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孙子说:“小敌的武器是大敌的战利品。”就是这个道理,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智慧少人能比,但其聪慧却助使庸君坐上了宝座,说是助纣为虐也是有道理的。
例2:从前齐国城镇相连,人口众多,六畜兴旺,渔业发达,一片繁荣,方圆二千余里,国家典章制度齐备,城镇乡村的组织规划完善,这些都是聪慧圣人拟制的法度建立的。然而田成出来后,杀了齐简公,做了齐国的君王,但田成子所到手的,除了一个齐国,还有圣人的制定法度。所以田成子虽有盗贼之名,但他倚仗圣人制订的合理政令,安安稳稳地做了齐国的国王,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也不敢讨伐他,传了十二代之久。由此看来,是圣人之法成全了这个大强盗的事业。
(六)廉洁的反作用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人家送了一头牛感谢他,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子路做得好,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之中了。”
子贡从别国赎回来一个人,却没向官府要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鲁国谁还敢赎人?”子路做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是劝人为善。子贡不收人家赎金,结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来,廉洁也要讲究度,不能什么地方都讲廉洁。对该讲廉洁的地方讲究廉洁可以正民风,而在不该廉洁的时候保持清廉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风气的好坏往往是受上层的影响,如果上层“正”风盛行,则下面的风气自然会好,如果上面的风气不正,则直接导致下层风气败坏。
孔子曾说:有谁能以礼让治国呢?哪里有呢?朝廷,是天下的中枢。如果中央的官吏们彼此很讲礼貌,谦虚宽厚,影响到下面,就不会彼此争斗不已;上面的人好善乐施。下面就不会粗暴犯上;上面的人高风亮节,下面的风气也会跟着好转;上面宽容温和,施惠于民,下面的人彼此之间就有爱心。这四者,都不是靠威严而是靠感化形成的。道理何在?因为如果上面争吵不休,下面就争斗;上层如果独断专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步不让了;上层如果争名夺利,下面就要互相伤害了;上层如果唯利是图,下面就要盗窃成风了。所以,风气的好坏,根源在上层,上层风气的流弊导致下层风气恶化。
(七)选贤任能与严刑峻法的流弊
国家要强大,人民要乐业需要君王能选贤任能,通过人才的适当运用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选用贤能之人处理国事,能教化百姓,公正司法。只有贤者有其位,能者有其职,其恩泽施于天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但是,如果过分的崇尚政治,官员之间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各自推举圈子里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政治就走上了流弊,真正有贤德的人就会被冤杀,或被遣退隐。国家因此而变的混乱,民心浮摇。
所以,君王选择贤臣首先就不能完全听取世俗的舆论,不能完全根据大多数人的评价就否定或肯定一个人。
姜太公对周文王说:“你如果完全听舆论的推荐,就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把蠢人当成聪明人。你如果根据社会舆论,把世俗群众推举的当作有贤德的人,把世俗群众诋毁的当作坏人,那么朋党多的人就会上台,朋党少的人就会被排挤,陷害真正有本事的人,天下就会越来越乱。”
文王于是又问道:“那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贤人呢?”
姜太公答道:“文官和武官,职权要分明。国王要按职务的需要提拔人才,实事求是,不讲人情,考核他的政绩、才能。这才是获得人才的正道。”
古人说得好:结党营私则蒙蔽君王,争名夺利则伤害朋友,急功近利反而得不到。过于推崇政治的人,其目的就是利用政治谋求私欲私利。
《韩诗外传》写到,士有如下五种可能走向反面的品行:
(1)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也尊贵了以后,不去爱护别人,通情达理,反而飞扬跋扈,残暴不仁。这就是尊贵的流弊。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4)
(2)家道富裕以后,不去周济贫困,扶危济难,反而骄侈淫逸,挥霍无度。这是财富的流弊。
(3)仗着自己勇猛剽悍,不是去保家卫国,而是好勇斗狠,欺负弱者。这是勇的流弊。
(4)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来干正事。而是使奸作诈,颠倒是非,这是智慧的流弊。
(5)容貌娇美本来是件好事,如果不去树立形象、讲究礼仪却去乱搞男女关系,行淫纵欲,这是美的流弊。
以上五点是士人的反面品行。用这些德行上有流弊士人去处理国事,国民怎能安居乐业呢?士人因为过于追求自己某方面的完美和完善而产生了反面品行,这就是物极必反。
姜太公说:“刑罚太严明,人就畏惧,人一畏惧,反而要出乱子。这就是刑罚的反作用。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清楚,人就觉得不安,感到不安,人家就要走,这样容易发生变故。”这就是明察的流弊。怎样才能避免各种流弊的发生呢,姜太公如是说:“有贡献就奖赏,容易诱发不满足,不满足就滋长怨恨。贤明的国王治理国家,不大去注意臣民爱好什么,而更多的是注意臣民讨厌什么;不大关心为什么要来归顺他,而更关心为什么要离开。使人各安其生,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说,产生流弊都是因为太注重事情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反面的结果,有些不伤大雅的细节方面,尽可以不予考虑,给予一定的宽松处理,收到的效果反而比“精打细算”更好。
晋朝的名臣刘颂说:“政府中负责监督稽查的官员,只注意大案要案,而对于细小的违纪现象不大过问,为什么呢?因为微不足道的过失、缺点,偶然的遗忘、疏忽,这是人之常情,不应当将这类过错统统绳之以法,否则,朝野上下就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人了。这样做,看上去是求治,实际上是制造混乱。”
为君者,任何时候都能以宽宏的心态理事国,以宽容的态度待臣爱民,不独宠一臣,不独信一言,做到兼和天下,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流弊的产生,使国家和谐融通。
《吕氏春秋》说:“阴阳调和,滋养万物,一视同仁。甘露雨水,普泽天下,不遗一隅。一国之君,兼爱天下,不能专宠一人。”
申不害说:“一个女人独霸了丈夫,其他的太太就要捣乱;一个大臣独擅君宠,其他臣子的积极性就会被压下去。所以,嫉妒心太强的妻子很容易破家,独断专权的大臣很容易破国。因此,一个高明的君王,对于臣下,决不偏听偏信,也不只重用某个人,而是同心协力,各尽其能。”
韩非子说:“儒者用文辞扰乱国家的法令;侠客以武勇违抗禁令。”这就是文武的流弊,是导致国亡家破的诱因。
所以曹操说:“单纯依靠武力者灭,单纯依靠文化者亦灭。”
吴起说:“上古时候承桑氏的国王治理国家,废弃了军队建设,专讲道德,结果国家给人家灭了。夏代的有扈,依仗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强大,不要文化,结果也亡国了。高明的君王会吸取这个教训,一定要内修文德,外治武训。”
由此可见:“文臣熟知武略,武将精通文化,才可以匡扶君王。”单指一能一技,单靠一人之才,单施一种政策,不可能不产生流弊。减少流弊的发生,只有靠君者能广恩天下,广纳贤臣,广推仁政。
例8:强盗之道
在晋国,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怎么样?”晏子说:“现在已经是没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了。齐国终究要属于陈氏家族的。齐国遗弃了百姓,百姓都投到陈家的怀抱中去了。就拿计量这件事来说吧,齐国的计量办法,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一,进到一釜的时候,十釜才是一钟。陈家居然自己设立计量标准,不用四级而用三级,每级加一倍,进到一钟,量就大得多了。他以私自定的计量标准大斗借贷,以公家的标准小斗收进。他家的山货、木材堆积如山。海盐鱼虾,也不比海里的少了。老百姓出三分力,两分归公,一分用以养家糊口,可是归公的东西都是伪劣残次,负责公务的三老,穷到挨饿受冻的地步。普通的鞋子,穷人买不起就大削价,但是高级衣料,价钱高得吓人。穷苦人大多数贫病交加,陈家便抚慰穷苦百姓,老百姓爱戴陈家像爱父母一样,像江河归大海一样归附了陈家。陈家想不被百姓拥戴都难。”
盗跖是这样阐述强盗之道的:“推测某处有多少财宝,圣也;动手的时候,冲在前面,勇也;得手之后,自己最后走,义也;判断某处可不可以去抢劫、偷盗,什么时候去才能成功,智也;东西抢到以后,平均分配,仁也。这五条标准不具备而能成大盗的,天下还没有。”盗道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出了君道,能深刻理会盗道之君也能图业兴邦。
后汉末年,董卓入朝。他图谋篡位的时候,用了不少名士。范晔说:“董卓这个人本性野蛮残暴,有如虎狼,碰上汉朝末年政权剥落崩塌的局面,给了他野心得逞的机会,伦理道德被他践踏,纲常制度被他破坏。像董卓这样剖人胸膛、剁人手足的人,就是杀尽了天下人都不会称心。但对于名流学者,他礼贤下士,以便慢慢地篡夺政权,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鲁残暴,杀人如麻,他也很懂盗窃之道。”
二、恰如其分的方法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5)
齐宣王、楚灵王为了避免流弊的发生,恰如其分地行事,采取了有效的方法,为君者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例1:齐宣王见周文王的御花园很大,而老百姓却以为很小,就问孟子是怎么回事。孟子说:“周文王的花园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能进去,山鸡野兔也可以进去,与民同乐,与民同用,老百姓自然不嫌其大,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听说你的城郊也建了座花园,方圆四十里。老百姓如果进去打猎杀了一只小鹿,你也要抓起来以杀人罪论处,所以老百姓认为你修的花园太大了,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例2:楚灵王修了章华台,伍子胥的相父伍举劝他说:“我们祖先修亭台楼阁,是为了训练三军,观察气象。一不侵占老百姓的耕地;二不影响国家的财政;三不因用工而影响正常业务;四不在农忙时期动工。所以国家的大型建筑,是让国家和人民得到好处,不能使国家财政匮乏。”
任何反面作用也是有原因的,只有针对这个病因“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为君者不仅要认识到事情的反面作用,更要找到解决的方法,避免流弊的发生。
三、为臣者要掌握进退的分寸
臣子的职责就是为君谋事,为国尽忠,为民尽责,如果遇到英明的君王,这样的臣子一定会被重用,但如果遇到昏君,越是忠心的臣子,越可能招致血光之灾,为国捐躯。所以,许多人都感叹伴君如伴虎!
子贡问孔子:“陈灵公君臣公开淫乱于朝廷,大夫泄冶规劝,却招来杀身之祸。泄冶的行为与纣王时代的比干相同,能不能说泄冶的做法仁道呢?”
孔子说:“不能,因为比干之于纣王,从亲戚关系方面讲,他是纣王的叔父;从官职上说,他是皇帝的老师。比干是为保住殷商的宗庙社稷,所以他下决心以死抗争,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纣王悔悟,因此比干是真正的仁爱之心。泄冶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