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吉思汗以此请教长春真人,真人答说:“罪有三千,不孝为大。顺天之道在于孝,皇帝如果敬天爱民,清心寡欲,好生恶杀,雷是不足惧的。”成吉思汗觉得很有道理,便颁布全国,并且在临终之时发布了一个不准杀掠的诏令。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由古至今做不完的春秋大梦。上至雄才大略的帝王,下至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个个莫不费尽心思,以求长生、以求青春永驻。
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结果仙药没找到,人也一去不回。
汉武帝也听信方士之言,在宫中修造“承露盘”。柱高二十丈,上立铜人,托盘承露,相信喝了盘中露水,就可延年益寿。
唐太宗打败天竺国之后,就找来一个叫罗迩娑婆的天竺和尚,在金飙门炼丹,结果服了仙丹而死,后来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也前仆后继,未见其利而先蒙其害。
倒是康熙最知道养生之道,隆冬不用火炉,夏日不贪风凉,所以很能适应冷暖变化;又喜欢画画,涵养平和的血气,身体一向硬朗。
这个“不老”之梦承袭至今,仙丹变成了肉毒杆菌,紫河车变成了胎盘素……这是荒唐?还是有趣?
智慧悟语:法国作家莫里哀曾说:“一个人很容易受到他所执迷事物的愚弄。”
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你整天思想些什么,与其在镜中抓住青春,不如掌握生命过程的真正美丽!
昏君与罪臣、天怒人怨交相逼仄的朝代,天人俱失,何以为国?历史的不幸,告诉了我们什么?
63。朱元璋拔荆棘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元称帝之后,极力想培养他的长子朱标做为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一直担心身边的文武大臣和元勋宿将将来不好驾驭,甚至仗权欺凌皇帝,便罗织罪名把他们统统杀了。
但他的孩子不解为何要杀这么多人,就诚惶诚恐地问朱元璋。
朱元璋于是丢了一根拔去荆棘的棘杖在地上,叫朱标伸手去捡,朱标很轻易就将棘杖拿了起来。朱元璋正色说道:“如果我不把这棒子上的刺拔掉,你还能拿得这么安稳么?”
朱标懂了,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却没等他老子闭眼就先咽了气。
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不笼罩在阴森的肃杀之中,在一片血雨腥风里,明朝恐怕算得上是杀人最多的王朝。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如果只是战场上的厮杀,倒也无什可议之处;但如果杀的是文武勋臣、知识分子,那王朝里集聚的冤气和怨气,恐怕几代之后也无法消散的。
明朝才子解缙曾上万言书给朱元璋说:“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这是提着脑袋说出的肺腑之言,可惜这样中肯的建言并没能阻止一再兴起的文字狱,单是明初的“三大案”就有十数万人倒在血泊中。
杀、杀、杀!人才杀光了,剩下一些庸才和避隐山林、装疯卖傻的文人和朝臣,明朝的气数其实在开国不久便已经定了。
智慧悟语:以残暴的手段排除异己和巩固权位,最终只会升高敌对的态势。
其实朱元璋拔除的不是荆棘,是橘子上的果纤,是橘中最最营养的部份,这道理还不够简单么?
64。朱元璋“画角吹难”
朱元璋灭了元朝之后,于一三六八年即天子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明为号,等于告诉国人,“明王”在此。
但要当“明王”可不能只有空言,总得有行动才行,这就有创意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清晨五鼓时分,便派人在宫城的谯楼上一边引吭高歌,一边吹着画角。画角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声音哀厉高亢。歌词共九句,起首的三句为“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史家称为“画角吹难”。
可以想见,当画角声音穿过寒星冷月,穿到后宫君王的被子里,朱元璋便得离开身边缠绵不尽的温柔乡,牙一咬,坐到龙案旁开始批阅奏章,也真应了歌词中的“难难难”了。
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有时得天下是一种时势之必然,但治天下却得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明史中,朱元璋有段趣闻:刑部主事茹太素呈上一篇奏章,里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六千五百字,朱元璋叫大臣念给他听,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都还是一些之乎者也的废语。第二天,皇帝躺在床上叫人继续念,直到全篇念完,才知道总共就是五件事,而真正涉及本题的,不过五百零几字而已。
朱元璋于是龙颜大怒,把上书人打了一顿,不过后来觉得有四事可行,就派中书都府执行,并表扬被打的人是忠臣。
由此可见,即使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懈怠,要治理好政务又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智慧悟语:卢梭:“无论你多么高大,多么笔直站立,你还是离地面很近!”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多,其实,离成功之路还是很遥远的,可一旦放弃了,失败就必然来临。
65。张三丰与刘伯温
辅佐朱元璋立国称帝的功臣刘伯温,名刘基,是浙江府青田县人。
据传奇的说法,他出生时,道长张三丰前来刘府道贺,在襁褓中的刘一见到张,就大喝三声。张听后大喜,说到:“此子声如洪钟,将来定成大器,可为国家基石。”于是便建议刘父为此儿起名刘基。
刘十四岁时,因母亲病重,便赴终南山找张求药。张念其一片孝心,答应为他治母病;一方面也告诉他,大丈夫当以天下生民为重的道理,并收为徒弟。
张三丰教刘伯温熟研《春秋》和易理,刘因此而精于攻守谋略、形势分析和天文地理等等。后来刘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写成《时务十八策》献给朱元璋,让朱据以为攻城和指挥大军作战之谋略范本。
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因为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阻碍了朱的皇权人治,又不时进宫争谏,终于派佞臣胡惟庸趁刘伯温生病时,借口探病送药,而将刘伯温毒死。
野史传奇小说对张三丰和刘伯温描述得有眼有鼻,其中最玄奇也最引人注意的一段,就是张要刘参透“三难之机”的故事。
所谓“三难”,便是人难、地难、天难。
有一回,张三丰要刘伯温用一条绳索攀上山崖顶的缘光洞。刘攀爬至半山,忍不住往下看,底下已是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刘顿时心神晃荡、慌乱,将自己陷入险境。这时张三丰在山顶上对着他大喊:“心摇则生难,风摇则残花!屏气凝神向上冲刺,成功就在眼前!”刘心头始定,用力攀爬至顶。张才笑着对刘说,恭喜他通过了地难,也参悟了生死之间的道理—人难。到了缘光洞,张又要刘对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参悟天难之机,刘面壁很久之后,终于如佛陀悟道般,叫了一声:“无城无府,无你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觉,才下山而去。
只是刘伯温后来并未能改变以刀法代替王法的朱元璋,毕竟天机还是深不可测!
智慧悟语:不必与上天争吵—为何命运的引线总是通至墓前。我们能做而该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学会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做自己灵魂真正的主宰,便不枉过一生了。
66。朱元璋的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而且陈、张两军又正好在朱家军的东西二方,形成箝制之势。
朱元璋找来军师刘伯温和文臣武将们,一同商讨作战方针。那时,陈友谅的舟师十倍于元璋,将领们都建议转换阵地,将大军撤退至钟山,唯独刘伯温力排众议。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强,但野心太大,又骄傲自恃;张士诚保守持重有余,进取之心不足;若是先取士诚,友谅必倾大军趁势而来,这样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友谅,两军血战三十六天于鄱阳湖,是史上罕见的大海战。最后朱元璋转危为安,陈友谅身中乱箭而亡,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成功的基础。
其实,帮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功臣很多,比刘伯温更早的朱升就是其中一位。
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固守住既得的城镇,以免打下一城又丢了一城;还要屯田自给,才能粮饷无缺→文¤人·¤·书·¤·屋←;更要他不要忙着称帝,先树立一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形象,以免树大招风。这对朱元璋往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但后世史家对刘伯温的着墨却远多于朱升,这可能和刘伯温除了精通兵法之外,还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与“善文章,气昌而奇”有关。
仅管功臣良将甚多,朱元璋自身能“广揽群言,博收众议”,这恐怕才真是他日后能席卷天下最大的因素。
智慧悟语:“深度”使一个人杰出。但“深度”加上“广度”才能使一个人成就雄伟之境。
可是,无论你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别忘了通往伟大的路是跟别人一起走的。
67。瓜蔓抄、灭十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死得早,他内心便想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间择一而立。有一次朱元璋叫两人到跟前来考对句,出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句式是对了,但意境不高,朱元璋一听便面露鄙色。一旁的朱棣赶紧对上“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一对,文采高下立判。朱元璋便想传位给朱棣,但为群臣以宗法劝阻,未能如愿。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对这位皇叔颇有戒心,便借削藩之名想拔掉朱棣的势力。削藩事起,燕王朱棣为顾及在京师当人质的三个儿子,隐忍不发。等到朝廷想安抚他,将他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他就在建文元年秋,发兵南下。这一场叔侄之战打了三年余,朱棣攻陷南京,一把火烧了皇宫。有关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自焚,也有说是跑去当了和尚……总之,侄子败给叔叔是确定的,史上称为“靖难之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夺嫡之争,经常演变为一幕幕血淋淋的杀戮。所以夺得天下者,一上任不但得忙着顾民生、拼经济,一方面还要泄私愤、清除旧势力。
朱棣即位后,曾令朱允炆的爱臣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偏偏方孝孺忠于旧主,一口回绝了。朱棣威胁他:“难道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伸长脖子回答:“灭我十族,又有何惧!”接着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这一来可惹恼了朱棣,就派人将方家满门乃至门生,一共十族八百七十三人拖出午门斩了。后人称这种株连叫“瓜蔓抄”,意思是树根烂了,瓜叶也必然好不了,须连根拔起,瓜果藤蔓无一幸存。
朱棣杀得固然痛快,却也给后世史家冠上了“丧心病狂”的千古骂名。
智慧悟语:面对森林大火,最好的扑救方式是开辟防火巷,让火在一定的范围烧,过些时日也就自然熄灭了。
以暴制暴用鲜血清洗伤口是最不智的。“包扎”是停止流血最好的方法。
68。“洗马”和拍马屁
中国早在秦汉就有了太子居东宫的传统,因此皇太子的老师或亲信通称“东宫洗马”,算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明成化初年的杨守陈就官拜“洗马”。有一次他回乡省亲,下榻于一个驿站,偏巧驿丞是个没啥知识的二楞子,以为“洗马”就是侍候马儿洗澡的,就问他说:“公职洗马,日洗几何?”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