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王爵也先后被削去。湘王朱柏则自焚而死。
朱棣虽远离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发生的事情,他却无不知晓。听到前5王的命运,左右权衡,觉得与其束手就擒,不如举兵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说朝廷出了齐泰、黄子澄等坏人,必须起兵诛杀他们。于是,燕王削去建文年号,自置官属,布告天下,下令讨伐。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朱棣起兵后,以闪电战术连拔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数县州,抢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东面的一些军事重镇,补充了兵源,排除了后顾之忧。接着集中兵力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当时朝廷中的元勋宿将在“胡蓝”大案中,已经诛杀得差不多了。侥幸活着的寥若晨星。战事爆发,闻报朝廷,惠帝几经斟酌,只好命令年已古稀的老将耿炳文,带兵30万北伐燕军。两军交战不久,南军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八月南军主力部队又再败于滹沱河北岸。
这样惠帝只好以李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李景隆本来是个膏粱子弟,素不知兵。朱棣设计撤去芦沟桥防线,诱敌深入。他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领兵直趋永平大宁,逼宁王交出精锐部队,包括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全部收归己有,由此增添了几万精锐兵力。
无勇少谋的李景隆果然上了朱棣的圈套。在北平一役中被打得大败。
不久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与朱棣大战于白沟河,复又大败。南军将士被杀死、溺死的有十几万人,又经过几番苦斗,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从馆陶渡过黄河,在击败阻击的南军后,一路不计城池得失,挥兵直取扬州。
惠帝见势不妙,急忙派使臣到燕军营中议和,答应割地休战,但此举被朱棣拒绝。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燕兵舳舻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见状吓得魂飞胆破,一经交战,即全线崩溃。惠帝又派人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驱兵直逼南京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见燕兵杀来,便开门迎降,京师遂破。惠帝去向不明,建文朝亡,历时3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内的夺权之战,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43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二、整顿国政传扬国威
靖难之役告捷,朱棣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即位初,全国上下局势严峻,成祖审时度势,采取了镇压和怀柔并用的两手政策,以稳定动荡危急的政治局势,巩固皇位。
成祖将朱允炆时的旧臣陆续捕获后,稍有不屈,就备受残害。不是击齿,就是割舌。甚至截断手足,有的被杀死后,还要诛灭三族。
左佥都御史景清,平时倜傥尚大节。成祖即位后,令他继续旧任,景清也受命不辞。有人见他这般行为,说他偷生怕死,有愧先帝。对此,他毫不介意。两月后的一天,他偷藏匕首上朝,刺杀成祖未成。成祖将他剥皮,悬于城门。事发后不仅景清全家被诛杀,而且顺藤摸瓜,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成祖在严厉镇压建文朝部分反抗的旧臣的同时,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文武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并给予丰厚的奖赏;对战死的将士,也尽行追封。周、齐、代、岷四王,全予恢复原爵,各令归国。对朱允炆的故吏,只要能够真心归附新朝,成祖也有选择地量才施用。
郑赐原是建文朝燕王手下的北平参议。后被朱允炆调升为工部尚书,并曾任督师讨伐过朱棣,因此也被列入奸臣的名册而遭逮捕。成祖审问他:“你到底为何背叛于我呢?”郑赐回答:“我不过是对皇上竭尽臣职罢了。”成祖闻言大喜,遂任命他为刑部尚书。这样一来,原先朱允炆的故吏就渐渐归附,一心一意帮助成祖治理大明江山了。
为了尽快改变成祖即位初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在处理了建文旧臣后,成祖多次叮嘱司法机关各大臣,办理案件一定要依法办事,宁缓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处死刑的300多人名单,请他审批。他看后说:“给这300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个个都确实,你们再仔细地复审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个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成祖的旨令重新复审后,果然发现错案,有20多人无罪获得释放。
成祖是以藩王起兵“靖难”而夺取皇权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拥兵过重对中央皇权所造成的威胁。他当了皇帝之后,为掩人耳目,稳定当时的局势,曾一度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蕃。但几个月之后,他就寻找罪名,首先削夺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他又将齐王废为庶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拥有护卫军队最多的宁王,也早于永乐二年被改封南昌。永乐十八年,周王被指控企图谋反。成祖召他入京,把揭发他的纸状拿给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请罪,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护卫兵。
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的护卫军全部都被解除了,如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削藩之后,继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成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迁都北平。北平是成祖的发家之地,且距北面边防很近,又屯集有重兵。天子居中,正所谓可以居重御轻。
永乐四年,成祖在不惜杀掉反对迁都的某大臣后,下令修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北平旧城。
永乐十八年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成祖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为京师,改南京为留都。永乐十九年春,成祖正式车驾北迁。
首都北迁后,南京为留都,并称南北两直隶。这样南京除了没有皇帝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以及设置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成祖任命自己的亲信驻守留都,掌管着南京的一切留守、防护事务。
其实,成祖夺位之初,即打定了要迁都的主意。永乐元年,他钦定了北平为北京,并着手组织力量修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北京与南方各地的联系。永乐九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并沿运河建闸38座,以提高水位。至此,京杭大运河开始真正畅通。使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通过漕运源源输往北京,北方物产也通过运河南下,大大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为迁都北京准备了条件。
成祖即位后,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明太祖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
长达3年的“靖难”之役,致使淮河以北的广大田地,杂草丛生,荒凉衰败。再加上发生蝗虫灾害,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兴农业经济。首先是迁移苏州等10郡和浙江等9省的灾民充实这一地区。不久又先后迁移山西、山东、湖广等地少地的农民和无业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区屯垦。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严重的地区,政府还发给耕牛、农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成祖还采取严厉措施,惩处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每年上缴京师的赋粮达数百万石以上。全国府县的仓库里还积存着大量的粮食,陈陈相因,以至红腐不可食。
随着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厂。山场分布在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丰润、玉田、滦州(今河北滦县)、迁安等地,占地面积4500多亩。厂内有民夫、工匠、军夫达2500多人。永乐时代的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修造的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载1000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在长期的实践中,成祖渐渐体会到,金玉之利是有限的,而书籍之利则是无穷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成祖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根据成祖的旨令,解缙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将类书初稿编纂好。成祖审阅后,认为取材不够完备,下令重修。同时加派人员与解缙一起监修。同时降旨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全国宿学老儒及著名学者充任纂修,选派生员充当缮抄员。这样,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的当时世界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成祖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命人抄写了两部。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剩下的也多被劫走。
在对外关系上,成祖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出访外国。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在成祖亲自授命下的一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活动。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成祖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成祖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同时成祖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元年,福建造船厂就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改造海运船249艘。同时,考察选拔了一批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乐三年,成祖经过多方考察,终于选定了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普宁县)回族人。原姓马,后因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至军营,因他的祖父和父亲生前都先后到麦加朝拜过克尔白(一块被称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色陨石),郑和从小就了解一些西洋的风土人情。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率领近3万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集合启航。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
自此之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向。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