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犀利说民国-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都结束了,这场群殴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大家都累了。

慈禧累了,这个七十二岁的老太太再也不相信外人,只相信家里人,家里人贴心。从此,年轻的贵二代们历史性地被推上政治舞台。

奕劻累了,年纪大了,身子骨禁不起这样的折腾,主动递上了辞职信。

袁世凯也累了,他在给密友的信中评论这场政潮:“人心太险,真可怕也。”当一个人感到害怕时,他的心就开始累了。

【注释】

⑴杨翠喜案史料主要来源于《京报》、《大公报》、《申报》、《东方杂志》、《凌霄一士随笔》、《异辞录》等。

⑵见赵启霖《劾署抚段芝贵及庆亲王父子折》,施明、刘志盛整理《赵瀞园集》,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6页。

⑶《瀞园自述》,见《赵瀞园集》,第334页。

⑷原文见《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44页。

⑸原文见《掌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折》,《赵瀞园集》,第27~29页。

⑹《谭钟麟不可理喻》,李伯元《南亭笔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⑺见李准《任庵自编年谱》。

⑻《乐斋漫笔》,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7~509页。

⑼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册,丁未年三月二十六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0页。

⑽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丁未年五月初六日,浙江古籍出版2004年版,第351页。

⑾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丁未年五月初六日,浙江古籍出版2004年版,第351页。

⑿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1页。

⒀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丁未年七月初一日,浙江古籍出版2004年版,第351页。

第二章 冉冉升起的忧郁王子

〔十年了,那个远渡重洋屈辱赔罪的忧郁王子终于成为中国的NO。1。十年前的那些粉丝依然看好他,期待这个年轻人能带领古老破败的老大帝国重新起帆远航,闯出一片蓝天。

不过载沣还是只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看书,写写诗(不是原创),盖盖章。他不想出家门,不喜欢大风大浪。远航,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忧郁王子的童话】

斗殴结束了,累够了,也休息够了,生活还要继续。

送别瞿鸿禨、岑春煊,慈禧必须要再次做出抉择,迎来送往,这是政治上的老规矩。选谁是好呢?老太太犯愁了,选来选去,都不出当时的四大政治集团。

亲贵集团:满洲皇亲贵族,说白了就是家里人。他们地位特殊,声势显赫,社会基础狭窄;成员多为年青贵二代,气盛心浮,手段、历练、经验均不足。

老臣集团:混迹官场几十年,圆滑剔透,个个都是忽悠高手,对高层有很大影响力。

北洋集团:当前势力最盛,个个都是实干家,当然也是野心家。

清流集团:居官廉洁,拥有良好的社会名声和群众基础,但随着瞿鸿禨、岑春煊的倒下已经被彻底打垮。

慈禧苦思冥想了几天,最终拟出十二字既定方针:“扶植亲贵,借助老臣,打压北洋”。

千好万好不如家里人好,可是家里这帮阿哥们,很少有成器的。玩票,内行;玩政治,外行。只有那位忧郁王子人还不错,挺老实规矩的。

他的名字叫载沣,光绪的亲弟弟,最显赫的醇亲王,王爷当中的极品。

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处学习行走,成年人当然不是学习走路,学习行走就是实习。此时的载沣刚满二十四岁,得找个老臣扶持他。

这个老臣必须要资格老、声望高、会做官,和袁世凯是两条道上的。数来数去,也只剩下一位合格的人选:张之洞。

张之洞,名臣当中的名臣,人精当中的人精,大师当中的大师。

在大多数人眼里,张之洞首先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分两种:学问做得好,人做不好,简称书呆子;学问做得好,会做人,也会做官,简称学者型官员。张之洞无疑是学者型官员中的佼佼者。他既会做学问,又会做人,更会做官。

晚清很少有大臣能像张之洞那样一辈子顺风顺水。十六岁全省乡试第一名解元,接着全国第三名进士探花、翰林、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虽然仕途上有数不清的险滩暗礁,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旧人都被一浪又一浪拍死在滩头,但张之洞依然挺立潮头,傲视沙滩上成批倒下的人。

为什么他可以挺立潮头,有什么秘诀吗?既然是秘诀,一般人张之洞不告诉他,只对几个密友说了,而且还说得遮遮掩掩。

做官十六字箴言: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

上面指示要充分领会,地方实际要灵活执行;

从不得罪人,只做调停人;

新人要提拔,旧人不抛弃。

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句:对决定自己官运的人忠心。

看来让张之洞辅助载沣,和袁世凯有得一拼。

至于袁世凯,不是一直喜欢来北京混吗?趁这机会让你过来吧,接替瞿鸿禨的职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叫明升暗降,目的就是让你离开北洋老巢。

军机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平衡。大家各就各位,载沣、张之洞PK(对决)奕劻、袁世凯。

不过大家都有个疑问,这个二十四岁的忧郁王子会是政治上的超男吗?

今天写作“载沣”的载灃,这位有着高贵血统的忧郁王子,未来大清国的掌舵者低调而又神秘,光是姓名就不同寻常,让人不得不先来三个“犀利之问”。

第一问,“灃”太生僻,可不可以起个简单易读的名字?

这个不可以,真的不可以。只有老百姓不认识,不会读、不会写,才能凸显皇家身份的高贵、与众不同,一般的字太没有神秘感了。

第二问,普通人也想不走寻常路,起个生僻的名字,可以吗?

当然可以。不过你没有高贵的血统,不会增加神秘感,只能增加写字的笔画,起了也是白起。

第三问,现在这个“灃”可以写简单点吗?没问题,都革命一百年了,什么不能写。

载灃就变成载沣了,记住,是一个人(其实灃是特定的皇子用名,不能简化为沣)。

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述:“他缄默少语,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但浑身透露着高贵。”

够了,我们不要托儿,即使你是漂洋过海的国际友人,我们要看照片。

照片上的载沣长得其实也不赖,只是整天愁眉苦脸,面相看起来有点显老,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什么忧郁?因为载沣是个不喜欢操心的人,命运却又偏偏让他操心,操大心。

大人物和小人物其实都一样,在操心忧郁中成长。如果硬要说区别,大人物的忧郁是从国运开始,小人物的忧郁是从琐事开始,这就是区别。

其实载沣刚刚十八岁时,还没来得及举行成人仪式时就已经开始操心了,既操心又伤心,因为那是从一场无比的屈辱开始的。

屈辱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小心杀了一个洋人,这可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1900年,义和团运动正如火如荼,义和团的一个愤青小师弟在北京射杀了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外交官代表国家形象,无论在什么时候,这都是国际外交大事件。

当时西方八国集团提出了最严正的外交抗议,说中国公然蔑视国际法,接着组成八国联军,向北京发动了猛烈的地面攻势。慈禧也给逼急了,大声怒吼:中国人的事情由中国人做主,四万万中国人的唾沫就能将洋人淹死,顺便二次漂白。

可八国联军全方位的炮火太猛,浓烟滚滚,打得慈禧无处藏身,一路狂奔到西安。

战争结束后,除了签订屈辱的条约外,还有一项更屈辱的任务:赴德国请罪。

派谁去呢?德国方面说话了,必须要除了皇帝之外身份最高贵的人去德国谢罪,以示诚意。除了皇帝之外,谁最高贵?当然是皇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

载沣很无奈,我十八岁的成人宣誓仪式还没完成,还没准备好。

德国方面很强硬,不要任何准备,把你自己带去就行了。

许多人都在看这个少年的笑话,看他怎样在国际性的大场合出丑。其中有洋人,还有不喜欢他的中国人。

到了德国,不可一世的德皇威廉二世非要载沣行屈辱的一跪三磕的大礼。就算是弱国,有辱国体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做,载沣这小伙子还算有几根铁骨。他的抵抗绝招极具中国特色:韬光养晦,拖延和忍耐。你说你的,我拖我的;你越说,我越拖;双方僵持,谁先说话谁妥协。

外国人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威廉越等心越烦,果然先说话了。算了,我等不起了,鞠躬吧,只要三鞠躬就够了。于是载沣华丽丽地做了个东方式的优雅鞠躬。举止大方,最大程度地维护了一个孱弱大国应有的尊严。

铁血的威廉有点感动,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竟将屈辱以如此优雅的动作轻轻带过,中国皇室有奇人啊。

几天时间里,威廉和载沣成了无话不谈的哥们儿,载沣乘机请教国运长久的秘诀。威廉神秘地笑了,没有说话,用手比划了一个拿枪的动作;载沣也笑了,笑得有点勉强,有点迷糊。

长在深宫里的王子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养着二百余匹“肥壮神骏”的德皇之马厩、博物院、皇家戏园、武备学堂,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伏尔铿造船厂,他目睹了正在建造中的三万吨商业邮轮“威廉二世号”;克虏伯炮厂、西门子电机厂回荡着他啧啧的赞叹声。

异域的微风吹乱了载沣的长发,却吹不散他紧锁的双眉。载沣一直在思索威廉动作的真正含义。他到底要我打谁?大哥啊,有话明说,大家都是领袖级的人物,没必要掖着藏着,弄这么无聊的迷思让我猜。

带着“威廉迷思”,载沣回国了。汽笛一声,上海到了;祖国,我回来了,在外漂泊时间很短的游子又回到了你的怀抱。

上海码头人山人海,当然大多数都是来看热闹的。人群在欢呼:王爷,欢迎您回家。当然是早就排演好的。不过这轻轻的一句问候,还是让载沣很感动,中国的老百姓就是会体贴人。

回家真好,回家的感觉实在真的太好。家还是那个家,不过一切都变了。

昔日无人知晓的深宫里的少年已变成童话里的王子,人们将最华丽的颂辞献给他,中国人,还有洋人。其中有诗赞道:

〖一朵红云下沪滨,英姿龙凤洵超伦。

五洲士女争相睹,俱道黄衣是圣人。

破浪绥夷万里行,顿教戎马化承平。

从今一代撑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

女人喜欢他,世界仰望他,中国要靠他。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这个年轻人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期望,对朝廷,对未来,对国运无限的期望。

既然载沣已变成了童话里的王子,就允许天马行空的想象。人红了,是非也就多了。关于他的八卦满天飞,好的坏的都出来了。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流传得最广的是出使德国的根本不是载沣,而是长得和他极像的一个剃头匠。

这传说可以蒙蔽官员们的双眼,但是不要侮辱广大人民的智商。王爷的替身怎么可能是剃头匠,少说也是个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