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有关指挥员进行现地勘察,并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
利用居高临下便于隐蔽和突击的有利地形,采取一翼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由灵丘
向平型关进犯之敌。其具体部署是:以第343 旅第686 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
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之敌,然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以
第685 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北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 团围歼
进入伏击地域之敌,并阻击东跑池之日军回援,尔后与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
东跑池之日军;以第344 旅第687 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高地,断
日军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浑源方向来援之日军;以第688 团为师预备队。
为隐蔽行动企图,发挥战役的突然性,各部队当晚利用夜暗、冒雨进入预定阵
地,并于25 日拂晓前完成了各项战斗准备。
25 日拂晓,日军第5 师团第21 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
公路西进。7 时许,全部进入我伏击地域。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其车辆、人
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八路军第115 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给日军以
大量杀伤,并乘日军混乱之际发起冲击。第685 团迎头截击,歼日军一部,封闭了
日军南逃道路。第687 团将日军后尾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地区,并抢占
韩家湾北侧高地,从而切断了日军之退路。
第686 团勇猛冲向公路,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此时日军虽伤亡惨
重,但仍利用车辆辎重作掩护,凭借优势火力负隅顽抗。其中一部企图夺占公路西
侧高地,掩护突围。我第686 团第2 营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与公路东侧
部队构成对日军夹击之势,继之将日军压缩于狭谷之中,日军虽疯狂向老爷庙进行
多次反扑,企图突围,但均被我击退。为解救被围之日军,先期进占东跑池之日军
一部回援,又被我第685 团所阻。日军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之部
队向平型关增援,但又被我第115 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
并在灵丘以东腰站毙伤其300 余人。被围于小寨村至老爷庙之日军,在6 架飞机掩
护下,再次猛攻老爷庙及附近高地,亦未得逞。第686 团遂集中全力,在两翼友邻
的配合下,将被围之日军歼灭。至13 时许,战斗胜利结束。当日黄昏,第343 旅
向东跑池日军展开攻击,由于国民党军未按计划出击,致使该敌由团城口突围逃跑。
是役,第115 师歼灭日军精锐第5 师团第21 旅团一部1000 余人,缴获步枪1000
余支,机枪20 余挺,击毁汽车100 余辆,马车200 余辆,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第
一个歼灭战的胜利。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首先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
败退,华北战局危急的形势下,八路军首战告捷,表现出中国人民确有战胜敌人的
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倍受鼓舞,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增强了全国抗战胜
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与好评。
其次,在军事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打乱了其右翼迂回计划,并有效地钳制了日军
之精锐第5 师团,迫使其将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从而
有力地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线上友军的作战,同时也为开辟晋察冀边区抗日
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故争的故略方针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内有一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
点。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一些人存在轻视游击战争的思想,对抗日游
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军队的
正规战争上。为了阐明中共抗日战争正确的军事路线、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加深
全党全军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意义及其方针原则的理解,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
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演。具
有代表性的是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毛泽东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并
集中全党的智慧,于1938 年5 月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重要军事
论著,紧接着又于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
的重要讲演。他科学地分析了抗战以来的战争过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0 个月来
的抗战经验,驳斥了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抗日战争必
须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
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他在《论
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
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着
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日本是一个强国,但又是一个小国,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
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是一个弱国,但又是一个大国,加之有共产党及其军
队做为团结抗战的核心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然能得道多助。这些特点,确定了抗
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还根据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着的
各种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在战争进程中的发展变化,经深入研究和分析,他科学
地预见到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
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
战略退却阶段。毛泽东在论证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持久战三阶段的发展规
律,以及为什么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之后,又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
何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以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等问题。首先,他正确地阐明了战争与政
治的关系,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解放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驱逐日本帝国主
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离不开普遍深入的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
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
困难的前提。”其次,毛泽东还进一步探讨了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
战方针与原则。指出:
在战略上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必须实行外线的速决进攻战,
变战略上的劣势、被动的不利态势为战役战斗的优势、主动的有利态势;而实行外
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作战方针,又必须发挥组织指挥上的能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在作战形势上,要善于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
地战三种不同形式。就全国抗战的三个阶段来说,战略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
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与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应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
阵地战为辅。同时,毛泽东还进一步明确我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
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最后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正确地解决
了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
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武器是战争的
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
心,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
毛泽东就一些人轻视游击战争,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
认识等问题,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论著。他指出:中国是一
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在
这种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和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但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必
然在其占领区中有许多空虚地方,因此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
上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后单独作战,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的正规
战。并且由于有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加,因而游击战
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进攻一整套的东西发生了。由
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于是根据地问题和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些
情况决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
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
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科学论述,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
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对统一和提高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对全国坚持持久抗战,对夺取抗战最后
胜利有着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日军侵占太原和上海之后,继续向中国腹地发展进攻。至1937 年11 月中旬,
华北部分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已被日军占领和控制。日军为安定已占地区,
开始对存留于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行围攻,华北正规战争业已结束,游击战争开
始转入主要地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鉴于华北形势,及时指示八路军在华北实行战
略展开,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粉碎日军的围攻,继续创建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 师一部(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以及总部特务
团等各一部共约3000 人),在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挺进五台,并以此为中心向
四面发展,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第115 师主力则转向吕梁
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根据地。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东
部屏障。在太原失陷前,毛泽东即指示:对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八路军应
作适当部署,第115 师师部和343 旅,应立即向这些地区转移。据此,八路军总部
于1937 年11 月9 日令第115 师由正太铁路南进,由于国民党阎锡山部的无理阻
挠,第115 师于12 月进抵赵城、洪洞地区后,即停止向吕梁山开进。1938 年2
月中旬,日军第20 师团由祁县向晋西南发展进攻,先后侵占介休、孝义等地。国
民党军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已成为敌后。此时,第115 师师部
率第343 旅立即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