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子传-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了鄂西黎苗诸部落,到楚王熊渠时代,渐渐开拓到现在的湖北省东部与江西省北部一带,文王熊赀于是迁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它的东边,还是草木丛杂,野兽出没的颡之地,这里是蛮夷人出没的地区。当时文化中心在中原,荆楚民族与中原夏族接触很早,上古有祝融为颛顼之孙之说,由此可以推想,荆楚民族的文化,当较其东方断发文身的诸蛮族为高。再从楚国的历史看,自从熊渠开拓长江中游东至越章(今江西省北部地区)以后,即北出豫章山和桐柏山地区,来争夺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他逐渐并灭了汉水东方的许多姬姓小国,如邓(今河南省邓县)、申(今河南省南阳市)、息(今河南省息县)等国,于是进入中原南部的边缘地带,所以楚国早期与中原的通路,主要是由申至许、郑的南部边境。自楚成王受齐桓公召陵之盟及晋文公城濮之战压迫以后,楚北进之路受阻,才转而向东发展。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开始向淮河流域进展,该地区原为东夷散居民族所盘据,主要的有江(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蓼(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及群舒(今安徽省舒城县、桐城县一带)等小国。公元前623年,楚灭江国,次年灭六国和蓼国。楚自灭取六、蓼二国之后,便将这两国作为经营淮河流域的根据地,屯驻重兵,相机东进,因此,附近一带的东夷民族和群舒等国,无不慑服于楚。楚既向东发展,于是开辟由楚都郢城,越过豫章山区而通蓼、六的山地通路。因为楚国的势力东进,达到了淮河流域的东夷地区,这就跟立国于长江下游而势力正向淮河流域发展的吴国发生了接触。

第127章 荧荧烛光 灿灿地图(4)() 
吴楚都是新兴国家,两强相遇,势必争斗。至于原来散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诸部落,对于吴楚两国的侵入,都属于外来之敌,本无轩轾厚薄之分。但事实上,东夷民族与吴国同处长江下游,历年久远,其间血缘与人事交往,甚为密切。加以吴国长于舟楫与水上交通,江淮间的商业贸易与经济往来,加深、密切了彼此间的关系。至于楚国,则是来自长江中游,其侵入东夷民族的范围,是楚穆王以来数十年间的事,而且楚穆王是以武力消灭了江、六、蓼诸国,抢占其土地,掠夺其财产,杀戮其同胞,然后屯驻重兵,横征暴敛,这完全是野兽般的侵略行为,自然要激起东夷民族的憎恨与反抗。因此,吴国出兵淮河流域,对楚作战,是以东夷民族保护者的姿态出现,因而能处处受到东夷人民的欢迎与帮助,行军用兵,均十分顺利。

    吴楚两国所争,为江淮之间的广阔地域,这里必然是交战的主战场,吴军击败楚军后,侵入楚境,也必沿长江与淮河前进。因此,战前孙子审视地图,江淮之间自然是重点。

    一、豫章山区。豫章山脉由楚之申、邓地区南方迤逦东行,达于六国及群舒西方,山岭高峻,道路崎岖,本是楚国内部的坚固防线,但楚国既北出中原,东越淮泗,豫章山反成为其交通障碍。楚国北出中原,本以申邑为根据地,如今既东出淮泗,自然须另行开辟由郢都经柏举,越过豫章山区,达于六、蓼的通路。

    二、淮河、州来及钟离。淮河地域是一大平原,以淮河水系为该地区的特点。淮河中上游支流甚多,一部分汇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再东行,有涡水自西北而来,汇于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之临淮关)。因此,州来与钟离两地,是淮河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成为该地区的战略要地。

    三、巢湖、巢邑及厘邑。巢湖为吴楚两国的屏障,因而巢湖东的巢邑(今安徽省巢县)及巢湖南的厘邑(今安徽省无为县),亦成为吴楚两国必争之要地。

    四、长江、衡山及长岸。长江两岸尚颡未辟,并无良好的陆路交通可供战车行驶,但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往来却十分方便,因而吴楚两国在长江中常有舟师冲突,而无陆上战斗。江流中最险厄的地区是鸠兹、衡山及长岸,这里江流狭窄,江中多沙洲,陆上则有当涂西之东西梁山,当涂北之采石矶,当涂东北之马鞍山,丹阳镇之横望山及秣陵关等。

    由此不难看出,影响吴楚两国战斗行动的最大地理障碍是豫章山、桐柏山和长江。豫章山和桐柏山为颡未辟的原始山林地带,层峦叠嶂,森林密布,难于通行。两山之间有三隘口——一曰冥厄,又称平靖关,以山为障,不营濠隍;二曰直辕,又称黄岘关、百雁关、九里关,位于信阳州南九十里,南至应山亦九十里,三曰大隧,又称武阳美、澧山关,位于信阳东南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应山县一百三十里,地名大塞岭。此所谓义阳三关,其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草深林密,荒无人烟,不过是江(今河南省息县西南)、黄(今河南省潢川县)、随(今湖北省随县)、唐(今湖北省随县之唐城镇)诸小国人民往来的小径,难容大军出入。豫章山东面同样为山岭崎岖、荆林丛薄的无人之境,山隘甚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有雁门关、松子关、铜锣关、隘门关等,为群舒族往来之小径,也难容大军周旋。

    至于长江,倒是为舟师往来提供了方便,但顺流与逆流,船速相差极远,影响战斗,倘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进易,见不利退则难;反之亦然。而且两岸颡未辟,陆上无道路可通,所以舟师只能为偏师奇袭,不能作主力决战。

    地图上画有四条从姑苏到郢都的虚线:

    第一条:溯大江西上,达于郢都。

    第二条:从云娄(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越隘门关(今安徽省金寨县与湖北省麻城县交界之隘口)至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然后经郧(今湖北省安陆县,一说郧县)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三条: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弦一(今河南省光山县),穿越义阳三关——大隧、直辕、冥厄,至随(今湖北省随州市),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四条:由淮河北岸经陈、蔡之间攻取楚之方城(今河南省方城县)、申、吕,然后循襄、樊渡汉水达于郢都。

    这四条线,是吴攻楚可供选择的路线,之所以画成虚线,是因为尚未最终确定选择哪一条。孙子详细地审视了一遍攻楚的兵略地理,未发现任何差错。为慎重起见,他又粗粗地浏览了一遍,重点突出地推敲琢磨了三五处地方,踱步有顷,深思良久,最后毅然决然地走上前去,挥动朱笔,将第二三两虚线涂成了红色的实线,这便是吴破楚入郢之战的路线。这两条路线,虽然经由豫章山脉之山僻小径,只容步卒行动,但却行于无人之地,即孙子兵法所谓“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之路,而且是由吴攻楚最近捷的路径。至于第一条路线,以舟师从水上进攻,倒是十分便捷,但楚是陆军强大的国家,纵然舟师进入郢都,若不击破其陆军,仍无破楚的可能。第四条路线则道路遥远,犯孤军深入之忌,而且楚的陆军实力,多布置在方城、申、吕一带,有以逸待劳之势。

    两条粗粗的红线如火似焰,照得满屋通红如染,一片光明——晨曦透过窗纱,射进了孙子的书房,烛光融进了朝霞里

第128章 淮弃舟 豫章交锋(1)() 
第二十七章淮弃舟豫章交锋

    孙子虽确定了伐楚的路线,作好了伐楚的准备,但却未即刻兴师,因为赴齐、晋的使臣和赴楚见子必的泛恺尚未归还。原来,自孙子出山,执掌吴之国政以来,一直执行着一条“远交近攻”的外交路线,联齐结晋,共为友好,既不卑不亢,又有所巴结。破楚入郢之战确定之后,孙子派使分赴齐、晋,秋天已过,新茶上市,送去一些茶叶、丝绸、木雕之类的地方特产,以表友好与敬重。名为送礼,实则探其对吴伐楚的态度。特别是晋国,与楚有宋西门之约,前不久,晋又统率十八国诸侯联军伐楚,中途夭折,如今对吴伐楚持怎样的态度,孙子不能不慎。至于泛恺赴楚见子必,自然是馈以重金与瑰宝,希望他在不久的吴楚之战中作内应。

    三五日后,使臣相继归来。齐、晋二君均隆重接待吴之使臣,并给吴王阖闾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衷心感谢他的丰厚馈赠,畅抒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对吴伐楚,持道义上支持,军事与物质上不予援助的态度。本来嘛,齐、楚、晋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楚是齐、晋在南方的劲敌,是他们称霸天下的最大障碍,如今吴要伐楚,或削弱、消灭楚国,或两败俱伤,齐晋坐山观虎斗,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书信之外,两国之君均有礼品回赠,其价值不亚于吴之所赠。

    泛恺来到郢都,拜见了子必将军。子必见了泛恺不禁一愣,此人好生面熟,似曾相识,但又忆不起何时何地见过面,心中正在疑虑划魂。泛恺通报了姓名、身份,出示了文书证件,呈上赠礼,说道:“泛某不意三次拜见将军,你我真乃缘分非浅也!”

    “什么,泛先生这已经是第三次见武夫了?”子必大吃一惊,颇显出目瞪口呆的样子。

    泛恺见状哈哈大笑,笑过之后说:“将军真乃贵人多忘事。泛某曾给将军算过命,看过病,讲过故事,难道将军竟毫无印象?”

    子必不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子必深知自己玉杂石间,金埋土中,人处洞穴的处境,深感孙子的知遇之恩,自己残败于天目山中,溃不成军,孙子却写给自己一封能够融化冰雪、比春天更加风和日丽的信,让自己以胜利者的姿态凯旋而归;他将自己比作一只金色的凤凰,凤凰自然是不应该与黑猪和乌鸦同群为伍;孙子的军事计谋,子必也崇拜得五体投地,他能从宏观战略上考虑问题,胸怀是那样的宽阔,目光是那样的长远,为钓一条大鱼,线竟放得如此之长

    泛恺申明了来意,他给子必分析了天下形势,表明了吴灭楚的决心,阐明了楚必亡,吴必兴的原因所在,恳切希望子必不要再明珠暗投了,要在灭楚大业中建功立业,为推进社会向前发展作出贡献。

    子必听了泛恺的侃侃而谈,不由得心花怒放,他盼望日久的时刻终于到了,当即修书一封,托泛恺带给吴王和孙子,信中除感恩戴德之外,重点表明自己在灭楚之战中如此这般的作为。

    阖闾与孙子听了三位使臣的回报,读了书信,决定即刻兴师,以偿宿愿。

    次日早朝,文武群聚一堂,吴王阖闾环顾殿下,语重心长地说:“伐楚以霸中原,乃寡人毕生之心愿,更是吴兴亡之大事。如今条件业已成熟,寡人与孙元帅议定,三日内兴师,不再延误。寡人亦随军出征,与诸将共进退。”

    吴王语毕,回顾孙子,请他下达命令。

    孙子会意,神色凛然地说:“依吴王之意,十年生聚教训,争霸中原,时机已经成熟。此乃扭转乾坤之战,不仅关系到吴之兴亡,更决定天下的局势,在此特别吁请诸将共襄圣战,以必死之决心,还报吴王厚爱之恩!”

    将军们皆肃然起敬,以示决心。

    孙子颁布军令,分派任务:兵分两路,水陆并进。伍子胥为陆路统帅,孙子亲率水师,中大夫被离和专毅保护世子波留守姑苏,夫概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