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子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葵丘缔约一百多年来,时代嬗递,盟约却严加遵守,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尽管战乱连绵,国无宁日,但人世间还有可以依赖的东西存在。

    田武边考察边翻阅史册。

    周初,文王积善累德,天下悦服。虞、芮争利,互不相让,于是入周请文王评判。入周界,见耕者皆让田界,民俗皆让长者。虞、芮之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相互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今见文王,只取耻耳。”未见文王,半途而归,相互谦让。文王兴仁义之师,相继伐犬戎、密须、耆国、邗(yu),如秋风扫落叶,迅即统一了天下。

    武王伐纣,纣师虽众,但皆无战心,翘首盼望仁义之师速至。武王至,百姓箪食壶浆相迎,纣师皆倒戈而战,以助武王。武王所向披靡,纣师皆崩叛。

    春秋时,楚庄王因郑与晋盟,兴师伐郑。楚师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至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相迎。

    这些史实告诉了田武,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他将在未来的兵法中强调兴师须仁,用兵当义。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孟明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郑国有一个牛贩子叫弦高,他赶了三百多头牛到洛阳去卖。走到黎阳津,弦高从一位由秦国来的老朋友嘴里得知秦国欲派兵进攻郑国,预定十二月十二日出发,不久就要到了。弦高是个忠君爱国的志士,为替国家排难解危,他急中生智,一方面派人星夜赶回郑都向国君报信,一方面假扮成国君的使臣,挑选了二十头肥牛,其余寄存旅店,自乘一车,迎着秦军而去。走到滑国的延津与秦军相遇,弦高按照使臣的礼节见到秦军主将孟明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领部队来,特意准备了一点薄礼,派我前来迎接和慰劳你们。因为我们处于强国之间,不断遭受外来侵略,故而厉兵秣马,边防将士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你们见了这些情况不必介意。孟明听罢,大吃一惊,他觉得自己的军队劳师袭远,是为着攻其不备,既然郑国知道了这一行动,又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恐难取胜,于是秦军改变了计划,顺手在滑国抓了一把,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

    公元前634年,晋联秦伐郑,郑乃小国,夹于两大强国之间,虽与楚结盟,希望楚发兵救援,然楚慑秦、晋之威,不敢轻易出兵,郑危在旦夕。郑君知老臣烛之武是老练的外交家,有雄辩之才,有胆识,便派烛之武坠城而下,直至秦营,求见秦王。秦王接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向秦王说:“秦参与围郑,不知是何原因?”秦王说:“秦参与伐郑,助晋讨伐背信弃义者,乃申张正义之举。”烛之武说:“郑对晋,确有失礼之处,然对强秦却敬佩由衷,崇敬之至。秦王乃一代贤明仁德之君,扶助郑君立国,如今又助晋劳师远袭。郑距秦远隔千山万水,伐郑。郑亡之后,秦无半点利益可得。郑败之后,为晋所占领,晋则越发强大了。秦、晋毗邻,晋强大之后,对秦岂不是潜在威胁!恕我直言,大王之举乃自削其国,怎不令人担忧!晋并非信义之国,忆往昔,晋曾许西河之地与秦,后又自食其言,调兵遣将,加强防御,威胁秦之安全。大王如此英明,怎可培养一虎狼近邻呢?依我之见,秦最好是撤出征讨,罢兵西归,这样对秦有百利而无一害。秦罢兵西归,郑愿当秦之保护国,将来秦进出中原,岂不方便!”烛之武的一席话说服了秦王,彼此达成默契,主动撤兵。晋见秦撤兵,郑和楚乃结盟之国,楚必派兵驰援,晋无力单独与楚接战,只好灰溜溜地夹着尾巴撤兵,郑围不战自解。

第36章 亲爱依恋 寻觅求索(4)()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他的盟国——鲁、宋、陈、卫、郑、许共同伐楚。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楚虽较强大,也显然处于劣势。楚王派使者到齐军交涉,对齐桓公提出质问:“君处北海,吾王处南海,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责问楚国为何不给周天子朝贡;同时,还责问周昭王在汉水淹死的往事。楚使答应前者是罪过,马上恢复朝贡;对于昭王之死,却不负责任。齐对此回答不满意,继续进军。

    楚王又派使者屈完到齐军继续交涉。齐桓公把他的联军列成阵势,威胁屈完,要他订立有利于齐国的条约。屈完不卑不亢地答复:“君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汝军虽众无所用之。”这是理直气壮的外交辞令,齐桓公不得不和楚国订立不是完全有利于己的和约而退兵。

    读着读着,田武面前浮现出了本朝所发生的两件事。

    燕、晋联合攻齐,晋伐阿鄄(juàn),燕侵河上,齐师大败。景公惧,晏婴推荐穰苴(ju),景公拜穰苴为大将,命其领兵抵御燕、晋联军。终因穰苴能明正法令,抚爱士兵,晋师闻之罢兵,燕师闻之渡河而退。

    七八年前,晏婴率齐军与晋、楚大战,大张齐国之威,其中以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位齐将居功最伟。

    战争结束后,三位将领个个自命不凡,盛气凌人。真正的大功臣晏婴反而谦虚有礼,三位将军则更是目中无人,无法无天,于是国家纲纪大乱,再无安宁之日。

    一天,景公召来晏婴,说道:“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将军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太宰以为如何?”

    晏婴早已忍无可忍,见闻马上回答道:“并非无视三人所建之功,然为国为民着想,应尽快除去三凶才好。”

    “爱卿与寡人不谋而合。”景公捻着三缕长须,脸上颇现得意之色,“此事就由爱卿处置吧!”

    “是,大王。”

    君臣相得,命令果断,回答干脆。

    次日,晏婴派人从庭院里摘来两颗桃子,盛于精致的玉盘内,然后请来三位将军,说道:“今日之齐国,全赖三位将军疆场英勇杀敌,今有鲜桃两颗,不忍自食,故请三位将军前来品尝。可惜的是桃少人多,故只能由两位功劳最大者食之。”晏婴指指玉盘中的鲜桃说:“鲜桃在此,自以为最有功者,可取而食之。”

    晏婴的话音未落,三人轰的一声围了上去,同时伸手攫取鲜桃,结果公孙捷和田开疆各抢得了一颗,古冶子扑了个空,他恼羞成怒地咆哮道:“你们何能何德,竟敢取走鲜桃!”抢得桃的两位将军一时语塞,有顷反唇相讥道:“你又有何了不得,竟敢于晏太宰面前暴跳如雷!”三个人争吵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越来越激烈,最后竟连不堪入耳的腥言秽语也污水似的泼向了对方。

    晏婴不动声色,任其争吵,坐于一旁静观,半天才说:“三位将军威武显赫,实在难分优劣,还是查查战功录簿来定高低吧。”

    晏婴这样说着,早有人从橱子里拿出了战功录,摆在三位将军面前。晏婴接着说道“三位将军之战功,皆详记于此,就以此录薄来定高低吧。”

    晏婴这样处理,三位将军自然没有异议。

    根据战功录所载,公孙捷和田开疆之所以能够建立战功,全赖古冶子彻底歼灭敌之援军。

    当激烈争吵的时候,公孙捷与田开疆早已将鲜桃吞入腹中,这时抠不出,吣不上,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夜各自刎而亡。翌日,古冶子闻知二将军身亡,羞惚难当,无颜再见世人,亦引佩剑而自裁。

    晏婴不用武力,轻易地除掉了三个有害于国的跋扈将领。

    深夜,偌大的田府万籁俱寂,只有田武的房间尚亮着昏黄的灯光,田武独自一人在室内踱步,他的脑海里正翻腾着日前所阅读的诸多史料和景公与晏婴的故事。蓦地,所谓“斗宝大会”的情景和父亲的形象闯入了他的脑际,晋阳宫的阴森,晋平公的霸道,赵武的鹰犬嘴脸,大厅内五光十色的珠宝,父亲的凛然正气,晋国君臣的狼狈可笑这些场景,这些形象,还有那历史和现实的资料,一齐在田武面前闪耀,跳荡,交织,变作漫天云霞和灿灿朝阳,这橘红色的灵光照耀着他,笼罩着他,使他心胸豁然通达,眼前一片光明。他急忙取出简牍,挥毫写下这样的见解: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是田武兵法理论的基本点,军事思想的主线。

    具体说来,它包含着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二是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三是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欲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有山岳般强大的国势,令人闻兵丧胆的兵力;须兴仁义之师,不仅自己国家的军民乐而从之,连被攻击国家的百姓也箪食壶浆而迎之;需要有天才的军事谋略家和出色的外交家。

    田武手不释卷,马不停蹄,在继续翻阅战史,考察古战场,寻觅求索,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第37章 田武考察 田书伐莒(1)() 
第八章田武考察田书伐莒

    田武来鸣条(今山西安邑境内)考察。

    伊尹是我国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大臣,官名“阿衡”,相当于后世之宰相兼军师。为了探测夏桀韵军事实力,伊尹向商汤献策说:“桀之实力多强,号召力多大,我们尚不得而知。可抗贡(不给桀送贡品)而激怒之,令其伐我,以探虚实。”商汤接受了伊尹的意见,不给桀进贡,桀怒,调九夷之兵伐汤。伊尹说:“桀尚有号召力,不宜与之交战。”于是汤赶快向桀陪礼道歉,补送更加优厚的贡品,以息桀怒。第二年汤又抗贡,桀更怒,欲调九夷之兵。九夷反对连年征战,师劳财尽,不听调动了,最后桀只征集了三夷之兵伐汤。伊尹献策说:桀无号召力矣,三夷之兵士气不振,战斗力不强,请速用兵讨之!”于是商汤联合诸侯部队,埋伏于鸣条,诱敌出战,彻底消灭之,建立了商王朝。这便是公元前1763年的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告诉田武:将帅应审时度势,待机歼敌。

    楚、宋的重要边界黄河,其支流泓水曾是楚、宋二国交战的古战场。

    当时,两军隔水对峙,楚军有二十万大军,而宋军却只有五万。且不论军队多寡,在敌阵前渡水而过,最为愚蠢,然而楚王轻敌,率然下令渡河。

    宋国谋士子鱼,见楚渡河,心喜,急告宋君。楚军不智,率然渡河,请大王下令攻击,必能趁机将其彻底消灭之。”

    宋襄公慈悲为怀,摇头道:“虽对敌,又怎能于渡河时下令攻击呢?”

    楚军渡河后,阵容一时大乱,子鱼又向宋君进言道:“良机不可再失,请大王速下令攻击。”

    宋襄公执迷不悟,依然不肯下令攻击,回答道;“虽为敌人,然军队布阵尚未整齐,君子岂可乘人之危也!”

    子鱼忍无可忍,愤愤说道:“战争乃一决生死,战场上怎能心存慈悲?”说完,甩袖离去。

    泓水之战的结果,自然是楚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杀尽了宋军——这便是所谓的“宋襄之仁”。

    就泓水的地理条件而言,倘在楚军渡河时,宋襄公能当机立断地下令攻击,楚军必早入鱼腹无一幸存。然宋君为仁心所误,坐失制胜先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