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捡漏-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自己接手工厂的生意,陪于飞散心的打算就落空了。
    徐娇娇冲于飞歉意的一笑,徐广福身体这样,而弟弟的年龄又小,她确实不能不管。
    于飞理解的笑了笑说道:“小傻瓜,没事的。你忙你的,我四处去逛一逛。听说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说不定会有什么的所得呢!”
    于飞指的是古玩。
    他这次来凤阳主要是解开徐娇娇的心结,并没有想过要逛古玩市场。但是现在徐娇娇没有什么空陪他,无聊之下,他只能再去逛古玩市场了。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也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同时也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
    作为县城,凤阳并不大,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于飞的路虎车到哪都引来不少人指指点点。最后于飞只能放弃开车出行,而是骑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四处转悠。
    让于飞感到失望的是,凤阳并没有专门的古玩市场,只是在南火巷子有两家古玩店,但是其中大多是主席像章等文革时期的旧物,再加上一些酸蚀的铜器,做工非常粗糙,简直没有逛的价值。
    沿着南火巷子,于飞走到一处行人较多的古街道。石板路走起来倒还有几分的感觉。
    一阵叫好声从一个角落里传了过来。左右是无聊,于飞便循声过去看了看。
    叫好声是从一个破旧的戏园子中传出来的,四面都有一人高的围墙,旁边有一个小门,以前是售票的,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在此检票了。
    于飞走进园子发现场中横七竖八摆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凳子,有长凳,有圆凳,有的甚至只是拿了一把草垫在地上隔了凉,就这样席地坐了。
    中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场中,让人生出几分慵懒的感觉!
    原本唱戏的高台上,一个带着瓜皮帽,看起来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说书。老人的面前架着一面鼓,说到**处就会“咚咚咚”,极有节奏的敲上一阵。
    这种在说书的形式在彭城乡下也有,也叫唱大鼓,于飞小时候也听过。
    常见的曲目有《说岳全传》、《薛刚反唐》、《隋唐演义》等等,后来说的曲目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那时候电视很少,电影也不多,所以于飞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听人“唱大鼓”,不过后来电视多了,这种说书的艺人便很见少了,此时在凤阳的街头见到有人说书,于飞不由感到几分亲切,便像小时候那样在边上找了个凳子坐了下来。
    于飞想听听今天这个说书的说的是哪一段,会不会和自己小时候听的相同。
    估计是说到**处,老人停下来喝了几口水,然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反捧着一面锣过来收钱了。
    在场听书的人多少都会给一些,多的有五块、十块的,少的则只有一两角。
    于飞身上没带零钱,想了半天只能抽出一张一百的大钞放在锣里。
    孩子愣了一下,狐疑的看了于飞半天。
    老人见遇到大款了,说的更起劲了。
    好在凤阳话于飞也能听得懂,听了一会,于飞终于明白了,老人说的是明朝朱棣靖难之役的故事。
    于飞本来是随意听听,却没有想到竟然听到了一个他关心已久的天大的秘密!(未完待续。。)



第574章 传国玉玺下落
    ps:  红绿灯拜求支持~
    ~~
    “列位,你道那朱棣打进了金陵,得了江山之后,为什么要遣人四征大漠,七下西洋吗?”老人抹了抹嘴边的白沫说道。
    于飞顿时来了兴趣,看来这老头说书还不像一般说书的那样纯说故事,竟然还有一些秘辛揭露。
    看到众人好奇的目光,老人得意的说道:“那是因为朱棣是要找一个人!列位以为他是要找什么天姿国色的绝色佳人吗?错!大错特错!朱棣要找的是一个男人!”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子,刚刚被他赶下皇帝宝座的建文帝朱允炆!”老人语出惊人的说道。
    “净瞎说,我听我爷爷说,朱允炆在宁都城破的时候就**死了!”有个很明显读过一些历史的青年人反驳说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老人说道:“朱允炆当初并没有**,而是沿着明皇宫的密道逃了出去。否则的话朱棣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又为什么什么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你认为他就是想通过这个宣告大明朝的国威,如果单单是这个原因的话,那一次也就够了,为什么要前前后后出海七次呢。”
    “你一定会疑惑朱棣刚坐上皇位之后,地位不稳当然想除朱允炆而后快,但为什么即便他坐稳了江山都要费尽周折去找一个对他已经没有威胁的侄子呢,主要是他担心朱允炆再次出现后会把他这个叔叔赶下来。因为朱允炆的手中有一件要命的东西!”
    “什么东西这么要命?”听书的人纷纷好奇的问道。
    于飞注意倾听,虽然他读过明史,却并不细致。对于明初的这些事并不熟悉,他也很想听听老人到底会编造出什么样的故事来。不错,他对老人现在说的话一概都不信,认为不过是说书人为了谋生而编造的故事。
    大概是于飞给的那一百块钱起到了作用,在这样紧要的关头,老人竟然没有再要钱,而且面向于飞。似乎是要将他当成vip客户一样。
    “这样东西可非同寻常!”老人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这才说道:“有了它就可以号令天下兵马,成为天下公主,你说这东西厉害不厉害?”
    “老程头你又吹牛了。”马上有人反驳说:“这东西要真的这么神奇的话。朱允炆又何必要跑呢?赶紧把这东西拿出来这么一亮,朱棣还不乖乖的下马受缚,举手投降?”
    “就是呀!”不少人反驳说道。
    “朱允炆之所以要出逃,那是因为虽然他拥有这个宝贝却一直没有机会用呀。”说书的程姓老头说道。只是他的反驳未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听了老程头的介绍。于飞的心中一跳,如果猜得不错的话,他已经知道老程头口中的宝贝是什么了。
    “老程头,朱允炆带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宝贝,你倒是说呀,别卖关子了。”众人纷纷催促。
    老程头这才说道:“这件宝贝就是传国玉玺!”
    果然!老程头说的和于飞想的一样?
    传国玉玺相传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汉孝元太后王政君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后将其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铁穆耳在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但是真实性待考。
    由此可见,传国玉玺在明代以前就消失了踪影。
    既然如此,传国玉玺又是怎么到朱允炆的手中的?
    “老程头,你别蒙人,我听过,传国玉玺在元代就消失不见了,又怎么会到朱允炆的手中?而且历史中怎么也没见到记载呢?”一个人说道。
    “这还要从头说起。传国玉玺的正统的象征,因此历朝历代都想拥有。到了明代,虽然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却一直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自然不甘心如此。 壬子年,洪武皇帝派遣徐达等三位将领分三路率领四十万大军 进击漠北。临行前,朱洪武反复叮嘱众将:‘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一是历代传国玉玺在元未获,二是王保保未擒,三是元太子不闻音问。’列位听到没有,在朱元璋的三个心愿中传国玉玺是排在第一位的。领兵的将领怎么能不明白主上的心思,这一仗大获全胜,传国玉玺也被徐达带回。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将得到传国玉玺这个消息公布出去。”老程头的故事将众人牢牢的吸引住了,甚至于飞明知道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很低,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老程头,那朱元璋不是心心念念想要传国玉玺的吗?怎么得到以后又不公之天下了呢?这不是矛盾吗?”有人质疑说道。
    “这一点都不矛盾。其实原因很简单。当徐达拿回传国玉玺的时候,朱元璋的心愿已了,而且他已经坐稳了江山,完全不需要用传国玉玺来稳固自己的身份。他留着传国玉玺秘而不宣其实就是留给建文帝的!因为刘伯温早已经算到了,朱元璋隔代传位给长孙将会引发叛乱,祸起萧墙。
    为了给自己的孙子留下这个能出奇制胜的七宝,朱元璋只是秘密将传国玉玺的交给了建文帝,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帮助朱允炆坐稳江山的。”老程头如是解释说,这样说来倒也是能讲得通的。毕竟传国玉玺是一个象征,锦上添花当然不如雪中送炭!
    “那又不对了!”有人又提出了疑问:“既然朱允炆有传国玉玺,那为什么不早那出来呢?”
    老程头微微一笑说道:“列位,很多人都将传国玉玺看得很重,但是说一句大不敬的话,这玩意不过就是一个玉疙瘩,上面刻了几个字,除了有几分象征意义,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你以为拿着传国玉玺登高一呼,真的就万事大吉了?真的就有很多人来拥护你?大错特错了!朱允炆也是看清了这一点,因此并没有将那个传国玉玺很快的拿出来,他在等待时机,然而可惜,他错过了最佳的良机,朱棣又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天平,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朱允炆也慢慢熄了争夺王位的想法。甚至将传国玉玺看做是引发刀兵的不祥之物,想要销毁,幸好左右的近臣阻拦的及时,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才得以保存!”老程头叹息着说道。他的描述充满着沧桑和缅怀,禁不住让人动容。
    “老程头,这事说得跟你亲眼见过似的。”一个人起哄道。
    顿时引来了一阵笑声。
    但是老人却没有笑。他咚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