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伟人: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弃龙燕镇和扁山,有计划地往福建的长汀方向退却。他直接指挥一部分红军部队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采取“麻雀战”的打法,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里兜圈子,伏击并全歼了敌军一个营,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战士高兴地编了一个顺口溜,唱道:“叶司令员指挥强,伏击圈子打豺狼,别看敌人凶又狂,打得它叫爹又喊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

叶剑英在指挥部队转战过程中,十分重视伤病员的救护工作。对身负重伤的指战员,只要他看到,都要亲自察看伤情,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要积极抢救。有时自己带队负责阻击敌人,退却在后,掩护伤病员转移。他经常教育部队说:在收容伤员时一定要仔细,不能粗心大意。每个红军战士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都要设法抢救,多救出一个红军战士,就为革命多增加一份战斗力量,要爱护我们自己的阶级兄弟呀!
闽西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路险。叶剑英带领福建军区前线指挥所,一口气走了95华里的山路,转移到汀川至连城间的凤凰山顶,住在一个破庙里,指挥部队侦察连城一带敌军活动情况,监视和袭扰敌军。当时,红军被敌人严密封锁,几乎天天都要打仗,生活非常艰苦,缺粮少盐。粮食每人每天定量六两(十六两秤),用小草袋蒸饭,每人每餐分一小袋饭。没有盐吃,就到山中老房子里去扫硝盐(白土),硝盐同普通盐味道不一样,苦得令人难以下咽。没有医药,战士们害了疟疾、痢疾,也只能每天喝一点稀饭,硬撑着。叶剑英同大家同甘共苦,白天指挥打仗,夜里还要起来亲自查哨,照看伤病员。有时他把自己分到的一小袋饭和白薯干留下来给伤病员吃。警卫员胡绍明行军中了暑,病得很厉害,叶剑英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土药给他吃,并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胡绍明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感动地说:“叶司令待我们像亲兄弟一样,我有病照顾不了他,他反倒照顾我,那一次如果没有他细心照料,我恐怕早躺在凤凰山上了!”
不久,叶剑英率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红二十四师发起连城战斗。战斗开始前,叶剑英和师长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订了战斗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于敌情发生变化,侦察不够周密,结果,部队在发起总攻后,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敌军猛烈阻击。叶剑英正随队前进,一看情况不妙,立即下令部队撤出战斗。对这次战斗失利,叶剑英战后主动承担责任并作了检讨。但早就对叶剑英怀有成见的李德,借机把他从福建军区调回军委兼管四局等直属机关的工作。叶剑英对于这次“降职”使用并不计较。他任劳任怨,积极工作。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夸奖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力保战友随队转移,变“甩包袱”为“集财富”
1934年5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下遭致失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当时军委直属队有不少同志因为抵制“左”倾错误,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转移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这些同志看作是“包袱”、“累赘”,想甩掉一批,杀掉一批。叶剑英感到事态严重,决定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抵制这种错误的做法。他亲自调查,找一些同志谈话,分析研究,认为多数同志是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拥护毛泽东的好干部,少数人犯过错误,性质也不严重;有些人则是编余干部,根本没有“错误”。他感到,这些革命同志是党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当成“包袱”,随意抛弃,更不能随意杀掉。因此,他冒着自己再遭打击的危险,仗义执言,尽量设法让他们随军突围转移。当国家保卫局长邓发,拿着一份要“处理”的干部名单给他看时,他便提出了不同看法。那名单上有五六十名干部,分成A、B、C三类,一类是要杀的,一类是要留在苏区的,另一类是可以参加突围转移的。叶剑英看后当即问他这是谁决定的?邓发回答,是中央讨论定下来的。叶剑英说,人命关天,不论谁定的,也要有根有据,符合事实,不能无法无天,坚决反对杀人。他对了解的干部,逐个谈了自己的意见,极力加以保护。他看到名单上有边章伍的名字,被划入枪毙的一类,叶剑英激动地说,这个同志我非常熟悉,他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很有学问,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比较高,是军队的有用之才;况且他参加宁都起义有功,工作很有成绩,又是个好人,怎能列为反革命呢?邓发被说服了,便把边章伍的名字勾掉。就这样他暗中保护了许多干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6)

后来,在一次讨论如何组织军委纵队的会议上,叶剑英向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再次明确提出保护干部的意见和安排干部的方案:把红军大学和其他几所已被撤销学校中的一部分教员、学员,分配到各个军团中去补充干部缺额;另外组编成一个直属军委的干部团,调公略步兵学校校长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干部团仍属随营学校性质,以保留战斗骨干。同时,建议将受“左”倾领导打击排斥的所谓“犯错误”的干部和编余干部,一部分安排在军委机关工作,另一部分编入干部团随军行动。朱德、周恩来采纳他的建议,经过军委讨论批准,将党和红军的一批重要干部,其中包括肖劲光、郭化若等同志都被保护下来。这些干部在遵义会议之后,都先后被恢复了名誉并分配了工作,成了党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解放以后,大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
这样,叶剑英等主持正义的领导者,竭尽全力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但是,“左”倾错误领导者并不服气,对于反对他们主张的干部继续采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办法,进行打击迫害。叶剑英遭到李德歧视,自身难保,对一些被硬行留下的重要干部也爱莫能助,有的甚至是亲密战友,也无能为力。他后来沉痛回忆说:“李德那个人可厉害,他讲不赢道理,就用组织手段整你。长征时很多干部没带出来,像瞿秋白、古柏、毛泽覃、刘伯坚这些同志战死的战死,有的被杀掉。这都是李德他们搞的。”
刘伯坚是叶剑英要好的老战友。早在1926年,他和邓小平、刘志丹等先后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深得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杨虎城、吉鸿昌等将领的信赖。1931年在中央苏区参与策划组织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功勋卓著。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翻他的老账,无非是因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因此,刘伯坚被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工作。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长征战友送行。他见到叶剑英,特意把酒饯别,倾诉衷肠。两位老战友恋恋不舍,心情十分沉痛。刘伯坚望着滚滚东流水,对叶剑英说:“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曾几次把刘伯坚的要求向军委作过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左”倾领导者却说刘伯坚“婆婆妈妈的”,没有什么用,就是不同意他参加长征。叶剑英欲语还休,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解放后,叶剑英为怀念刘伯坚烈士,曾赋诗一首:“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战国时期高渐离到易水河边送好友荆轲的历史典故,追记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畔、黎板桥头,热情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赞喻刘伯坚及其战友的高大形象,令人感叹不已。这也是叶剑英对“左”倾错误领导者深恶痛绝的一首激愤诗篇。
临危不惧,在紧急时刻救护中央领导和机关
“左”倾错误领导者在军事上指挥上实行冒险主义、保守主义的结果发展成为逃跑主义。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中共中央、红军总部率领中央红军四个军团及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共八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叶剑英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又称“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星”,由军委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及顾问李德随其行动。
叶剑英后来又以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身份主持红军总司令部的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7)

在连续突围行军作战中,他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行进到湖南和广西交界的西延山区。山势陡峭,道路崎岖。下山后,涉过一条小河,好容易来到一片开阔地。就在这时,敌机突然飞来。叶剑英命令部队迅速散开,在路边隐蔽。敌机越飞越低。突然向部队俯冲投弹。随着一颗炸弹“轰”地一声爆炸,叶剑英腿部受伤摔倒在地。警卫员范希贤见状,马上奔上来扶他,叶剑英自己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继续往前走去,鲜血从裤子下不断流出。总卫生部部长贺诚闻讯赶来,把叶剑英扶上担架,抬到总卫生部临时所在地时,伤口还不停地流血。医生检查,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了右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约有好几厘米深。但他仍然坚强忍住,说:“没关系,不要紧。”医生赶快对伤口做了简单包扎,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弹片无法取出,只好留在体内了。叶剑英不大在乎,坐着担架,继续上路。警卫员把棉大衣给他盖在身上,才发现大衣被炸了许多窟窿。原来,炸弹爆炸时,叶剑英正用右手拎着大衣。如果不是这件棉大衣护着,说不定还会有生命危险呢!叶剑英每谈起这次负伤留在身上的弹片,就风趣地说:“留着它作纪念,可以使自己不忘过去。”
叶剑英对待自己负伤不大在意,但对别人却非常关心,使许多同志感受到温暖。他从担架上爬下来,带伤走路,坚持工作,劳累过度,又加上营养不良,身体消瘦,吐了几次血,但坚持行军,还经常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参谋孔石泉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时,脚负了伤,走路困难。叶剑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几十年后,孔石泉回忆起这件事,仍很动情地说:“叶司令员很关心我,如果没有他的那匹马,我也许走不出少数民族地区了!”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部队进行整编,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合编为中央纵队,确定由总参谋长刘伯承兼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兼一局局长,负责指挥行军作战。
红军继续前进。1935年1月9日,党中央、中央军委随部队进入遵义城。接着,1月中旬,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