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大概就是聂壹诱骗单于,单于领兵前来,汉军埋伏在周围,单于进了马邑城,汉军把马邑城围起来,聚而歼之。这就是一个完善的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两目的都达到了,一,消灭了以匈奴大单于为首的匈奴主力;第二,没有风险。你不用深入匈奴的腹地了,你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了,十万人进入一个城中,那你岂不瓮中捉鳖吗?所以汉武帝就很欣赏这个方案,这就是汉武帝从建元六年同意和亲以来一直在苦苦等待的一个零风险的作战方案,结果汉武帝把这个方案说出来以后,大臣们一致同意。这就是马邑之谋,这一仗汉武帝派韩安国作为主帅领着四名大将,其中有历史非常有名的李广,也有王恢,有公孙贺,还有李息,领着这四员大将埋伏在马邑城的周围。汉武帝动用了多少军队啊?三十万。动用了三十万军队,等着匈奴的十万军队。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匈作战的良策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个瓮中捉鳖、诱敌深入的方案使得主和派韩安国所说的对匈作战找不着、打不赢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且根据司马迁的分析,这个策略抓住了匈奴人的最大弱点,可以说具有很大的胜算。那么这个作战的方案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汉武帝这对匈作战的第一战最后战果如何呢?
这个计划批准以后,王恢是个具体的执行者,他就派聂壹以边贸的名义深入匈奴,通过他的老关系找到匈奴的单于,跟匈奴的单于讲,我可以把马邑城的县令、县丞全部杀死,然后你得到我的信号以后你带领军队过来,这样马邑城已经是群龙无首,没有人防御了,你可以没有任何阻挡地进入马邑县城。然后这个城里的人口你可以抓走,这个城里的财物你可以整个搬走,而且地匈奴来说最大的诱惑是没有战争,它是一个没有抵抗的抢劫。所以对匈奴来说这个诱惑非常大,因为匈奴民族是一个不讲仁义的民族,司马迁对于匈奴这个民族有两句评价,叫“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就是讲假如利益存在的话,匈奴这个民族是不考虑礼仪,是不讲仁义的,他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利,这个利有多大。而这次马邑之谋利又大,同时又没有风险,对于匈奴的单于来说他也觉得没有风险,所以单于就带领他的十万大军悄悄地向马邑进发。然后聂壹回到马邑城以后就从死囚牢里面提了一个犯人,把这个判处死刑的犯人提前处决了,然后把这个犯人的人头挂在城楼之上。这就是一个信号,匈奴的单于得到这个情报以后,知道马邑得手了,所以他很放心大胆地带领他的军队一直向马邑进发。但是走到离马邑百十里地的时候,单于发现了一件怪事,就是马邑城周围的牲畜非常多,但是牲畜的周围看不到放牧的人,所以单于就感到很奇怪,史书的记载是两个字,“怪之”。他就派人要去抓俘虏,抓个舌头来了解情况,然后他就选择了一个边塞,攻击这个边塞,占了这个边塞以后结果这个边塞中间非常不凑巧,有一个武州尉史,这个武州尉史是雁门郡郡守手下的一个下级官吏,他本来是到马邑来视察工作,结果遇到马邑之战,他原来不知道,来到知道马邑之战以后他没有地方可去,他就临时躲在这个要塞里面。而他躲的这个要塞刚好是被匈奴人攻击的要塞,所以他就成了俘虏,抓到这个俘虏以后,其他的下级士兵并不了解这个情况,而这个尉史他知道情况,抓到以后他就被迫招供了,一招供等于把这个重大的军事机密告诉了大单于,大单于知道了以后是大惊失色,立即退兵。退了兵之后,他还非常感谢这个尉史,他没有杀这个俘虏,他觉得这个尉史是上天给他派来的天使,是救他命的人。他还封了这个尉史,这样单于就带领他的军队退回去了,马邑之谋就落空了,但是汉朝的军队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大单于的军队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地,等到单于的军队撤退以后才知道,再追来不及了。但是有一个人知道比较早,这就是主战派的王恢,而且给他事先的任务是攻击匈奴后面的后勤部队,就是辎重、粮草啊。但是王恢知道以后王恢不敢打,王恢只有三万军队,而匈奴单于是十万军队有计划地撤退。如果以三万军队攻击对方的十万军队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王恢权衡了以后觉得冒一点风险,保存这三万主力是第一位的,是重要的。他就没有攻击,就放单于的辎重部队也过去了,这样马邑之战就结束了。
画外音:本来策划很好的马邑之谋,因为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了对匈作战前功尽弃。最终作为这个计划的制定者王恢在关键时刻为了保存汉朝的三万主力部队,也没有迎头痛击逃跑的匈奴十万大军,致使汉武帝这个计划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正所谓成也王恢,败也王恢,那么主战派王恢事后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在王恢的极力说服之下,汉武帝才下决心对匈奴开战,并且王恢策划执行的马邑之谋也是非常完善,然而结果却功亏一篑,那么汉武帝在马邑之谋失败后是如何收场的呢?《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王恢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马邑之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一个泡泡糖,但这个泡泡糖没有吹起来就破灭了,回来以后,汉武帝是万分震怒,非常扫兴。一怒之下,首先是把主战的王恢下了监狱,要处罚王恢,王恢一看自己入了狱,王恢一是觉得冤,二是也不想被枉杀,所以他就送了千金送给丞相田汀肴锰锿‘给他说情把这个关节疏通。但田汀醯谜飧鍪虑楹艽螅何涞壅饷捶⑴约嚎峙峦瓿刹涣巳挝瘢蕴锿‘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他的姐姐王太后,王太后就跟汉武帝说了。说马邑之战的主谋,就是首先策划打马邑之战的是王恢,你现在杀了王恢等于是替匈奴人出了一口气,王恢杀不得。但是王太后的这个干预她是不说还好,一说更糟,因为汉武帝在继位以后,特别是有窦太后去世以后,汉武帝感到最牵制他的就是他的母亲王太后和丞相田汀褪撬木司耍哉饬礁鋈耸呛苡锌捶ǖ摹O衷诰谷皇翘蟪隼刺嫱趸智笄椋丫碌秸饫锩嬗忻澹忻茫院何涞劬退担紫忍岢隼创虻氖峭趸郑趸质峭耆梢怨セ餍倥暮笄诓慷拥模庵辽倏梢愿颐峭旎氐忝孀樱峭趸置挥姓庋觯酝趸植荒苌饷猓祷亓送跆蟮那笄椋趸忠惶稻驮谟凶陨绷恕F涫低趸痔岢隼戳艘桓龇浅:玫姆桨福钦飧龇桨溉怂悴蝗缈惆。飧稣堂挥写虺桑挥写虺善涫翟鹑尾辉谕趸郑趸种浪倘挥泄趸植还セ餍倥暮笄诓慷樱刮何涞郾4媪巳蛑髁Σ慷影 SΦ彼担枪嗟钡囊桓鋈恕�
画外音:马邑之谋最终的结局是汉朝没有把匈奴聚而歼之,反而打草惊蛇,这个谋略的执行者王恢回来后也被迫自杀,当了马邑之谋没有成功的替罪羊。那么马邑之谋对汉匈之间的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汉武帝王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呢?王立群先生又是如何看待马邑之谋的呢?
这一仗虽然没有打成,马邑之战可就成了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分水岭。因为在这之前,汉匈之间,虽然有匈奴大规模的入侵,汉匈之间最主要的办法是汉朝采取和亲的办法。马邑之战后和亲就不要再谈了,甭提了,因为汉朝也不会和亲了,匈奴也不可能相信了,你建元六年的和亲过了两年你就准备了这么一个陷阱,准备了一个圈,挖了个坑让他往里跳,所以对匈奴这一方来说他是恼透了,他不可能再相信汉朝的和亲了。那么对于汉朝来说呢,汉朝也没有办法和亲了,你再和亲别人不相信,一厢情愿,你是白送白给,汉朝也不愿意和亲了。第二,元光二年的马邑之战不但是两个民族关系的转折点,而且也是汉朝作战方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过去对匈奴的作战他采取的是消极防御啊,被动防守,你不来打我,我不来打你,你来打我,我就防守。可是,元光二年马邑之战以后,那不存在防守的问题了,就是你不打我,我也要打你,就是你来打我我来打你,成了双方相互进攻的这一年。第三,靠一个马邑之谋想从根本上解决汉匈矛盾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你想想,汉匈之间的矛盾存在了几百年了,战国时代的代国,秦始皇修长城,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和亲,吕后的和亲,文帝时代,景帝时代,这个汉匈矛盾存在了几百年,几百年的矛盾啊,几百年两个民族的宿怨,你想靠什么,靠一次骗局,靠一次充满变数的这一场伏击战,就想根本地一次性地解决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这可能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啊!马邑之战如果胜利了,两个结果,第一,杀死匈奴的单于;第二,消灭匈奴的主力。胜利了无非是这两个结果,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死了一个单于人家会再立一个单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损失了十万主力,固然是遭到一次重大的损失,但是损失十万主力他就不打了吗?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吗?所以马邑之战宣告了汉朝抛弃了和亲的政策,选择了战争,马邑之战也宣告了另一个,就是汉武帝的对匈作战要再想依靠像韩安国这样主和派的老将,去对匈作战已经是不可能了。我们知道韩安国是汉代的名将、宿将、老将,也是主和派的首领,是这次马邑之战的总指挥。想依靠这样的老将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战已经不可能了,汉武帝在选择对匈作战的同时,他还面临一个难题,他需要选择一批新的将领,一批年轻的将领,一批有朝气的将领,敢于深入匈奴的腹地去和匈奴的主力进行决战。这样一个难题,汉武帝怎么样去解决呢?请看下集《阿娇失势》。
第15讲阿娇失势
画外音:在前几集王立群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知道长公主刘嫖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在遭到太子的母亲栗姬的拒绝后,她又竭力拥护王美人的儿子刘彘当太子。后来,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刘彘当上了太子。长公主的女儿阿娇也如长公主所愿嫁给了刘彘,刘彘登基后,阿娇自然成了皇后,可以说刘彘的太子之位、皇帝之位有一份功劳应该记在长公主刘嫖的头上,刘彘也应该宠幸长公主的女儿阿娇。但是,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阿娇不但没有受到宠幸,反而后来被废。那么,这样一个有恩于汉武帝的阿娇为什么会被废掉呢?
元光五年,汉朝中央政府的后宫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娇的女主人公陈阿娇,也就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被废长门宫。第二件事,一位平民歌女卫子夫邂逅汉武帝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这是汉代后宫流传久远的两件传奇故事。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女主人公是陈阿娇,阿娇的故事我们前面讲过,阿娇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她是汉武帝一生遇到的第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是汉武帝的姑姑的亲女儿,也就是汉武帝的亲表妹。阿娇和她的母亲长公主刘嫖对汉武帝是有恩的,她们怂恿汉景帝废掉了皇长子刘荣,让皇十子刘彘登上了太子之位,这么一个有恩于汉武帝的皇后为什么会被废呢?实际上这件事情它牵扯到后宫一场非常复杂的斗争,这个斗争实际上是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