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你要是那样我就离开你,不要和你来往了。
林:为什么?
梅:你上四年大学,不搞本专业,不是浪费么?
林:为什么要搞本专业?难道一旦以前作出了选择,现在就不能再选择了么?兴趣,你知道兴趣这个东西吗?你没有兴趣去做那件事情,你过得开心么?这两年来我一直在煎熬,你知道么?
梅:当时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
林:一半是无可奈何,一半是因为自己失误。老师说学理科以后好混饭吃,工作好找,我就学了理科。老师说清华北大最好,于是我就朝清华北大去努力。我没有考上这两所学校,我也知道自己考不上,没有那个能力。此后我一直生活在挫败的阴影里,我知道有些事情是我一时做不到的,我也不再奢望。就是这样,我带着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找到了这家公司上班,一混就是两年。痛苦的两年。从进入这个公司我就告诉自己不可能一直在公司上班,我必须另外作出选择。
梅:想那么多有用吗?你就不能安分些?
林:什么叫安分?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一味地服从就叫安分吗?你要我甘心当一个那样的人吗?我是我,不是你。你情愿当就当吧。我知道你脑子里有很多固有观念,这些观念把你筐得死死地,认为这样做不是挺好的吗,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在你眼里能够赚到钱就好,没有不好的地方。
梅:你怎么能够这么说我?
林:我本来是在说我自己,我不想把你扯进来。
梅:好吧,既然你已经是这个样子,我就和你分手吧。
林:为什么?
梅:还要问为什么吗?就看你这个样子我就很失望,你完全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样子了,你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
林:你要我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不,我做不到。我没有要求你做到我喜欢的那个样子呀,你怎么就不能够接受我本来的样子呢?
梅:这样的日子没有办法过下去。也过不久。我们迟早得分手。今天就分手。
林:你知道我需要你。你不能这么狠心。
梅:我狠心?我要是狠心半年前就走了。我们谈了也快要一年了吧?
林:一年了。
梅:我家里老是催我结婚。
林:你怎么说?
梅:我说暂时还不想结婚,没有说你没有足够的钱。
林:难为你了。
梅:你知道我有多难?我家里一直在催,每次打电话回去总要和爸妈闹个不愉快,我就把电话挂断。
林:你可以不要那么为难。我可以陪同你去你家见你父母,我们给出一个承诺。我们就这样让你父母放心。
梅:不用去了。我们分手吧。
林:我需要你。
梅:得了吧。你懂什么叫爱情吗?你替我想过吗?
林:我确实不懂爱情。
梅:……
林:两个人在一起不就是……吗?我们都是27岁了吧?这些事情多做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们的青春压抑得难道还不够吗?
梅:……,其他方面你想过没有?
林:哪些方面?
梅:我的同学,朋友,她们都有男朋友给买衣服,首饰,情人节送玫瑰,你送过没有?
林:我以为你不在乎这些。我以为我们的爱情可以逃离这些俗套。
梅:我毕竟是女孩子,我有女孩子的正常情绪。
林:我明白了,你早就对我不满。我知道,因为我没钱。
梅:也不是因为你没有钱。你有钱也不会在乎我。
林:你知道我成长的经历,知道我很不善于这一套,我也讨厌这一套。如果你喜欢什么,可以直接告诉我,我会买给你。我缺少浪漫感,我以为你已经成熟到可以抵挡浪漫这种疾病。
梅:我和你在一起很痛苦。我不想和你在一起了。
林:好吧,既然已经是这样,你就走吧。
梅:我们不要再联系了。
林:可是我需要你。
梅:你只有在床上才需要我。
林:我是个男人,需要女人。
梅:你找其他女人吧。
林:……
梅:那是你的事情,我不愿意再被你利用了。
林:难道你不需要我吗?……?
梅:你无耻。
林:……,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呀。
梅:无耻。
林:你仔细想想,一旦我们分手,你不再找我,……
梅:别说了,我要喊了。
林:我是男人,不是流氓。我需要你。
梅:我不需要你,你滚。我不要再看到你。
林:我请你再想想。我们分开了,我们的一切就要全部结束,过去那种生活就永远消失,要是你后悔了想要再继续那也不可能。
梅:你怎么说也没有用。结束了,分手吧。
林:好吧。
第三章 误入歧途 29
强烈持久的兴趣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恐怕无法回答。高昂的情绪会在否定中迅速低落,因此,公众的认可是一大动力。若出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那么林就会失去自信,剩下的只有惟命是从。
我对自信的时间长度也很有兴趣。比如说,某一个时期我对某一个想法抱有极大兴趣,当另一件事情发生,或者一次睡眠之后,这个想法就变得遥远而不可捉摸。我无法确认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自信,而这就是我远离少年时期那种幸福的原因。原因是一旦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年,那么就不乐意继续在父辈罗织的社会机器里生活,急于要自己创造一种新生活。这就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了,林有多大的自信和勇气?
失业后的第一天,林躺在床上。林病了,头脑不清,喉咙干嗽。林反复想着半个月来发生的事情,觉得自己真的是做错了。若是当时不与上司吵架,不把话说得那么明白,现在还是在那里上班呀,日子也照样过,工资照样拿。现在这一失业,断了经济来源,接下来怎么办才好?逞一时之气,得来似乎是遥遥无期的困境,这代价实在是太大。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不能任意而为,得有妥协,有所伪装,然后才有可能赢得那一点私人空间,自由也只能够从这种方式里抽取。应该说,林太冒失,犯了青年人固有的毛病。
不过这样一来也好,林看清了自己生活的状态,无非就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嘛,这并不难,等病一好就可以马上去找。宁愿多费些波折,也不要浑浑赫赫地过日子。林认为这样的日子真的是一种犯罪。创造力潜伏在头脑里,每天却被那种生活所麻痹,久而久之,总会有那么一天,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林会习惯于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从而彻底地平庸,成为那一辈子也只能在困境中挣扎的平民百姓。很多时候林倒是想当一个平民百姓,过那样一种平凡的生活,不过种种努力也于事无补。家乡是不能再回去了,而在城市打拼也有待时间磨砺,现在毕竟还年轻,到底要做什么还没有确定。林目前想要的是得到心灵的安定,如果一种生活不满意了,就依然脱离那种生活,摆脱这种旧有的生活后,凭着个人的勇气和信念,毫无畏惧地进入另外一种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拥有全面的活力,不会过早堕落到保守顽固的地步。
林以这种方式来激发自己的生命活力,也是很笨拙的方式,却也是无可奈何。如果没有动力,谁会努力呢?生存的压力是强大的动力。如果想要得到自己理想中的那种生活,就必须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这个道理林懂,也在付出行动。林对自己唯唯诺诺的性格深感失望,希望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打破麻木和冷漠,重新回到充满活力的年龄。
对林来说,生活终究是富于悲剧性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能够全面体会到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而现在他这样努力去探寻,只能在顿悟中领略一二。在这里要描述林的感受确实有些困难。林的生活状态需得以一个比喻来论证,就像一个出生就失明的盲人,从未体验过太阳光底下的美景,当然就不知道有美丽的世界这一回事了。至于通过文字的描述是否能够达到视觉的效果,我是深表怀疑的。这与那些之后才失明的人大大不同。那些后来对世界的美景视而不见的人,与后来才失明的人有着共同点,因为心灵的衰退导致了人的视觉仅仅用来指导方向,不再带来心灵的震撼。
心灵要充满活力,在我看来必须无拘无束,在获得思考的武器时,外界不做干扰,让心灵彻底放松,沉迷于它关注的对象。这一简单的境遇是林渴望却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林对于世界的感受就像那些一出生就失明的人。
林是如何寻求一种救赎的方式的呢?了解的越多,头脑中拥有的固有观念就越多,于是思想越混乱,人也越发不快乐。这个简单的推理总体上是对的。当心灵对外界处于无知状态时,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忧虑,不会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成年期的恐惧源于对事物一知半解的了解。林躺在床上,想到即使自己就这么死去又有什么要紧呢?当然,并不是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愿望,也不是悲观到了要自杀的境地,相反,林总是试着从不利的生活中寻找积极的意义,这一方式历尽坎坷,持续了许多年,从13岁一直到了27岁,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怎么办才好呢?既然林无法全然相信自己,那么这种生活就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林想要自己去创一番事业,那么就必须勇敢地面对许多困难,一个个加以攻克,永不退缩。林认为自己缺少这种品质,目前如果创业无疑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实际上上司已经将创业之路说得很明确了,具体的步骤也说好了,问题是要立即付诸实践。否则只有计划没有行动,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越感到自己脆弱,越不能去实践。光是想象会降低实际行动的能力。所谓三思而后行,往往会使本来的计划迅速流产。何况这中间还夹杂着个人的兴趣以及持续时间的问题,谁又能够保障某一天突然就对这个计划厌倦了呢?还有就是要无视外界的评价,不能因为那些言论就放弃努力。再有就是要找到方法。看看以上的分析就知道,光是勤奋还不够。然而,若是不详细做计划,再三推敲,难免会遇到重重困难,最后只能以放弃作为结果,这样既会打击自信心,也会浪费宝贵的青春。
这个情况就像当年林写作文的一样,左思右想也不敢下笔,怕写不好,结果反而没有写出作文。想到第一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下去,凑成一篇,及格没问题。在这两种情况里,林通常选择第二种,毕竟完成了一个质量不高的东西比什么也没有完成要好得多,这个东西能够使林确立在社会中的位置。不过如果想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如何做好一件事情上大费脑筋。幸运的是,林渐渐培养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品格,如此,就不会再患得患失,能够没有太多顾虑全心思投入对具体的事情中去。
将所有的杂念来一番清扫的工作,是林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这一进程如此缓慢,林忧虑重重,终于病得很重。林知道只要是全身心的投入,肯定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乐趣,而人生也无非是追求这么一个效果而已。林睁开眼看着天花板,努力捕捉那些不令人满意的人生片段。由于忘记了时间,林看着天花板的两个棱角,三条直线,灯管的形状,突然想到绘画上的素描。根据光学原理,眼睛之所以看得到物体,就是由于物体不透明,反射的光线射入眼睛,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影,被人看见。物体的轮廓无非就是点线面的组合,素描所描绘的也就是物体的点与线,各个元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光与影的对比度。
林诞生了一个念头,就是等病好了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