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中先写安史乱起,玄宗仓猝逃往成都的情景,再记叙王孙亲贵避乱匿身,后写国家乱极将治。杜甫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亦无法遮顾,实为可悲可叹。此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后人评这首诗说:“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
此时,崔光远为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边令诚则为宫廷最高长官。二人听到消息,急忙带人赶到左藏大盈库救火,又召募人代理府、县长官,分别守护。局面混乱下,崔光远不得不杀人立威,一直杀了10多个人,局势才勉强稳定下来。眼见叛军大兵压境,崔光远立即派他的儿子去见安禄山,边令诚也把宫殿各门的钥匙献给安禄山。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注:京兆尹特指是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职位设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定名京兆,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
边令诚便是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导致玄宗怒杀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宦官。当时他诬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而他本人,在叛军行将到来之际,主动投降献媚。边令诚深得玄宗信任,安史之乱起后,一直担任军中监军。只是不知道玄宗知道边令诚投敌后,再想想当初因边令诚之言而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关于崔光远此人,后面也还有极为精彩的好戏上演。
大唐的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原来,玄宗公然发布亲征诏书的同时,还有密诏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命他整军待发,同时选良马900余匹,夜半待用。六月十二夜半时分,长安城尚在一片寂静之中,玄宗率同杨贵妃并杨国忠兄妹、太子李亨等皇子皇孙、同平章事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宫监将军高力士等重要人物,暗中潜出延秋门,向西逃去。除了六军士兵外,随行的官员、亲友不过百余人。大部分臣僚和皇族都被遗弃在京师,弃而不顾,甚至包括住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子、皇孙等。玄宗一度宠爱的梅妃江采萍便是属于这类被遗忘的人之一。之后,她死在了杀入长安的叛军之手。
大唐天子竟然要如做贼一般悄然离去,生怕被人发现。当年玄宗东封泰山时,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四夷酋长扈驾从行,车马列队,延续百里,盛极一时。如今落魄至此,可叹!盛唐已经成为了历史,历史却是如此无情。
一行人路过左藏大盈库的时候,杨国忠请求将库藏烧毁,以免大批库存布帛为叛军所得。玄宗心情凄惨,长叹道:“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会向百姓征收,还不如留给他们,以减轻百姓们的苦难。”过了便桥,杨国忠又命人将桥烧毁,以阻挡叛军的追击。玄宗知道后,说:“官吏百姓都在避难求生,为何要断绝他们的生路呢!”立即派高力士带人将火扑灭,留着桥梁给后面的士民逃命之用。
玄宗事先已经派太监王洛卿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到了咸阳,派出的太监王洛卿和咸阳县令都已经逃走了。再派太监去征召,官吏与民众都没有人来。逃难的皇帝饥锇不堪,只得以杨国忠临时买来的胡饼充饥。随行太监好不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说明了情况。百姓们送来了一些粗饭,其中参杂有麦豆。皇子皇孙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便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还没有吃饱。
玄宗命人给这些送食的百姓按价给了金钱,并好言抚慰。百姓们眼见自己的天子落难至此,都痛哭失声。玄宗无限感慨,老泪也是纵横不止。这时候,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包藏祸心,预谋反叛已经很久了,其间也有人到朝廷去告发他的阴谋,而陛下却常常把这些人杀掉,使安禄山奸计得逞,以致陛下出逃。所以先代的帝王务求延访忠良之士以广视听,就是为了这个道理。我还记得宋璟作宰相的时候,敢于犯颜直谏,所以天下得以平安无事。但从那以后,朝廷中的大臣都忌讳直言进谏,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取悦于陛下,所以对于宫门之外所发生的事陛下都不得而知。那些草野之士,有想进谏者,但九重严深,无路上达。如果不是安禄山反叛,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能够见到陛下而当面诉说呢!”玄宗无言以对,好半天,才垂头丧气地叹息说:“这都是我糊涂所致,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随行的军士都还没有吃饭,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便让军士们各自到附近村落求食。军士们无不深怨杨国忠,认为他是这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陈玄礼也对杨国忠是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他们所有人的恨,都比不上太子李亨的恨意更强烈。太子正在想什么呢?他最多地是回忆,回忆自己贵为太子,竟然两度被迫离婚以求自保的悲惨境遇。
玄宗多子嗣,有59个子女,其中29个儿子,30个女儿。开元十四年(726年),玄宗下令在皇宫东北角专门为诸王建立一座王宅,史称“十王宅”。这样,当皇子在宫内长大,得到封号后,不是像从前的皇子出宫自立门户,而是住在十王宅中,日用所需等由朝廷统一供应。玄宗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地管理监督皇子们的行动,这是诸王地位衰落的一个标志。之后,因为皇子皇孙太多,十王宅不够住了,又在十王宅附近建了百孙院。(《旧唐书·卷一百零七·玄宗诸子传》)
玄宗如此对待自己的子孙们,是生怕他们干政,当然还不仅仅是担心干涉朝政那么简单,关键的还是怕这些子孙夺他的皇帝位。玄宗集中管理的这一招,确实彻底防止了有实力、有野心的亲王造反的可能。然而,有一点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造反后,玄宗仓皇出逃,十王宅和百孙院中的大部分皇子皇孙们都没有来得及逃走,被攻入长安的叛军屠杀一尽。
在玄宗严密的监管下,当时作为太子的李亨,日子更加不好过。天宝五年(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李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身为大唐太子,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住,不得不用离婚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事情还要从皇甫惟明说起。
皇甫惟明为唐朝大将。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吐蕃因为屡屡被唐军打败,便遣使请和。皇甫惟明知道后,便向玄宗面陈和亲之利。玄宗却说:“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意思是赞普曾经写信,言辞无礼,无法原谅。对此,皇甫惟明解释道:“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这话分析得合情合理,玄宗听了大悦,于是派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一同出使吐蕃。二人到了吐蕃,对赞普赤德祖赞和王后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说明来意。赤德祖赞欣然同意,唐朝和吐蕃两国遂修旧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双方派使会盟,并在赤岭(今青海湟源日月山)树碑定界,刻盟文于碑上。唐蕃会盟碑至今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和谈后不久,皇甫惟明因功任左卫郎将,后摄侍御史,充长春宫使(《唐会要·卷五十九》)。之后一路升迁,开元末年,出任陇右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年)十一月,吐蕃大军进犯陇右地区,皇甫惟明立即率军迎击,在青海大获全胜。十二月二十七日,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余人马,与皇甫惟明部交战。唐军先锋骑将王难得率先出阵,与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交锋。琅支都被其枪挑于马下。吐蕃军阵脚大乱。皇甫惟明趁机指挥唐军乘势掩杀,斩获5000余人。
不久,皇甫惟明发现吐蕃每次进犯陇右地区,都以洪济城(今青海贵德西)为前哨阵地,决心除去这个隐患。天宝二年(743年)四月,皇甫惟明亲自率领兵马自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出发,长途奔袭千余里,突然向驻守洪济城的吐蕃军发起了进攻。由于唐军远道而来,出其不意,很顺利地占领了该城。
天宝初年,唐玄宗喜好边功,边帅常以抗击吐蕃有功而获官爵。皇甫惟明在与吐蕃军作战中连战连捷,立功心切,决定率军向吐蕃所占重镇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攻击。
石堡城是吐蕃的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实早在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采用远程奔袭,就已经攻占了石堡城。可是到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由于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防务疏忽,吐蕃又重新攻占石堡城。
皇甫惟明兵至石堡城后,立即开始攻城。吐蕃守城将士凭险据守。吐蕃闻讯后,派大军兼程往援,与守城将士里应外合,重创了唐军。唐军副将褚诩战死,皇甫惟明只好退兵。
不久后,皇甫惟明进京向唐玄宗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皇甫惟明曾经担任过太子李亨的幕僚,颇为念旧,当他发现宰相李林甫专权、正大力排挤太子李亨时,心中对李林甫大为不满,便趁叙职时劝唐玄宗罢免李林甫。并提出刑部尚书韦坚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皇甫惟明的介入,使李林甫和太子一方的暗中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
『注:韦坚,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郊区),是太子妃的哥哥。原为陕郡太守,领江、淮租庸转运使,以办事干练著称。玄宗让其督办江淮租运,每年收益都有大量增加。在长安东郊广运潭(南方租赋漕运总码头)落成典礼上,韦坚还特意为到场的玄宗安排了歌舞节目,一百多人齐声唱道:“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旧唐书·卷一百零五·韦坚传》)由此可见,韦坚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玄宗听到他的乳名“三郎”出现在歌词中,龙颜大悦,认为韦坚能干,所以立即升官加以重用,由此引起了李林甫的嫉妒。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舅姜皎的女儿,算得上是很近的亲戚关系。在韦坚未被玄宗宠信之前,韦坚和李林甫的关系甚为亲密,随着韦坚的日益见宠,李林甫害怕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对其非常厌恶。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考虑,韦坚不得不与太子李亨结盟。』
李林甫得悉皇甫惟明的言行后,怀恨在心,决定报复。他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嫡系玄孙。按说隋被唐灭,杨李二姓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但在唐玄宗时,由于国力强盛,政权巩固,观念开放,在任人为官时不拘一格,很少顾及门第出身,杨慎矜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