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雍正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做鱼、蝉、蜻蜓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当时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第十五章 皇帝怕过谁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二十九、三十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帝顾及朝政与年羹尧的势力,不能依甄嬛所愿杀掉华妃,甄嬛心灰意冷。年羹尧得知妹妹华妃失宠后上书谏言,向雍正皇帝直言冷落妹妹会使年氏一族寒心。令其地位不稳。皇帝处于两难境地。
这里,就有个问题:清朝的雍正皇帝怕过年羹尧么?
在历史上,雍正皇帝开始讨厌年羹尧,主要就是前面我们介绍过的雍正二年(1724)冬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
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皇帝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皇帝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皇帝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羹尧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雍正皇帝是如何对付年羹尧的呢?
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惩处是分步逐渐进行的。
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皇帝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年羹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是雍正皇帝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羹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一是年羹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羹尧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一是与年羹尧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不要站错了队。这就为公开处治年羹尧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
到了雍正三年正月,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羹尧【“文”】指使陕西巡【“人”】抚胡期恒参【“书”】奏陕西驿道【“屋”】金南瑛一事,雍正皇帝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在处置年羹尧的问题上,最为卖力气的官员是谁呢?蔡珽,奉天正白旗人,1697年的进士(比年羹尧早三年)。蔡珽与年羹尧结怨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主要有两次:
蔡珽与年羹尧的第一次结怨: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蔡珽与年羹尧的第一冲突发生在康熙末期。当时储位之争日趋激烈,雍正也参与其中,并且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想在大臣翰林中培植亲信,年羹尧作为雍正府邸之人,留意此事,向雍正推荐了声望颇高的蔡珽。并夸口说:“臣传王谕,伊必来效力行走。”未料到年羹尧在1721年去请蔡珽,却遭到蔡珽拒绝,于是年羹尧对蔡珽开始抱有成见,而蔡珽的出任四川巡抚又使这一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蔡珽与年羹尧的第二次结怨:1722年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康熙皇帝却突然“急特简”蔡珽前往四川出任四川巡抚,年羹尧仍为四川总督。这一决定,改变了年羹尧一手遮川的局面。根据清代李绂的《穆堂初稿》、清代钱仪吉的《清代碑传全集》和《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所记载的材料综合分析,我们得知蔡珽既不与年羹尧一党;又无意与年羹尧交结。起初其“忽闻西行,(心内)怅然失所”,根本不愿来川;且其声望又极高,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学诸臣归重”,不可能趋附年羹尧;而其个性也是“素负才而专己”,更不可能对年羹尧俯首帖耳。因此从各方面判断,蔡珽都不能见容于年羹尧,且会与之分庭抗礼;而年羹尧也不愿接纳蔡珽,更不甘心失去他在四川独专的地位。因此蔡珽在任期间,年羹尧利用手中的权力,寻找一切机会“罗织必欲扳扯”,试图把蔡珽从四川巡抚任上排挤下去,恢复独专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1722年冬,康熙皇帝病死了。年羹尧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时刻。此后的形势逐渐变得越来越对年羹尧有利了。此后,年羹尧弹劾四川巡抚蔡珽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死,蔡珽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皇帝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皇帝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操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皇帝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蔡珽担任左都御史,那形势肯定就越来越不利于年羹尧了!
第十六章 金缕衣的秘密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三十一、三十二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陵容一朝得宠,炙手可热,更得御赐金缕衣。
这里,就有个问题:金缕衣,是人穿的衣服么?
《金缕衣》本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806~820)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惜取:珍惜。堪:可以,能够。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莫待:不要等到。韵译: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中国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华民族是个注重服饰的民族,古代服饰不仅美轮美奂、赏心悦目,而且能彰显身份、区分尊卑、契合礼仪。服饰背后体现着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大有文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来源,除一部分荷包等小物件由后妃、宫女闲暇时手工制作,其余大半则由江南三织造承担。三织造局,即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局,是宫廷服饰的主要原料产地和服饰制作处,于顺治年间设立。三处织造各有所长:江宁以妆花织造取胜,苏州擅缂丝,杭州以刺绣见长。江宁织造主要承造大红蟒缎、大红缎匹、金拆缨,专门制织各种制帛,各色驾衣、丝绸和线罗等。宫中御用之锦缎,大多由南京制造,由于其锦缎美似云霞,而被称为“云锦”。云锦诸品种中的妆花是一种以挖梭为主要显花手段的重纬织物,其色彩可高达三四十色,且不论经纬向均可随意配色,还加饰了大量金银线,锦面达到逐花异色、金彩辉映的效果,是我国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宫中所用的缂丝、刺绣品多产于苏州,苏州织造常承担各种绣活和各类布匹的采买。其丝织品分为“上用”(帝后专用)及官用(赏赐王公官员)两类,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等,尤以织宋式锦著称。杭州织造局主要织办纺丝、绫、杭细、各色丝线和长短不一的画绢等,主要丝织品有绸、杭纺、杭绫、帛等,杭州织造“用丝皆重”,由于丝质好,故而持有轻薄柔软的特色。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