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灰复燃,天下重又恢复到战国时期的局面。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六国时期,其主流还是各自为政,六国君王的后人,仍然不具备秦始皇天下一统的大气魄。
项羽虽然在秦始皇出游时,曾经说过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那也只不过是对秦始皇恨到极点,随口说出的一句解气话,他想让秦始皇死,但并不想做秦始皇的位置。刘邦当时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最初就是想当个关中王,这对于他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来说,就已是登天的造化了。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刘邦最后才有了称帝的想法,这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
项羽在政治上的最大野心,其实也就是成为像齐桓公那样的人物,做诸侯的霸主,号令天下;他裂土封侯,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当项羽做到了西楚霸王,应该就很满足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指导,他会对各个诸侯王表现仁慈,会对刘邦网开一面,只要刘邦服软、听话,他是不想灭掉刘邦的。项羽也不会想占据关中有利的地形,以巩固他未来的事业(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至于将来怎样,他没做过多的考虑,回家乡让父老乡亲们看看才是最主要的。
再者,当时项羽也不具备成为秦始皇的条件。陈胜树旗,诸侯群起,这帮人最后的实力虽然赶不上项羽,但也不是吃素的。打败章邯,诸侯联军也是有功劳的,并非项羽一人之力,只是他充当了主角。所以项羽要考虑到各路诸侯的感受,这帮人反秦,无非是为了两个目的:复国和富己,也就是钱和权。这两样得不到满足,吃饱了撑的跟着你玩命啊,毕竟那时还没有什么解放全民族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信念和口号。所以项羽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烧杀是立威,抢掠就是满足各位诸侯了。那些妇女财宝,并非项羽独吞了,而是“诸侯共分之”,这些战利品和土地一样,也是诸侯们需要的东西。后来田荣反楚,也不就是因为项羽没有封他为王吗!
第三,性格因素。这个是内因。火烧咸阳,让项羽的气愤得到了发泄,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本就是一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不会过多考虑细枝末节,就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求吃着过瘾喝着痛快,不会去想喝多了会呕吐、吃多了胃会不舒服。
不光是对咸阳,项羽一直喜欢屠城,我们只要看看他的征战历程就知道了。起事之初,项羽攻打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个是和刘邦一起干的,不过项羽做的劲头大,当时二人都在项梁麾下,项羽属于亲信,说话有分量;章邯军投降后,饱受诸侯军侮辱奴役,起了逃跑之念,项羽在新安城“阬(坑)秦卒二十馀万人”;还有后来对付田荣,也是施行铁血政策。可见项羽屠咸阳也不是偶然的,正如楚怀王那些老臣对他的评价:“为人剽悍猾贼”,项羽本就是一个作风极其彪悍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光看到项羽毁灭咸阳城,同时他也毁灭了秦朝的统治工具啊!只有彻底毁灭象征前朝的标志性建筑,才算是真正给了老百姓一个交代,秦朝的百姓不是“苦秦久矣”嘛!老百姓应该感激项羽才对,至于吃了刘邦的几个甜枣就说刘邦好的,那才是庸人,是有奶便是娘。不过话又说回来,老百姓大多都是庸人,对付庸人就要用方法,你把他们卖了,还得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你数钱。你只有让绝大多数的庸人拥护你,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那统治者不就是要比那些被统治者高明吗?没这些人你当谁的王!是为了让他们耕者有其田,为了让他们过好日子?想什么呢?是要让他们多干活、多纳税,所以对他们要哄、要骗,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没有做到,他也不屑那样做。
第四,刘邦的因素。这个应该算诱因。项羽和刘邦最初有着不同的军事目标:一个北上救赵,一个进取关中,两不相干。但项羽对刘邦在关中的举动不可能一点认识都没有,这种认识在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打败秦军主力向西进发,特别是进入关中后,会越来越深刻。
首先,项羽已经知道刘邦先他一步入了关,而之前楚怀王和他们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项羽不可能一点触动都没有。尽管项羽内心并看不上这个关中王的位置,也不想和刘邦争,但他也会在乎刘邦的影响,毕竟当初楚怀王的两大军事部署都实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刘邦的功绩是和他平分秋色的。
接着,项羽准备入关,结果函谷关有刘邦的重兵把守,阻挡项羽大军进入。项羽现在已“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是诸侯联军公认的首领,这种优越感让他不容许有人对他不敬,刘邦竟敢如此造次,项羽自然甚为光火。
然后,项羽“又闻沛公已破咸阳”。刘邦早已把关中彻底拿下了,按照约定,关中王非他莫属,而刘邦现在做的事,显然是早以关中王自居了。但即便你刘邦成了关中王,你也不能拒绝我项羽啊!各路诸侯都唯我马首是瞻,我的面子往哪儿搁,诸侯们会怎么想?所以项羽更加生气,盛怒之下,派当阳君黥布武力冲关。武力冲关后,项羽找回了面子,怒气有所消,没想到这时有人又在还未完全熄灭的火上浇了一勺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让项羽对刘邦的印象更加恶劣,怒火再次升腾起来。
最后,亚父范增对项羽认真分析了刘邦的行为,说了两点意见:一是“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这小子以前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现在突然变得如此乖巧,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二是“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说刘邦有天子之相,绝非等闲之辈,劝项羽“急击勿失”,不要养虎为患。范增说的这两点,可以说都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行为反常,一定有原因,这个不用说。“天子之气”之说看似荒诞,在彼时却非常关键,古人都迷信这个。天子不天子的暂且搁在一边,最起码这意味着刘邦将来的地位不会在项羽之下,故而这比“志不在小”还让项羽纠结。
所以,尽管后来刘邦服了软,这些结还是沉积在了项羽心中,挥之不去,唯有毁灭咸阳,破坏刘邦苦心经营的这个局,让刘邦的“志”灰飞烟灭,让刘邦的“气”无影无踪,项羽才会觉得踏实。
除了以上主客观、内外因之外,项羽火烧咸阳还有一个症结所在,就是上下任原理。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上下任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得很微妙,尽管二人以前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一旦成为上下任,便就此有了芥蒂。在嘻嘻哈哈你好我好五魁首六六六的设宴交接之中,他们内心其实并不像表面呈现出来的那般光鲜。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和谐早已荡然无存:前任重用的人,下任不会用,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亲信;前任的政绩,下任会避而不谈,甚至横加诋毁,之前被宣传成神话一般的丰功伟绩,也会被找出很多毛病,因为这些东西被认可,被人们念念不忘,会影响下任成绩的创造,也会衬托出下任的无能。
项羽和刘邦不属于上下任关系,但在进入关中的时间上属于前后脚,和这个也有相似之处。刘邦先入为主,抢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人们拥护刘邦,势必会冷落和忽视项羽,所以项羽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从这点上看,项羽火烧咸阳,和那些继任者避而不谈前任的功绩一样,都是要消除先前的正面影响,让那些表像的东西不复存在。只是项羽在这方面做得更绝一些,直接给烧成了灰,从根本上断了人们的念想。
项羽是个生性豪爽的汉子,他不会遮遮掩掩去做一些事。从这点看,尽管项羽的行为有些过激,做事有些鲁莽,德行却比许多现代人要强,毕竟他有坏使在了明处。
【5。共性与差异】
刘邦和项羽在关中的表现虽不同,却也有共性,就是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刘邦最初的想法怎样,如何毫不掩饰他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但终究他还是听从了劝告,并在进行一番分析论证之后,作出了正确的决断。这种隐忍的性格最终让他获益良多。后来韩信在向刘邦献策,谈论天下形势时就说,刘邦要想还定三秦,根本不用太费力,“可传檄而定也”,也就是贴几张告示的事,可见刘邦在关中影响之大、威望之高。这都得益于刘邦在关中推行“约法三章”所取得的阶段性工作成果。而刘邦也最终依靠还定三秦成就了帝王伟业。
项羽心里没有这么多小九九,他主观性非常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痛快怎么来。他现在已经是诸侯公认的霸主,他勇冠三军的气势,已令诸侯彻底折服,他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没有必要做给谁看。如果非要再做点什么,那就是毁灭秦朝给诸侯们看,以此来进一步张扬他的霸气,让诸侯们更加敬畏他、佩服他。先前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姿态仍在他脑海中回味,他要再次用铁血的手段加深诸侯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从而甘心情愿、死心塌地地替他牵马坠蹬。这个目的项羽也达到了。
不过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必然会在仓促中留下瑕疵。项羽自己痛快了、解气了,诸侯们敬畏了、害怕了,在这看似完美的表面,却恰恰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群体——关中老百姓。项羽只顾及到了自己和诸侯们这些高层人物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那些底层群众的感受。正如刘邦只想到要在百姓中树立威信,而忽略了项羽的感受一样,这让项羽最终在关中失去了人心。从这个层面上讲,项羽也会选择放弃在关中定都,而最终成就刘邦。
可以肯定,如果刘邦没有更高的想法,他绝不会忍痛割爱,摒弃财色诱惑的,就像范增的判断:“其志不在小。”一个人突然改变自己平日的行为习惯、刻意放低自己的做事姿态,定是因为前方有更大的诱惑在向他招手。
不可否认,项羽在政治上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有极限的,一旦达到了,他并不想再超越;刘邦也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随着欲望的增加、实力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的。而且他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委曲求全,当他欲念到了,而实力没到时,比如项羽后来并没有按照楚怀王熊心的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将他封在了巴蜀一地。刘邦当时心里是别扭的,也是想骂娘的,但是他不敢,他没有惹项羽生气的实力,所以他会隐忍一时,服从分配,去巴蜀上任;当他欲望强烈,而又觉得自己羽翼丰满时,就会毫不犹豫地还定三秦,还会公然跳出来反楚、伐楚,也敢在两军阵前数落项羽的是非。
【6。刘邦在项羽心中的位置】
刘邦灭楚,这是戏下分封四年以后的事,期间的变化是无人能够预料的,我们不能用结果去推断原因,那样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而项羽,也根本没有把这个小小的刘邦放在眼里。所以后来刘邦趁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