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2:景王司马师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马昭都是有名的贤臣名士,他们都曾功绩卓著。
对于二人的高明之处,虞世南这样评论道;何晏说,唯有深邃,才能通晓天下之志,而夏侯玄就是这样的人;唯有机谋,才能成就天下的大事,而司马师就是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有王佐之才的人,很早就能表现出来。当司马懿诛灭曹爽的时候,司马师异常镇静,足以看出其智慧谋略。扬州都督毋丘俭和刺史文钦举兵讨伐他的时候,被他打得全军覆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宏图伟略。虽然他道行胜人三分,但他却能终身保卫王室而不二心;虽然他的威名震主,但为人臣子的名节无可指责;权势显赫但能善始善终,这都是他值得赞美的地方。
他的弟弟司马昭同样有雄才谋略,当他继承了大将军的权柄以后,用其雄才镇压了扬州都督诸葛诞讨伐他的战乱;南定淮海;西平蜀汉。他在部署军政大事时能抓住时机,适时出击,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后,他不是用其聪明才智竭力协助,而是想学伊尹、周公,去诋毁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杀了曹髦而把罪名推在太子的门客成济身上,这真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也因此成了历史的罪人。
例3:周成王与汉昭帝都在英年登基,而且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周成王登基时,有管、蔡等四国叛乱;汉昭帝八岁即位时燕王旦、益长公主和上官桀在谋反。如果将二人的德行进行比较:成王不怀疑周公的忠诚,汉昭帝委任大将军霍光摄政。二人谁做得更适宜呢?
对于二人的德行和政绩,魏文帝曹丕如此评析说:周成王继承了武王美善的风气,秉受了贤母的教诲,智者名臣召公和吕望分别做他的保傅和太师。当他还咿呀学语时,负责朝见的官员就教他辞令,当他蹒跚学步时,负责礼仪的官员就引导他学习礼节。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礼仪德义的教育,看惯了威严的礼仪程式,听惯了仁义的话语。可以说成王是沐浴在德行的清风中长大的,身体里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尽管如此,他却没有真正做到仁德,误听管、蔡对周公的诽谤,迫使周公率兵东征,去平定叛乱,因而震怒上天,显露凶兆,他这才幡然悔悟。他一直不信任周公的高尚人品,反而对秘藏在金柜里周公的祷告深信不疑,真是愚昧!
而汉昭帝的成长就不一样了。父亲汉武帝不如武王仁德贤厚,母亲也不如邑姜温存贤惠,他幼年的生活完全由大姐盖长公主和辅相上官桀和霍光照顾。年幼的汉昭帝身边既没有仁孝的老师教诲礼仪,也没有治国安邦的辅臣教导辞令,可以说他是生在深宫中,长于妇人手。但是他的美德与生俱来,他的品行也是天性生成。年仅十四岁,就表现出了少有的成熟和明达,当他发现燕王刘旦诬陷霍光的书信不真实有欺诈之嫌时,不但没有怀疑霍光,反而称赞了他的忠诚。昭帝更能名察是非,而不是像成王那样等到开启了类似金柜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记录才获知谁是良臣奸佞。假如将成王和昭帝壮年执政的时代和辅臣相互更换一下,并且再改变原来的文化氛围进行统治,那么汉昭帝可称赞的地方可能要比周成王多。
第一编 君道之善醒身、善御臣(7)
可见,明君有时也并不在于是否有名臣相佐,而在于自身的美德和修养,要任用贤臣,自身必须先贤,这是为君者该反省的啊!
例4:南北朝时陈武帝陈霸前都是草莽出身,但都开创了君王大业。他们的功绩有目共睹,那么作为一介草民,他们成就伟业靠的是什么呢?
对于陈武帝的才智,虞世南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陈武帝有奇才远略,胸怀匡复大志,成事之后的他犹如龙跃大海之中,豹腾峻岭之上,威猛异常。他以锐不可当之势扫荡了笼罩皇宫的阴云,使得梁朝萧氏的皇权得以恢复。在西部他竭力击溃了北周的军队,在北方他重挫了北齐高欢的势力,谋略宏伟,志向远大,行动周密,从未有过疏漏,他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开创基业的好皇帝,拨乱反正的大英雄,他的功绩虽然比起宋高祖刘裕来有所不及,但比起齐高帝萧道要在他之上好多。
对于兴起于平民的隋文帝杨坚,虞世南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隋文帝能权衡一时,全是因为他依靠了外戚的权势,当北周衰弱的时候,承担起了辅佐皇帝的重任,最后登上了皇帝的位置。做了君王的他十分留心政治,任何举措,都归功于皇恩,所以新旧权贵都很信服,朝廷和地方也因此而安定祥和,内政和军事都有不少改观。尤其在江淮一带平定之后,他又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修建了道路。天下有才德的人,都以为太平就此来临。可是,这样的天下太平并未维持多久,自从灭了金陵陈国后,他开始变得奢侈无度,虽然威加四海,但是不再留意处理国务了,各种珠宝玉石堆满宫室,美女佳人充斥后院,为了构建仁寿宫,几乎把国库都耗尽了。黎民百姓因此而财力枯竭,普通人家已到了破产的边缘。此外,杨坚总是疑心重重,爱无端猜忌,所以装神弄鬼的事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他残暴地杀戮了亲生儿子的嫔妃,离间上相杨素的母亲。朝纲紊乱,礼教废弛,上下一片混乱。又有皇后干政,杀戮皇子,功臣良将惨遭谋害,所剩无几。杨坚晚年的失误比司马炎还多,所以很快就亡了国。
例5: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英明的君王,二人相比各有其短长,对国家和子民的贡献也是功过相掺。
虞世南说:“成王、康王在位时继承文王、武王的传统,以周公、召公为相,以德教化民众,仁德的风气日积月累,像疾风吹荡草丛一样,自然会国泰民安,这不值得称道。至于汉高祖,称帝之后,国事繁忙,日理万机,已亡的秦国遗留下来的弊端仍然存在。汉文帝以仁恕为本,以清静无为的方法治国,禁止了秦始皇、项羽残酷暴烈的统治方法,重新恢复了黄帝、尧舜时温和淳厚的风气,减少了刑法的使用,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对于君王来说是很艰难的。如果当初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迷惑,不相信邓通的鬼话,汉文帝的做法就非常接近君道了。而汉景帝与周康王相比,显然在德行上他还有所欠缺,不如周康王更仁政。”
《汉文赞》上面这样描述汉文帝在位期间的仁德: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车骑服饰;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让人民去使用;南越王赵陀自立为帝,文帝将赵陀的兄弟召来,给以厚赐,以德感化,赵陀感动称臣。文帝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但匈奴背约入侵,文帝派遣军队镇守边关,只守不攻,担心发兵深入会侵扰百姓。被分封到东南沿海的吴王因故与文帝不和,借口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赏赐吴王。群臣批评吴王无理,文帝表面上听从,实际上不采纳。郎中令张武曾接受过吴王的贿赂,被文帝发觉后,不但没治罪,反而赏赐他,让他心怀惭愧。凡此种种,表明汉文帝一心一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现海内殷富、礼义振兴、犯罪很少、刑罚几乎废除的景象。文帝真是仁啊。”
作为君王,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宽容仁厚的确非常难能可贵,汉文帝不愧为一代明君。因此有人就对傅玄说:“汉文帝废除了断趾、割鼻等残酷的肉刑,这可以说是仁政吧?”傅玄则回答说:“废除酷刑只是匹夫之仁。作为国家的君王,最重要的是能为天下苍生谋求长远利益,而不是仅仅注意这些小事。所以,班固认为汉文帝的仁德并不是废除了肉刑,而是他真正能为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谋利益。”
所以《景帝赞》中才这样说:“孔子称这类人能继承三代一直传下来的治国之道。事实的确如此啊!周末和秦国的弊端是法令周密而严峻,但却不能制止奸臣、内乱产生,祸国害民的事情层出不穷。汉朝建立后,开始扫除苛烦的政令刑法,让民众得到更多休息的利益,而到了文帝,他在前人德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恭顺勤俭的方略,国泰民安;景帝秉承了先辈的治国政策,继续推行仁政,仅在五六十载之间,便做到了移风易俗,民风醇厚。谈周必称成康,言汉必称文景,这真是治国之美啊!”
由此可知,以德治国,以仁待民,以法护国是为君者治国的根本,是君道的体现。
例6:自从汉室衰落,天下日渐分崩离析,因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刘玄德凭蜀地险要,孙仲谋靠江淮坚固,天下一分为三,鼎足之势形成。这三个人都开创了帝王基业,建立了霸主宏图,但其建功立业的方法却有所不同,各有短长。
第一编 君道之善醒身、善御臣(8)
虞世南对这三个英雄人物是这样评价的:
曹操乃军事奇才,谋略才能无人能比,因此他能打下建国的基础。虽位居朝廷相位,但胸怀雄才大略。然而他谲秘诡诈,个性无常,疑心重重,多于猜忌,杀害了伏皇后家族数百人;毒杀荀彧;害死孔融;残杀崔琰;娄生只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他砍头;桓劭已经投降自首,跪下求饶,最后还是被他残杀。他弃仁德,丢仁厚,滥用刑戮,暴虐致极。然而,当他闲谈时却好与周文王相比,实际上二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有许劭的话来形容曹操的功德非常恰当,他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能以礼相待四川的太守刘璋,对诸葛亮委以为军师之重任从不怀疑,这是做君王的最好的仁德。孔明是不世奇才,其才智可与辅佐成汤的伊尹、武王的吕望相比。君臣同心,如鱼得水。只因国小兵弱,所以只能蜷缩在闭塞的蜀地,又因要同时分心对付魏、吴,因而与大国抗衡,显得力不从心。如果与曹操易地而处,使刘备的远大计谋得以施展,使关羽、张飞的勇猛得以发挥,将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么,刘备的霸主之业定会成功。
孙权比起前曹刘来,就不如了。他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在其兄孙策的基础上,任用前朝的文武百官,凭借长江天险保护城池,他仅能自保而已。
三个人因其所长而成就了英名,又因所短而未能一统天下,但也正是由于出现了三足鼎立之势,才彰显了三人不同的才华谋略。
在评判曹、刘的才智时,陈寿认为:“刘备的智谋才干,比不上曹操,所以开拓的疆土也比较狭窄。”
晋朝的清官张辅则反驳说:“不能这么说。拨乱以得到好的将相为根本,仅凭一人之勇是不行的。诸葛亮精通礼义,称得上是王佐之才。刘备虽然没有曹操的实力强大,却能让他鞠躬尽瘁;关羽、张飞都是豪杰之士,却能忠心耿耿为他效犬马之力,这足以说明刘备的独特本领。光明正大的人和阴险奸诈之途不会互相配合,才能出众者与平庸愚者不能互相合作。曹操即使在稳固强盛之时,这些人也不会为他出谋效力,更何况在危难之际呢?假如让刘备拥有中原,他定能开创出可与周王朝相媲美的基业,那样的话,他的身份岂是一个人杰称号所能概括的呀!”
可见,曹刘之才能不相上下,一个地利为上,一个仁德为上,这都是成就霸业的重要条件。
对于孙权,他虽是兴于兄长基业,但能与曹刘鼎立而存也足以说明他才能不凡。
曹操问吴国的使者赵咨:“吴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赵咨回答说:“是一位聪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