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低下的新兵,不过这样的士兵收编起来的难度就要小得多了,因为他们的归属感还不是很强。这些士兵大都来自本地,我相信只要能善待寿春百姓,他们一定会全心全意为我军效力的。
在政务方面,暂时也只能先依靠寿春城中原来的那些官吏了。但若没有一个熟知政务、总领全局的人,很难保证他们会不会虚与委蛇?看来得让大哥把孙乾、简雍、陈震这三人中派一个过来总揽政务才行。
相关事宜安排妥当之后,我立即派遣快马前往汝南向大哥报捷。
………………………………………
寿春城一处客栈中。
一名20余岁文士打扮的青年人正透过客栈二楼自己房间的窗户,打量着在街道上巡逻的虎枪营士兵,脸上露出饶有兴致地笑容。这个青年人虽身着儒装,但脸上却透出一股英武之气,身侧悬挂着一柄配剑,看起来似乎武艺不俗的样子。
下面巡逻的几队士兵军容极为齐整,远远地就能感觉到一种肃杀之气!一看就可知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更难得的是巡逻时士兵基本不受外界的影响,街道上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似乎对他们没有什么诱惑力,一个个神情冷肃地维持着城中的治安。刚刚这青年也曾外出看过张贴在客栈旁的安民告示,知道眼前的这支精兵是大汉皇叔刘备的军队。
不过更加令这青年感到惊奇的是,这支刘备军究竟是怎样在短短的一夜时间内,几乎是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将寿春这座坚城攻克的。看来,这领军的大将倒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从入城之后刘备军对百姓几乎秋毫无犯的情形看来,刘备的仁德之名并非虚传。事实上的确没有几支军队在攻破城池之后能约束住军纪,不做烧杀抢掠之事的!这名青年心中暗暗地赞叹。
刘备!会是自己的明主吗?三年前青年离家外出,四处流浪,希望能寻找到一位值得自己辅佐的明主,但寻来寻去始终未能如愿。在天下群雄中,曹操极有雄才伟略,但为人却颇阴沉多疑,残忍嗜杀,并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明主;江东孙策本来倒是个意气风发的英雄,但浮躁的性格却让他死于小人之手,继承兄位的孙权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其余的刘表、袁绍、刘璋就更加不值一提了。最后,值得考虑的投靠对象只有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的刘备了。近段时间这青年在徐州得到消息,听说刘备似乎到了汝南,便想去汝南去见识一下其人到底如何,是否值得自己投奔。却不曾想在路过寿春时竟然就碰到这样的事情。
有意思!今日所见的一切,让这青年对刘备更加好奇了。也许寻访已久的明主就在眼前了吧!呵呵!想到此处,这名青年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单先生,请下楼用饭!”门外客栈的小二喊道。
“好,来了!”青年应声答道。
…………………………………………
许昌。丞相府。宏伟的议事大厅内,一片肃然,只听见曹操那沉稳洪亮的声音。
“诸公,河北袁绍近日起兵的动向越来越明显,我军与袁绍军再度交锋之日看来不远。文和,把你所探消息,告与诸公!”
“是,丞相!”贾诩立起身形,向曹操行了一礼后,语速和缓不紧不慢地说道: “三日前,袁绍已调集大军20余万,兵进黎阳。大量的粮草辎重也随军被运往黎阳。连日来在我方各地捕获不少袁绍军的细作。不出意外,袁绍起兵当在这几日内。”
“文和先生,不知哪几地捕获的细作较多?”郭嘉在贾诩刚一说完后,立即出声问道。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但面上神色不变,淡然说道:“平丘、陈留!”
曹操听了郭嘉和贾诩的一问一答后,立刻闭目沉思起来,他知道郭嘉是不会随便问一个无用的问题的,这样问了肯定有他的用意。片刻后,曹操猛然睁开眼睛,笑着对郭嘉说道:“奉孝,你以为袁绍此次进军不会走官渡,而是……”
“经平丘渡过黄河,袭取陈留,再由陈留攻取许都!”郭嘉眼中闪现睿智的光芒,笑道。“主公,如若袁绍驻军河北不出,休整几年,主公与他之间胜负倒也难知;不过既然他耐不住性子轻易出战,此一战他已经败了九分。这一战,便是河北归属更替的一战。”
郭嘉向来是言无不中,听到他如此肯定地说这一战曹军必胜,厅中众人包括曹操在内均激动不已,眼神都变的热切起来。
曹操哈哈大笑:“奉孝之言甚合我意,就用这一战与袁本初分出最终的胜负吧!”
就在这时,厅外有门官奏道:“启禀丞相,江东孙权使者张纮求见!”
孙权?他现在派使者来做什么?曹操皱起眉头,望向郭嘉。郭嘉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请他进来!”
“是,丞相!”
不多时,40余岁、相貌儒雅的张纮步入议事大厅。不卑不亢地向曹操行了一个大礼,朗声说道:“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使者张纮拜见丞相大人。”
“张先生免礼,不知此次孙讨虏遣你前来许都所为何事?”曹操含笑问道。
“启禀丞相!孙将军命张纮拜见丞相,一则是为叩谢丞相前番表奏天子,拜我家主公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的大恩;二则孙将军虽已冠礼,但尚未有妻。故此恳请与丞相结成姻亲,恳求丞相宗族之女迎为正妻。”
“哦?”曹操听了张纮的话后,显得颇为诧异,“不知孙讨虏欲求我宗族中谁家之女?”
“孙将军闻夏侯征虏之女端庄贤淑、有倾城之姿,且尚未婚配,故大胆向丞相求娶此女为妻!”
什么????下首的夏侯渊闻听孙权求娶的正是自己的爱女夏侯蓉,立即面色大变。
第十七章
临近黄昏时分,夏侯渊迈着沉重的步子地步出丞相府,面色显得颇为不豫。今日发生的事情真的出人意料——出人意料地令人不高兴!江东孙权竟然向丞相请求联姻,而求娶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爱女!更没想到丞相竟然也就答应了!尽管事后,丞相把自己留下来,语带歉疚地耐心解释了答应孙权联姻请求的缘由——必须稳住孙权,才能为与袁绍的决战赢得一个稳定的后方。自己并非一个不识大局的人,这点简单的道理还是理会得了的,但是——被用来联姻的毕竟是自己唯一的爱女。
夏侯渊立在丞相府外,仰天叹了口气。这时,随从已经把战马牵了过来,夏侯渊翻身上马,满怀心事地往自己的征虏将军府驰去。该怎样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夫人和女儿呢?。在战场上斩将夺旗,杀人盈野,夏侯渊可以眼皮不眨一下,但如何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却让夏侯渊感到烦恼不已。
不多时,战马已经载着夏侯渊进到自己的府邸。下得马来,立即有亲兵将战马牵走。夏侯渊踌躇着朝府邸的后堂走去。一路上,府内仆婢纷纷向他躬身行礼:“参见将军!”
很快,夏侯渊迈步进了后堂。
“将军,您回来了!”夏侯渊正妻崔氏正在操持家务,见到夏侯渊进到后堂,笑着说道。
“恩,回来了!”夏侯渊看着多年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夫人,轻轻点头应道,“夫人,有件要紧的事要告诉你,这个………这个………”
崔氏看到与一向与豪爽的夫君今日竟然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不由得笑道:“将军,什么事?”
夏侯渊听了夫人的询问,长长叹一口气,却仍然没有把话接着说下去。
崔氏这时已隐隐知道夏侯渊要说的事情似乎不同寻常,消去了脸上的笑容,急忙问道:“将军,究竟是什么事?你再不说,倒是要急煞妾身了!”
夏侯渊又叹了口气,然后注视着崔氏,下定决心沉声说道:“今日往丞相府参与议事时,有江东孙权的使者拜见丞相,请求与丞相结为秦晋之好……”
崔氏奇道:“结亲便结亲,将军为何如此长吁短叹?咦?丞相不是只有一女,已经嫁入宫中,怎么又要结亲…………啊………,难道………”突然间崔氏似乎想到了什么。
夏侯渊黯然点头说道:“不错,孙权向丞相求娶的正是我们女儿!”
被夏侯渊证实了想法的崔氏只觉得眼前一黑,身体一个踉跄,几乎站立不住。夏侯渊连忙上前将她扶住,慢慢扶到凳上坐下。半晌后,崔氏才幽幽说道:“将军,丞相难道已经答应了吗?”
“恩!……而且孙权的迎亲队伍已随使者来到许都,也许就在这几日便会把女儿迎回江东。”
“啪嗒!”什么东西落到了地上。
夏侯渊闻声望去,只见在房门口楞楞地站着自己的女儿。夏侯蓉如花盛开的娇颜此时已经变得惨白,颀长的身躯微微地颤抖。地上一个盛花的小竹篮正在滴溜溜地滚动,篮中的花散落了一地。
“女儿……”夏侯渊看见女儿,张开口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父亲,刚才您所说可是真的……”
夏侯渊踌躇了片刻,最后无奈地轻轻点头。
夏侯蓉俏脸上惨淡一笑,语气中充满无力感地说道:“父亲、母亲。女儿身体不适,先回房去了……”说完也不等夏侯渊与崔氏应答,转身寞然地离开了。
“夫君,女儿她……”崔氏见夏侯蓉如此神态言语,焦急地对丈夫说道。
“哎……让她早点知道也好……夫人找个机会好好劝劝她,这几天你们母女就多呆会儿吧,也许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机会见面了……”夏侯渊看着女儿离去的背影,怅然说道。
…………………………………。。
夏侯蓉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的闺房,关上房门后,柔弱的娇躯仿佛失去支撑般地轻轻倚在房门上,往日顾盼生辉的眼神变得迷离起来。
梦!该醒了!跟他之间还是有缘无份!其实,自从知道他竟然是丞相、父亲等最为忌惮的敌人之一后,自己就应该清楚跟他之间根本就没有继续结缘的可能,就应该早点把他给忘了。但是几个月下来,脑中那个粗旷威武而又不失亲切的身影不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变的越发清晰。在懂事的10多年来,除了父亲之外,从来没有哪个男子能给自己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虽然与跟他也不过就见过区区数面,说过几句话而已。按照已经嫁到宫中去的闺中好姐妹曹艳的话,这似乎就该叫“前生注定的缘”。
但是,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段“无份之缘”!
两行清泪自那毫无瑕疵的雪颜慢慢地落在了冰冷的地面……
三日后,夏侯蓉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兄弟,眷恋地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许昌,黯然地登上了江东的迎亲车辕。曹操对此次与孙权的联姻也非常重视,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作为夏侯蓉的陪嫁物品。为了保证行辕的安全,曹操特地安排了500士兵随行护送,并指定了一条安全的路线:许昌——谯郡——细阳——下蔡——寿春——合肥——庐江,这条路线避开了汝南的刘备和荆州的刘表,一路经过的都是曹操治地,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只要到达了庐江,便是孙权领地,安全事宜便可交与孙权方负责了。
但是!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方负责迎亲的张纮,他们都不知道——就在几天前,寿春已经不再归于曹操治下了!
…………………………………………
建安五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