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免有抱怨情绪。有一次,她写信给少奇同志:“我在塘边,一边打水一边想,我弟弟在北京做大官,可是我在这里打水……”少奇同志回了一封信:“我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在打水,在劳动,靠劳动生活,我感到光荣。如果我姐姐还在继续靠剥削生活,我会感到羞耻的……”本来,只要少奇同志稍一援手,就可以帮他姐姐很大的忙,但他并不这样做。他积极支持自己的姐姐做一个劳动者。
我们是跟人民在一起的(6)
对自己的子女,少奇同志一直让他们与群众在一起,在斗争的风雨中成长,把他们交给人民。在那出生入死的革命年代里,何宝珍何宝珍,1923年4月在江西省萍乡县安源镇与时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理总主任的刘少奇结婚,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牺牲。烈士被捕就义,允斌、爱琴、允若(毛毛)允斌、爱琴、允若,即刘允斌、刘爱琴、刘允若,刘少奇的长子、长女、次子。3个孩子流落在外,一个当了小长工,一个沦为童养媳,一个做了小学徒和报童,饱饮苦水。1938年和1946年,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在武汉、南京先后把他们找回延安。后来,少奇同志说:“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的。只有全国人民的孩子都幸福了,我们的孩子才能幸福!”
三年困难时期,少奇同志坚持让孩子们在学校吃住,他对我说:“人民吃不饱,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等到他们为人民办事的时候,将会更好地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饭。”
1967年初,少奇同志受到林彪、江青一伙残酷的打击迫害,孩子们也横遭株连。过去,少奇同志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听党的话,热爱毛主席,时刻与群众在一起,认真学习,积极投身革命。孩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是崇高的,而今竟成了“革命对象”!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们,更不知如何去认识。但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父母不是反革命,一直留在我们身边。因此,压力和打击也就更大些。哪一个做父母的看到孩子为了自己受连累,被围攻、批斗,能不倍感心疼呢?一天,平平和亭亭平平、亭亭,即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刘亭亭。被勒令到学校去接受“阶级教育”,我心里很难过,走进她们的屋子,像过去一样拉开书桌抽屉,翻看平平的一本日记。日记的字里行间包含着天真稚气和美好的幻想,也有悲观失望和受到的无情打击。而这一切,孩子们全未对我们说过。就是在日记里,也没有流露出对父母有任何谴责之意。但孩子毕竟是由于我们而受折磨呀!我看着,想着,突然眼睛被吸引到一行字上:“亲爱的爸爸妈妈呀,你们为什么要生我?我本来根本就不该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不知道有谁尝过心如刀绞的滋味,我用手按住胸口,两眼死死盯在这句话上。我拿着平平的日记,刚要进少奇同志办公室,又犹豫起来,该不该让他知道呢?他还不够难受吗?而他又能对孩子们说什么呢?少奇同志抬起头,发现我满脸泪痕,有些吃惊,走过来从我手里接过日记本。
第二天,少奇同志把平平、源源源源,即刘源,刘少奇的儿子。、亭亭叫到身边,亲切而又语重心长地说:“人民现在认为我没有把他们交给的工作做好,他们生气,对你们也有过火行动。你们要千方百计地理解群众,绝不能有任何对立情绪,要经得住委屈。”“年轻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你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在群众中活下去,要在各种锻炼中成长。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只要你们在人民中好好学习,好好劳动,他们会了解你们,爱护你们的。人民最终会信任你们,人民会做你们的父母!”正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人民把温暖带给了他们,指引、培养了他们,人民确实做了他们的父母!
回顾我们党的光辉战斗历程,党就像一条巨大航船,曾飞速行驶,也曾迷途搁浅,可她终于战胜了一切敌人和困难,把我们载上正确的航道。轮船经常需要检修、保养和爱护,这不仅仅是一些技师、工人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否则在逆流风暴中,会翻船的。早在1943年,少奇同志就说过:“共产党永远不怕真理,永远不怕告诉群众以真理。即使这样做对我们暂时不利,也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做,我们党才更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我坚信,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走上光明的航程。
《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读后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1984年11月24日。王阑西撰写的《驰骋中原——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一书,由北京出版社于1984年10月出版。(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驰骋中原——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记述了1939年1月至1942年3月,少奇同志担任中原局和华中局书记期间,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方针,夺取历次反“扫荡”和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的胜利。这些史实反映了少奇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方针政策;同时又善于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斗争策略的领导艺术,对我很有教益。我想,这本书对研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以及研究党史、革命史的同志,也是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老实说,关于少奇同志这段经历,如此大量详细具体的材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少奇同志很少讲他自己。1948年夏天,同少奇一起散步时,我曾要求他说说过去的革命活动。他很严肃地回答:“不要由我的过去了解我,应该从我今后的工作了解我。”当时听了,我挺失望,也很感动——一位中央负责同志不向自己的亲人表述自己的功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从此,也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重。
但我还是想多知道少奇同志的一些革命活动。后来,我不仅特别注意听他和老战友们的谈话,还留心收集和保存他的手稿,甚至连他写下的片纸只字,我也舍不得丢。为做好他的助手,也为了解他的过去,我还注意阅读一些革命斗争史料。尽管如此,少奇同志对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具体情况,我仍然知道得很少。现在,我更喜欢阅读或聆听老同志们谈论有关少奇同志的情况。这本书和其他同志写的文章,所以这么吸引我,原因也就在这里。
1943年春,少奇同志向党中央写过一份《六年敌后工作经验的报告》,现在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的是其中一部分。原稿约5700多字。手稿“文革”前一直保存在我手里,前两年我完整地交给了中央档案馆。这报告的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就是《驰骋中原——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中写到的那段历史时期的工作总结。读了这本书以后,我重新学习了少奇同志的报告,又有不少新的收获。
敢于实事求是的一个范例(1)
本文原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6期。——重读少奇同志《在扩大的中央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感想(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刘少奇选集》(下卷)出版前,我又重新阅读了少奇同志的一些讲话记录、文章、手稿等,篇篇引起不少回忆,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再学习这些文章,我对少奇同志的思想、品德和作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增加了对他的崇敬。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我反复读了几遍,这篇即席发言深刻生动、语重心长,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精神,不少观点、提法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2年1月举行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是党中央、毛主席召集中央、省、地、县委书记参加的4级干部会,习惯称为“七千人大会”。根据毛主席指示,会议由多年主持党中央一线工作的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做主报告,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这篇报告的内容,由中央负责同志根据调查研究共同商定,以后又反复征求有关方面的各大区负责人的意见,由少奇、恩来、陈云、小平等同志多次讨论修改,字斟句酌,最后送毛主席审阅定稿。会前,毛主席对少奇同志说,代表中央的报告已印发,不必在会上念了,你口头敞开讲讲,可以加深大家的理解。少奇连夜写了发言提纲,在书面报告的基础上,提到不少事例,有些新提法是未见诸书面报告的,但也都同毛主席和一些负责同志谈论过。“讲话”正确分析了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客观规律,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勇于承担责任,找出改进工作的办法,突出讲的是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问题。
少奇同志这篇讲话是来之不易的。
1961年3月,中央在广州召开会议,与会同志对全国形势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经毛主席几次直接给农民写信和中央三令五申的指示和批评,“左”倾错误已得到纠正,群众生产和生活已大有好转。另一种反映则是退赔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初期出现了以“一平二调”为主要内容的“共产风”。“平”,指搞平均主义,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否认按劳分配原则;“调”,主要指县社两级无偿调拨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财物和劳动力,否认等价交换原则。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坚决纠正“一平二调”错误,彻底对农民进行退赔。问题远未弄清,农村情况还很严重,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各有各的材料、依据和数字。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必须掌握真实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因此,在会上党中央、毛主席特别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
会后,少奇、恩来、朱德、陈云、小平、彭真等同志先后带头下乡蹲点搞调查。离广州前,少奇同志约了中南局书记和湖南省委书记谈话,说这次去湖南乡下,我不住招待所,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不扰民,又可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行,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1961年4月1日到5月16日,一些同志和我曾随同少奇同志到长沙县天华大队和宁乡县炭子冲大队等地蹲点调查。少奇同志走家串户,找干部、群众谈话,召开大、小座谈会,查看山林、水塘、屋场、食堂、病院、集市、水库、社队企业……工作人员则进行家访,或参加田间劳动。前后44天。
调查是为了认识世界,加以分析,找出改造世界的办法。少奇说过调查研究的目的有3个:一是了解中央实行的政策是否正确,如公社实行的粮食政策、供给制、公共食堂等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正确;二是已实行的政策够不够,出现什么新情况,要根据新情况来修改政策,使它完善;三是要根据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应订些什么新政策。所以,关键就在于敢不敢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首先得从实际出发,弄清什么是真实情况。而了解实情,有时在有些地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次错误的过火的斗争,搞得不少人不敢讲真话,有的也不让人讲真话。常常遇到这样的单位,负责人护短,特会来事,处处迎合上级的意图;有的怕上级发现他们的缺点,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