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也疯狂-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他赶下台。再说他登上皇位是史弥远的努力,否认了史弥远无疑就是否定自己。于是他一直都对史弥远十分信任。到了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权相史弥远死了,被他挟制了十年的宋理宗才开始独断亲政,他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端平”,准备好好大干一场了。 
应该说理宗在开始干得还不错,他先把史弥远那些公愤很大的爪牙贬斥出朝,又提拔了一些受史弥远排挤的忠贤之士,还对吏治财政作了改革,一时朝政一新,号为“小元祐”。但是当时南宋已经是积弊重重,即使改革,也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效果。随着政治的挫折和年岁的增大,理宗励精图治的念头也就渐渐开始衰退,于是那些奸佞小人,又纷纷围了上来。当时有人在朝门上写了八个大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讽刺理宗皇帝任用奸佞搅乱朝政,南宋就要灭亡了。理宗看了十分生气,下令追查作者,但这种事却如何查起,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阎马丁当”里的“阎”,就是最受理宗宠爱的阎贵妃。理宗对阎贵妃赏赐无度,阎贵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理宗就不惜为之动用国库,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为了求得合适的的梁柱,竟想砍去灵隐寺前的晋代古松。幸好灵隐寺住持僧元肇,写了一首诗道:“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托人辗转进呈御览,理宗见他旨在保护古迹,装点湖山,才下圣旨免伐这些松树。阎贵妃的这座功德寺前后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费极大,修得比理宗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阎贵妃有宋理宗这般宠爱,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自然去走她的门路,于是便骄横专恣,干权乱政起来。 
“马”则指的是马天骥,此人得势就更为可笑。宋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周汉公主,爱如掌上明珠,想把她嫁给新科 
状元,可公主却嫌状元不够帅,不肯嫁,理宗只好让她嫁给杨太后的侄孙。天子的独生女儿出嫁,百官自然大送其礼。于是金银财宝、绸缎绫罗,不可胜计。马天骥却别出心裁,想到这么多礼物可得有个装的,用一般的箱子岂不与公主的身份不符,于是献上了华贵精致的螺钿细柳箱子一百只。理宗果然龙颜大悦,任命他为执政,倍加宠幸。 
“丁”是指丁大全。此人据说长着一张蓝色面孔,看起来像鬼一样,具有同样奇特面相的还有唐代的奸臣卢杞。丁大全不但面貌如鬼,行为也如鬼如蜮。他出身低微,妻子原是外戚家的女婢。于是他就摆出一付谦卑的态度,极力讨好备受理宗宠幸的内侍董宋臣,又拼命巴结阎贵妃,得以节节高升,作到了侍御史兼侍讲,成为了接近皇帝的政府要员。此人贪财好色,做淮西知州的时候,淮西总领郑羽富甲吴门,他见财起意,欲结交郑羽,郑羽深知其为人,便婉言相拒。他恼羞成怒,做了执政后竟指使人弹劾郑羽,然后抄其家,吞并了郑家的财产。丁大全给儿子娶媳妇,听说那个姑娘很漂亮,就抢来做了自己的小妾。当时的人都嘲笑他这种行为,但由于有董宋臣和阎贵妃说好话,理宗对丁大全十分宠幸任用。可他还想进一步高升,就把丞相董槐看作了自己的障碍,向理宗弹劾董槐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奏章呈上去,理宗还没怎样,丁大全倒先等不及了,竟在半夜调集士兵百余人,持刀露刃地包围了董槐的府第,声称要送交大理寺审查,以台牒驱迫董槐出来。董槐并无思想准备,听见他声嘶力竭地叫唤,就出来了。一行人出了城门,丁大全又命人弃了董槐,高呼几声散了。董槐缓步走进城门时,罢相的诏旨才传下来。丁大全此举震动朝野,但理宗依然信任他,还封他为相。丁大全就更加目空一切,倨傲非常了。 
“当”是宋理宗身边的贴身内侍董宋臣。他是宦官。汉代宦官以珰饰帽,所以“珰”也被用来作为宦官的代称。当珰同音,这里就用“当”来代指董宋臣。他善于逢迎,很得理宗的欢心。理宗早年标榜俭朴,很少在宫苑玩赏。有一次去赏荷花,天气很热,只能在皇帝身后撑起伞盖来遮挡烈日,理宗有点不高兴。董宋臣看在眼里,第二天就在荷花池边建造了一座亭子。理宗再去赏花,坐在亭中,感到宽敞舒适,十分高兴。等到冬天去赏梅,董宋臣又早已建好一座梅亭在那里了。理宗虽然喜欢,但也要摆摆俭朴的样子,就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却很聪明地说,这座梅亭就是夏天荷花池边的那座亭子拆迁过来的呀。理宗大加称赏,更加宠幸董宋臣了。董宋臣也依仗着理宗的宠幸肆无忌惮,招权纳贿,豪夺民田,无所不为。为了蛊惑理宗,还偷偷地招妓女入宫。他还和丁大全勾结在一起,朝中很多官员都出于他的门下,连台谏也不敢弹劾他的过恶,号称“董阎罗”,骄横不可一世。 
理宗重用“阎马丁当”这四个宝贝来治国,国家大事还怎么能好,“将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是他似乎还觉得不够,又在晚年启用了大名鼎鼎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正是这个人,最后把南宋带到了灭亡的境地。   
崇尚理学还大肆召妓(1)   
宋理宗虽然重用佞臣搞得国势衰弱,但作为正史的《宋史》却给了他很高评价。这是因为宋理宗在位,对理学大力推崇,这样,以表彰理学为第一要务的《宋史》,就要拼命给他说好话了。他死后的庙号是一个“理”字,据说也和他推崇理学有关。可见这推崇理学,实在是理宗朝的一件大事。 
说到理学,可能会让人想到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思想”。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理学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但也对民间社会的整合和维持起到了很大作用。事实上,自南宋之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全方位的,其长远深刻之处,或许现在也不能忽视。理学又称道学,始创于北宋时周敦颐,又经程颢程颐兄弟加以发扬光大,到了南宋,在朱熹手中集于大成。理学在一开始并不是官方的学派,只是在民间流传,影响也有限;自宋朝南渡之后,才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朱熹,对于提高理学的影响力起了很大作用,他所著的《四书集注》在之后就慢慢取代了五经的地位,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 
韩侂胄由于结党营私,骄奢淫逸,很让“灭人欲”的理学家们看不起,便把理学定为“伪学”。规定凡是“伪学”中人,一律不能做官,大小官员在写述职报告时,还要多加上一句“不是伪学党中人”,此事称为“庆元党禁”。后来,韩侂胄被史弥远设计杀掉。史弥远对于理学也没有太多心得,不过本着“敌人反对的都要支持”的原则,就对理学家颇为照顾,提拔了不少人到朝中做官。但后来他废掉济王,又把他害死,这些理学家就不买他的账,纷纷上书为济王伸冤。史弥远看到他们如此不识抬举,便很生气地又把他们赶出朝廷。等到史弥远死了,理宗皇帝亲政,他为了励精图治,便又把这些理学家召回了朝廷,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尊崇理学的风气。对于那些已故的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都赐给谥号,请进孔庙。皇帝自己也很认真的研读理学经典,一时间“周程张朱吕之说,家传而人诵之”,理学一下子由“伪学”变成备受推崇的“正学”了。 
只是理学家学问的要义,在“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对小民,就是对皇帝,也是要他们“正心诚意”的。而所谓“人欲”,自然是“万恶淫为首”了。所以程颐若得知宴会上有歌伎,就看也不看一眼,当下拂袖而去。义士胡铨,因上书弹劾秦桧被贬到海南,等他晚年回来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个歌女脸上的酒涡很可爱,便不禁赞赏了几句,朱熹却为此特地做诗一首:“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觉得忠臣义士老来为一个歌女动情,忘了国家大事和君臣大义,实在是修养不够,“人欲”灭的不彻底。理宗皇帝既然提倡理学,在这上头就应该作出表率。可他倒好,不但不“清心寡欲”,还把妓女召到宫里来。 
这件事出自奸佞董宋臣的怂恿。宋理宗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就给他想了一个寻欢作乐的方法。于是,便在一个元宵佳节里,召来了临安城的名妓唐安安。 
唐安安既然是临安的名妓,那容貌歌舞,自然精彩绝伦。于是皇帝一见便舍不得丢开,就把唐安安留在宫里,宠幸非常。唐安安也仗着皇帝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家中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理宗皇帝自此也就经常召一些歌伎舞女,演傀儡戏的优人之类的进宫。有大臣看他太不像话,就上书劝谏他,道是如此胡作非为,岂不败坏了陛下三十年“修身”的效果么。理宗看了,倒也知道不好意思,于是嘱咐他不要把奏本给别的大臣再看到了,但也不舍得就这么放走美人。那个大臣知道是董宋臣把妓女弄到宫里来的,就又给皇帝献上了一幅高力士脱靴图。董宋臣看了大怒,就在理宗面前告状,说那位大臣诋毁皇帝。理宗倒也不恼,还笑着说:“这个是在骂你,并不是在骂我呀。”董宋臣赶紧解释:“这家伙把皇上比成明皇,阎妃娘娘比成杨贵妃,把臣比成高力士,他自己倒以李太白自居,实在狂妄。”阎妃是皇帝最为宠幸的人,于是理宗也就不高兴起来,疏远了这位大臣。 
皇帝跟妓女勾勾搭搭,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还要堂而皇之地召进宫里,就更加骇人耳目。宋理宗的祖上徽宗皇帝,是有名的风流胡闹,可他看上妓女李师师,也只敢挖条地道通到她家,偷偷地钻来钻去,不敢召她入宫,看来宋理宗的胆量倒是比宋徽宗大多了。只是一提起徽宗皇帝,人们都知道他是浪荡天子,胡闹的亡了国;可对于这理宗,还夸奖他崇尚理学,端正人心呢,这也真够讽刺的。不过后人也有冷眼看破的,做诗道:“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便点出了这位推崇理学的皇帝,本质上跟他那位胡闹亡国的祖宗,也没什么两样。 
由此也可以看出,理宗皇帝对于理学家的那一套,并不是真心信奉,只不过是用来遮掩耳目,就连说他好话的宋史,也指出他“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无益也。”他肯听理学家说些什么道德性命,不过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圣明而已,所以,当那些理学家真的教训起他来,他也就颇不耐烦。但他也聪明,知道这些人名声很大,万一贬斥他们,就会引起朝野很大反应,到时候劝阻的奏章雪片般的传到他跟前来,岂不更烦。于是就反而给那些人升了官,但不让他们管事,免得整天在自己耳朵边叨叨。而这些理学家们,讲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到了治国平天下,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略。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理宗召他入朝,大家都洗耳恭听他的大政方针,他却在奏章里劝了皇帝一大通正心诚意,不免为人嘲笑。对于当时对财政匮乏,军事败退,这些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