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吉尔火了:“我很痛心地收到你24 日的来信。。我对你一向是真诚的。虽然在1941 年6 月22 日以前我们英国人是单独地面对着纳粹德国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恶劣局势,可是自从苏维埃俄国遭到希特勒进攻后,我便立即开始以我们有限的能力来援助它。我坚信,为了援助你们,我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因此,你现在对西方盟国所作的指责并不能引起我的同情。。。问题不仅在于横渡海峡的进攻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一直比较大,且缺乏资源,而且在于我们有了在另一战区推行更有希望而富有成效的政策的机会。我们也有按照我们自己的信念行动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也有按照我们自己的信念行动的权利和义务”,这再清楚不过地表露了丘吉尔对开辟第二战场的真实态度。实际卜,“三叉戟”并未斩断丘吉尔原来的思路,他仍念念不忘他的地中海战略,而且大有使之扩大化的趋势。在7 月26 日致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他强调盟军不但要占领意大利,
而已还要以意大利为基地在巴尔于登陆。丘吉尔之所以总是把眼睛盯着“柔软的下腹部”,而对横渡海峡不屑一顾,按照他自己和一些人的解释,似乎从软腹部开刀危险性更小,因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则要冒极大的危险。他在7 月份曾向来访的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描绘了一幅可怕的景象,说他行将看到海峡漂满盟军的尸首,海滩上血流成河。
史汀生当即反驳道:“睢,你我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我们都经历过许多事情,其中有的非常困难,你我都明白,你要真想十一件事,该死的,你就不要说什么海滩血流成河或海峡漂满尸首之类的话。流血牺牲是少不了的,但你要是想打,就不要说这类话。你知道这次战役是势在必打的,我想你应该明白这一点。”
丘吉尔辩解道:“其实,你知道,我要是最高统帅,我是不主张订这场仗的,但既然我答应了这件事,我会尽力而为的。”
史汀生明白虽然丘吉尔口头上说得好听,但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那。在8月10 日写给总统的一份报告中,史汀生直截了当地指出:不能用英国人来指挥横渡海峡的行动,他们已被郭刻尔克的经历吓破了胆,不敢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作战。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能让战争中这次最危险的作战行动在半心半意的领导下进行,因为这会导致失败,或者至少会导致今人失望的结果。”
罗斯福心里清楚,说丘吉尔胆小,这实在冤枉了他,在推行自己的战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动上,他的胆子比谁都大。两年多来,他一直在督促北非的将领采取更大规模、更坚决快速的行动打击隆美尔。三个星期前,他还敦促艾森豪威尔要放开手脚,大胆北上直取罗马:“为什么要象大腹便便的臭虫一样,从脚踝骨往腿上爬?打击它的膝部岂不更好!”可见,丘吉尔在登陆法国问题上显出胆小的样子,其用心不过是想以此来吓唬美国人,让他们放弃那可怕的战役,而采纳他的地中海战略。他担心的是巴尔干会被苏联人占领,从而危及他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利益,因此想赶在苏军之前出现在那样,以保证整个东部地中海都在他的影响之下。然而,罗斯福所关心的并不是巴尔干,而是整个欧洲,是美国人在战后谈判桌上的发言权。他不能总是跟着丘吉尔走边线,搞迂回,他要作为主力打冲锋,显示美国人在战争的作用。因此,他对史汀生报告中下面这段话特别欣赏:“我认为是你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在我们所面临的欧洲战争的最后阶段,你的政府应该担负起领导责任。”
同一天,丘吉尔化名“沃登上校”,在夫人、女儿及238 位官员陪同下,乘坐“玛丽王后”号再渡大西洋,抵达加拿大的魁北克,准备与美方举行代号为“四分仪”的会议。途中,他和助手们精心拟定了实施“霸王”行动(“围歼”行动的新代号)的三个基本条件,目的在于保住地中海战场,而实际上否定第二战场。这三个条件是:①在发起进攻之前,德军在西北欧的战斗机力量必须有实质性的削弱;②在战役发起之时,德军在法国北部可机动的兵力不能超过12 个师,而且在以后的两个月内,德军不可能再凑起超过15 个师的兵力;③必须解决大部队长期呆在海峡滩头的供应问题,为此,最重要的是要至少能建造两个有效的人工港。丘吉尔打算用这些限制条件来取消至少推迟“霸王”战役的实施。
但美国人现在已决心由老二变成老大,对盟国的军事行动行使领导权。如今的美国在战争中已成长状大起来,其军事力量已超过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英国老大哥。实力的消长必然带来座次上变化,即使丘吉尔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打动不了美国人的铁石心肠。最后,丘吉尔不得不主动向罗斯福提出由美国人来指挥“霸王”战役,以换取美方对进攻意大利的让步,尽管他曾把“霸王”许给了布鲁克。
8 月14—24 日,“四分仪”会议在魁北克一座豪华的哥特式城堡举行。这里位于风光秀丽的圣劳伦斯河北岸,举目可见一望无际的亚伯拉罕大平原。一开始,双方又陷入难解难分的争吵之中。马歇尔坚持在地中海的作战行动只限于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而这无需对意大利搞大规模进攻,非占领它不可。布鲁克则坚持说意大利的攻势应与“霸王”战役平分秋色,二者应享有同等待遇。
直到8 月17 日,当艾森豪威尔传来意大利新政府正在伸出和平触角的消息时,美国参谋长们的态度才有所缓和,同意赶在德国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以使“软腹部”变得硬朗起来以前占领意大利,但条件是这一行动只能由地中海现有兵力进行,且还要抽出7 个师去英国。一句话,不管其他地区采取什么行动,都不能影响“霸王”战役的实施,并且要以一切力量保证这一首要任务的成功。“霸王”行动的发起时间仍定在1944 年5 月1 日,届时为配合这一行动,拟在法国南部进行一次代号为“铁钻”的牵制性登陆。丘吉尔见大势己去,只好对上述决定表示同意。他虽然争得了意大利战役,但这对他说来已毫无意义,因为他争意大利的初衷乃是为下一步进军巴尔于铺路,从而让“霸王”走进死胡同。但如今巴尔于没了,一切都要为“霸王”让路,他的意大利战役只是个点缀而已。
金字塔下的阵痛
1943 年11 月11 日夜,罗斯福总统在霍普金斯等人陪同下离开白宫,在弗吉尼亚的瓜提哥海军基地登上“波托马克”号游艇,于次日上午抵达切萨皮克湾的卢考特角。在那里,他们登上“艾奥瓦”号(旧译“衣阿华”号)战列舰,与前一天下午上舰的马歇尔、金、阿诺德等60 位军政官员会合。
海上波涛汹涌,3 艘驱逐舰前后护航。行至诺福克海军基地,当地驻军为总统安排了一次防空高炮射击演习。但演习刚要开始,突然响起了警报,同时传来一声叫喊:“这不是训练演习!”这时,只见一枚鱼雷正朝“艾奥瓦”号飞驰而来,舰长约翰·麦克雷急令调转船头进行躲避。说时迟那时快,所有防空高炮立即摇下炮身对准鱼雷齐射,在它穿过“艾奥瓦”号舰尾后将其击爆。原来,这枚鱼雷是从护航的“波特”号驱逐舰上发射出来的,它当时正在以“艾奥瓦”号为目标进行瞄准练习,但由于风急浪大,舰体摆动厉害,发射手不小心把鱼雷射了出去。金感到海军给他丢了脸,愤怒地要马上解“波特”号舰长的职,但被总统劝阻了。
罗斯福此行有两个目的地:一个是开罗,一个是德黑兰。在开罗,他和丘吉尔将与蒋介石实现首次会晤;在德黑兰,他和丘吉尔要同斯大林实现首次会晤。
关于罗、斯、丘三巨头会晤的意向早在一年前即己向斯大林提出,但始终处于难产状态而未能出世。“三叉戟”会议后,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关系搞得很僵,两个人在互相指责了一阵后,气得有好几个星期互不通信。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破僵局,罗斯福想撇开丘吉尔单独与斯大林会晤,“以打消他的离群索居,守口如瓶和猜忌多疑,直到他扩大自己的眼界,看到未来能够进行比较实际的国际合作。”他相信,没有丘吉尔在场,他可以和斯大林相处得更融洽,因为丘。斯二人相互偏见毕竟太深,到一起免不了要吵架。但丘吉尔反对罗、斯会晤,理由是他不想让世人看到美苏首脑撇开英帝国单独会晤,这不但会使友人感到困惑和吃惊,而且会被敌人的宣传机构加以利用。因此,他坚诗要会晤就必须是三方的,并于8 月7 日在赴魁北克途中向斯大林发出在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举行三方会晤的邀请。但斯大林对在苏联以外的地方举行会议不感兴趣,说他身为最高统帅必须留在国内。这当然也是实情,当时正值库尔克会战的关键时刻,他每天都要守在电话机旁亲自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作为替代方案,他提出最好在苏联举行会晤,比如阿尔汉格尔斯克或阿斯特拉罕。但罗、丘二人也不肯屈就,又提出在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斯大林毫不退让,拒绝去那里。
这以后,三个人在会晤地点上又没完没了地争来争去。一会儿罗斯福提出在北非,一会儿丘吉尔提出在塞浦路斯,一会儿斯大林又提出在伊朗。后来,丘吉尔退出了这场地名战,表示不论在哪儿他都去。罗、斯二人则继续讨价还价,都说不能离自己的国家太远,以免耽误对国内紧急情况的处理。10 月14 日,罗斯福又向斯大林开列了几个地名:开罗、阿斯马拉、马格达,并讲了这些地方的种种优点。但任凭罗斯福说得天花乱坠,斯大林还是表示:“很遗憾,我不能认为你所提议的那些地方来代替德黑兰作为会晤地点是合适的。”
25 日,罗斯福通过正在莫斯科开会的赫尔国务卿向斯大林表示不能去德黑兰,理由是通向德黑兰的航线有高山阻隔,遇上不好的天气要连续几天不
通飞机,因此很可能会贻误急需总统签署的文件往来。作为一项折衷方案,他又提出一个新地点——伊拉克的巴士拉,井建议可把电话线从那里拉到德黑兰,以解决斯大林同国内的通讯问题。
斯大林对赫尔说,他作为最高统帅不能到比德黑兰更远的地方去,否则,要么延期,要么他派莫洛托夫去。他强调他的主张“并非出于不肯圆通或出于威信的考虑。”
眼看三巨头会晤又要泡汤,这急坏了刚刚上任驻苏大使的哈里曼。他马上派人去调查德黑兰的天气情况,发现原来所报情况言过其实,没那么严重。于是,他在最后一刻致电罗斯福,力促他作此行。第二天,11 月8 日,罗斯福电告斯大林:
“你会高兴得知,我已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如果我获悉国会己通过一项法案,需要我行使否决权,并已给我送来,我就立即飞往突尼斯处理,然后再返回继续参加会议。因此,我决定前往德黑兰,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三人举行这次会议。”
开罗会议则没这么多磨难,实际上,它是应丘吉尔的要求而仓促决定召开的。丘吉尔对他在“三叉戟”和“四分仪”会议上以2:O 输给美国人一直耿耿于怀,他决心作最后的抗争,力图在终场扳回一分,把美国人的注意力从英吉利海峡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