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纵横之士,唯一的目的就是建功立业。
英雄能屈能伸还表现在他能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身处贱地不气馁,身处高贵时能尽释前嫌。
例3:南朝宋人宗悫在贫贱的时候,同乡商业看不起他。后来宗悫富贵了,又请商业做他的长史。这件事令许多人感到不解。
斐子野则云之;“一个人在穷困时不悲不愁,在微贱时不气馁不苦闷,淡泊于平凡,可是绝不放弃伟大的理想。这是像曾子、原宪这两位孔子的学生才具有的品德;还有一种人,倒霉的时候,低头认命,人格被辱也能忍得下,一旦得势了,就在英雄头上跑马。韩信、黥布就是这种人。这两种人,卑贱的时候被人轻贱是相同的,可是其心态却截然不同。至于像宗悫这样的人,贫贱时能忍辱负重,有韩信、黥布的气度,而发迹后又不计前嫌,是真正具有大将之风的人啊!”七、什么是真正的舍生取义
虽然古人云: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为官为臣者,更要注重死得其所,让自己付出的生命有价值,死才有意义。
第二编 君道之善察良臣名将(4)
有人说:后汉的窦武、陈蕃,与把持朝政的宦官抗衡斗争,最终被杀害,是他们咎由自取,死得毫无价值。
但范晔却说:“汉桓帝、汉灵帝两朝,像陈蕃这样的人,都是能够建树时代风尚,对当时的世俗风气发出抗议的人,犹如骏马驰骋在坎坷崎岖的险途中一样,敢和那些权势熏天的宦官抗争。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不是做不到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不屑于这样做罢了。他们超凡脱俗,不顾及人伦亲情,以逃避现实为不义,决不退让,以仁义为己任,虽道路曲折但意志更加坚定。所以,遇到机会,就协助窦武打击宦官,可谓万代一时。虽然没有成功,但其精神足以振奋世人。”
这就是义重于生、舍生取义的道理。
“义”也有广义和和狭义的区别,为大义而死名垂千古,而为区区小义而亡则尤为不值。比如,臧洪为救朋友张超而死,有人认为他讲义气,但他的义气仅为小义,不足以死取义。
范晔是这样评价臧洪的“义”的,他说:“曹操兵围雍丘,张超处境危急,臧洪为救朋友到处求救,当时就臧洪个人感情之悲愤来说,是一种壮烈的情操。想想他那副光着脚奔走呼号、带兵赴难的样子,确实值得同情。但英雄豪杰的取舍,与普通人的信守节义不一样,在那个合纵连横,阴谋盛行的时代,人们都唯利是图,无仁义可言。更何况三国时,在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下,雍丘是个非常危险的偏城,曹操、袁绍刚刚合好,臧洪昏昏然想借袁绍的兵打败曹操,来解救朋友的危难,率忿恨之师,是兵家之大忌。所以减洪死而无益。”
可见,臣之生死的选择也要慎重,不求名垂史册,也应死得其所才是。
《蔺公赞》说:“一个人明知非死不可是需要大勇的,死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处理。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眼睛看着柱子,回过头来怒斥秦王及其左右,最后的结果不过被砍头而已。当时在场的文武百官,都吓得战战兢兢。然而蔺相如却能气势夺人,镇住了秦国上下。后来他回到赵国,又对廉颇百般谦让,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名重泰山。像蔺相如这样的,才算是智勇双全啊!”这就是忠贞之士的典型,真正懂得死得其所。八、尽忠讲义就是大英雄吗
三国时,靳允不顾母亲安危,坚守城池,这算不算是忠呢?许多人对这件事和靳允的为人都很迷惑。
徐众说:“靳允与曹操之间,还没有形成君臣关系,而母亲是至亲骨肉。所以于情于理靳允都应该弃城保母。昔日刘邦的大将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抓了起来。王陵的母亲看出刘邦肯定会得天下,因此自杀,以坚定王陵的意志,让王陵心无牵挂,一心一意去尽忠尽节,至死无悔。战国时卫国的公子开方在齐国做官,十年没有请假回国看望父母。管仲把他开除了。开方这种人,连父母都不爱,怎么会爱君王?当然不能为相。所以,古人说忠臣必求于孝子之门,靳允应该先去救母亲。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起来后,刘备便让徐庶前往探母。想得到天下,就应体会人间的母子深情,应该让勒允放弃城池看望母亲。”
义乃做人之本,但如何取义才能使自己“义”得其美呢?
有人认为郦寄不可交,因为他出卖了朋友吕禄。这未免有些偏颇。对此班固是这样说的:“所谓出卖朋友,是见利忘义的行为,其父郦食其帮汉高祖打了天下,是开国元勋,而吕氏家族阴谋篡夺了政权,郦寄虽然用欺骗手段把吕禄骗出去,摧毁吕氏家族,但目的是安定国家和社稷。为了国家的大义而出卖朋友,应该值得肯定。”
因大义而损小义不是丧义,这只有凛然正直、目光长远的人才能做到,而这种人可谓真英雄。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第二部分
第三编 君道之明晰臣之优劣(1)
君王治理国家靠人才,对于可用之才,虽然可以宽以待之,但是,对于他们出现的错误,也应该明晰,认真分析他们处理事务的得失,对千秋大业有利无弊。
魏文帝曹丕对他的大臣王朗等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郑国的大臣子产,人们不能骗他;孔子的学生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人们不忍心骗他;西门豹治理邺都的时候,人们不敢骗他。对于君王来说,这三个人的才能哪个更适合做辅君治国的大臣呢?”
王朗回答说:“君王德高望重,臣下感念他的恩义。君王什么事都看得很清楚,臣下怕被觉察,就不能欺骗了;君王用严刑重法,臣下怕犯法、怕刑罚,就不敢欺骗了。君王行事符合仁义道德,臣民自然感恩戴德,上下和睦,齐心协力,从而达到文治的最高境界;君王靠明察秋毫、严刑重法来治理,百姓当然会担惊受怕,君臣上下相疑,互相猜忌,但也能达到治国治民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结果好坏的差别很大,关键在于领导人能否权衡利弊,因时制宜,而不应斤斤计较,因小失大。”
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而异,是君者治理国家,选拔人才,领导百姓的关键。
君王能始终恪守仁义,以仁行事,就是圣人之举,就会国富民安。
季文子和公孙弘都是尊贵显赫,但他们却能放下架子,过非常俭朴的生活,然而世人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却一毁一誉,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二人行事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范晔说:“每个人对待‘仁’的立场都不同,有的人以‘仁’为手段,最终还是为了私利!有的人看上去在身体力行地行义举,可是结果并不一定合乎仁义的真谛。季文子身为宰相,他的妾却从不穿绫罗绸缎,鲁国人引为美谈。公孙弘一辈子穿布衣,但御史汲黯指责他假装简朴。二人的行为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动机不同故而毁誉也不同。”
正如古人所说:仁义的人安于仁义,智慧的人做有利于仁的事,害怕犯罪的人勉强去做合乎仁义的事。二者比较起来,为仁为义的行为表面上看去虽然一样,但仔细考较,就发现各自的心态截然不同。天生仁义的人,本性就很善良;言行自觉合乎仁义的人,努力用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并能身体力行;勉强去行仁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三者中当然是安于仁义者最好。
一、司马家族的兴衰
司马家族在战国时期曾叱咤风云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家族势力之强大令许多对手汗颜,但这样一个实力不凡的家族,却逐渐由盛转衰,最后落得个被取代的下场。
干宝的《晋总论》对司马懿的才识和司马家族的兴起经过予以了深入的评析:司马懿以雄才宏量,顺应时势,走上了仕途,正遇上曹操开始创业,他参与筹划军国大事,高明的谋略屡屡成功,于是开始戎马生涯,三代人都驰骋疆场,屡见奇功。他秉性深沉,暗藏城府,但也能接纳别人的意见;善于驾驭局面;知人善任,提拔人才,所以能西擒孟达,东平公孙渊,消灭曹爽,临死前还杀了扬州都督王陵。多次抵抗诸葛亮统率的大军,还要对付东吴配合蜀军的威胁。因此,他的才能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赞扬,晋室一统天下的趋势从此开始。
司马懿创下的功绩给后人继续兴起晋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创立的基业后,虽内有夏侯玄、李丰之乱,外有毋丘俭、文钦之侵,这两起图谋策划甚是周密,但还是走漏了消息,都被日渐强大的司马氏镇压了。东吴一带虽然战乱频起,终无宁日,但他们却能稳坐京都,粉碎图谋,使基业更加巩固。后来连续起用了勇将邓艾、钟会,大兵长驱入蜀,迅速打败了刘禅,刘禅投降,东吴灭亡,司马氏统一了天下。这简直是天意的安排,让人不得不相信。
司马氏三代初期因其特殊的军事才能,凭借其过人的谋略,又因接受了非常的礼遇,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司马炎在位期间仁德宽厚,勤俭节约,平和而不放纵,宽厚而有决断,万民拥戴,四海皆欢。于是放舟三峡,驰马桂阳,平定江南,东吴归附,铲平了吴、蜀的堡垒,打通天下交通的障碍。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书同文,车同轨,虽说不是完美无缺的太平盛世,但吏治清明,为官者尽职尽责,老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值得称道的百年盛世。
可是,这样的吉祥盛世却没有维持良久,司马炎驾崩不久,皇陵之土未干,杨骏就惨遭杀害,皇后被废,朝中旧臣有数十家被诛灭。随后又发生了贾后假传诏书让楚王司马玮杀害太宰司马亮的事件,事后楚王又被贾后以擅杀大臣的罪名诛灭。宫廷之内一片大乱,这样杀来杀去,使群臣胆战心惊,遇有危险,没有人再帮助皇室子弟守护城池,但手足相残的事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年年都有发生。辅相失去了尊严,时刻都有面对被杀戮侮辱的灾难。此时的晋室山河破碎,朝不保夕,民众忿忿不平。先是李辰、石冰在四川起兵,很快就攻下了荆州、扬州等地,继而刘渊、王弥在山东、河北等地扰乱,也跟着割据为王。二十多年间,河、洛地区就荒芜成一片废墟,胡人纷纷称王称霸,二代皇帝大权旁落,大好河山群龙无首。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晋室会落到这步田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选好接班人,托付的重臣不是辅政的人才,致使纲纪不振,临时凑合的政策反倒频频出台。当时混乱的情境,只要看看阮籍放浪形骸的行径,就知道礼教崩毁的根由了;看看庚纯、贾充的一举一动,就可以看出辅相的荒诞乖张;查查郭钦所出的谋略,就可以知道北方各族为什么有可乘之机了;再看傅咸的奏章和鲁褒的《钱神论》,就明白行贿受贿、买官邀宠已经多么厉害。民风、国势走到这步田地,即便拥有中庸高才的将相,坚持礼义之治的君王,来调治这样混乱的形势,也不能起死回生,恢复平静了。即使能够出现这样的奇迹,也只能在祭祀祖庙的时候看到,在季札听音乐论兴亡的时候见到,范燮定会为之请死,贾谊必然为之痛哭!更何况让一个道德放荡,行为不羁的晋惠帝司马衷去面对这样的乱势呢,这不是在加快灭亡吗?然而司马家族耀眼的火焰到此还没有完全熄灭,更加艰巨的使命又落在了东晋元帝司马睿的身上。
第三编 君道之明晰臣之优劣(2)
东晋自司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