在德国统一后大约三十年的不稳定的和平中,欧洲政治的焦点始终都集中在一点:德国是否会称霸?宿敌法国自查理曼帝国分裂以来,一直是德国称霸欧洲的障碍,这时为了弥补自己实力的不足,寻求与俄国结盟。德国则努力拉拢奥地利帝国(自拿破仑一世起就不再是神圣罗马帝国了)。德国还企图与新成立的意大利五国结盟,但没成功。此时的英国仍恪守历史传统,想要置身于欧洲大陆的事务之外,但随着德国海军日益增加,英国不得不向法俄一边靠拢。德皇威廉二世(1858-1918年在位)野心过大,使得德国过早的卷入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中,不但引起英国的敌视,而且还把日本和美国推向敌对的阵营一边。
所有这些国家都武装起来了。国民生产中机械制造、军用设备和军舰制造等军工业的比例逐年走高,形势变得极其不稳定,战争一会儿似乎要打起来了,一会儿又缓和下来。然而战争终于来临了。德国先是向法国、俄国和塞尔维亚发动进攻,接着入侵比利时。英国立即参战,援助比利时并将日本拉入他们的同盟,不久土耳其加入德国一方参战。意大利于1915年进攻奥地利,同年十月保加利亚加入德奥同盟。罗马尼亚于1916年,中国和美国于1917年先后对德宣战。确定这场巨大的灾难应该由哪一方负责,并非本书讨论的范围。本书更关心的不是战争如何酿成而是为何没人预见并防止其发生。对人类而言,更令人沉痛的不是少数人积极策动了战争,而是千百万民众都太“爱国”、太愚蠢、太冷酷,以至于他们不能以更坦诚、更大度的态度促进欧洲走向统一,并以此阻止灾难的发生。
因能力所限,本书无法考证关于战争的复杂的细节。本书更关心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使战争的性质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理学科的发展给人类以巨大的力量,使之能生产出钢铁,能克服距离,并能战胜疾病,但这种力量用于善还是恶,则取决于全世界的道德和政治智慧。欧洲的各国政府受到了充满仇恨和疑虑的旧式政策的鼓励,日益发现自己手中握有强大的破坏或抵抗力量。战争终于燃烧成一种遍布世界的火焰,要将一切烧为灰烬。参与者不论胜负都将蒙受惨重损失,其损失之大远远超过了政治的问题本身。战争初期,德军猛攻巴黎,俄国入侵普鲁士,两者都因为遭遇顽强的抵抗而减弱攻势,于是防御的力量得到加强,战壕得以迅速改进,不付出巨大牺牲是难以攻破的。双方都在几乎遍布欧洲的战壕中固守。前方是数以万计的大军对峙,后方则是有组织的向前线供给食物和弹药的民众。除去与战争有关的工作,其他生产差不多全部停止了,原来男人的工作也大多由女人接替。在这场战争中竟有一半以上的人改变了职业。这是一种全社会性的根本性的职业大转移。教育和科研被用于军事目的,新闻传媒则因受军事管制和影响而发展缓慢。
军事的相持局势,使战场由前线渐渐往后方延伸,或破坏粮食供给或是发动空袭,枪炮的口径和射程都日渐进步,毒气弹和被称作坦克的小型机动炮垒的发明,终于攻破了守在战壕中的军队的防御。空袭是一切新的战争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它使战争从二维平面提升到了三维空间。人类此前的战争都是在两军相遇的地方进行,而现在却随地都可能发生。先是齐柏林式的飞行器,然后是轰炸机,使战争从前线不断扩展至广阔的非战斗区域。区别对待平民和士兵这一古老的文明战争的准则不复存在。种植庄稼的人、缝制衣服的人、砍树修屋的人、连同火车站和仓库,全都成了破坏对象。空袭范围日益扩大,空袭引起的恐怖与日俱增,以至于整个欧洲都陷入保卫和昼夜空袭中。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夜夜遭袭,炸弹爆炸声,防空炮火的轰轰声,消防车和救护车在黑暗无人的街道上驶过时的声音,使人夜夜难以入睡。这一切对老人和儿童的健康,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造成了极大地摧残。
历史上,大的战争常常出现流行性瘟疫,但在这场大战中直至1918年都并未发生。医学的发展使其推迟了四年。到1918年世界性的流感终于爆发了,几百万人因此失去生命。饥荒也曾一度有所延缓,但是到1918年初,欧洲大部分地区都陷入饥荒。农民被迫召往前线,使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加之潜艇攻击,边境封锁,交通阻滞及运输体系紊乱,粮食不能正常供应。各国政府控制了十分短缺的粮食供应,定量配给民众,得以勉强维持。到了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世界范围的衣物、住房、生活用品都变得和食物一样短缺,商业和经济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人们忧虑万分,多数人过着饥寒交迫和居无定所的悲惨生活。
战争真正结束于1918年11月,自从1918年春季,德军强攻巴黎,并险些攻克这座城市。战争的中心国崩溃了,因为他们已经财穷力竭了。
第52章 饥荒与俄国革命
然而,在德奥崩溃的一年多之前,以拜占庭帝国继承者自居的这个东方帝国沙皇俄国已经解体了。大战前的几年,沙皇专制已经显出衰退的迹象。朝廷被一个荒唐的宗教骗子拉斯普丁操纵,内务及军政诸部门效率都很低下,腐败不堪。战争初期,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大大迸发,庞大的军队被征募起来,但既没有足够的装备也缺乏恰当的指挥。这支缺少补给,缺乏能干的将领的乌合之众就这样匆匆开赴对德奥作战的前线。
毫无疑问,1914年9月,俄军在东普鲁士的出现,有力的牵制了德军,后者正进攻巴黎并取得了初步胜利。这次出师中,缺乏适当指挥的俄罗斯农民死伤数万人,但拯救了法国,使之免于惨败。这是整个西欧对这个伟大而惨烈的民族欠下的债。但战争的重压使这个庞大而无序的帝国根本无法承担。战场上的俄军普通士兵没有大炮支持,甚至连来复枪的弹药都不够用。他们在疯狂的军国主义欺骗下白白送命。起初士兵们还能像牲畜一样默默忍受,但是就连最愚昧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久对于沙皇专制的憎恶就弥漫了整个军营。1915年底以后,俄罗斯的西欧盟国已对这个国家深表忧虑。整个1916年,俄国都处于守势。还有俄国将于德国单独讲和的传言。
1916年12月19日,僧人拉斯普丁在彼得堡的一个晚宴中遇刺身亡。人们试图对专制制度进行整顿。第二年三月,情势急转直下,彼得堡的粮食暴动竟发展成一场革命。起义者试图推翻代议机构国家杜马,逮捕自由党领袖,并拥戴立沃夫亲王成立临时政府。3月15日沙皇被迫退位。一时间,温和而可控的革命似乎是可行的——也许只需换个沙皇而已。但是,事态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民众已对国家失望透顶,他们决不能接受此类枝节性的调整。俄罗斯民众已经极度厌恶了欧洲的旧秩序,厌恶沙皇,厌恶战争,厌恶列强。渴望能立即从这不堪忍受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盟国并不了解俄国的真实情况,其外交官对俄国也只知甚少。这些风度高雅的外交官们只把目光集中在俄罗斯宫廷,而不是俄国社会。这些人完全错估了俄国的形势。盟国的外交官们大多对共和主义不怀好意,所以公然竭力的为新政府制造麻烦。共和政府的首脑是雄辩而风度翩翩的克伦斯基,他在国内受到那些主张“社会革命”的更激进的革命势力的攻击,在外则遭到协约国各政府的排斥。协约国既不允许他在国内分配农民渴望的土地,境外又不许停战。英法的报纸催促筋疲力尽的俄军发起新的进攻,然而当德国分陆海两路猛攻里加时,胆怯的英国海军却未能远征波罗的海,坐失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