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过西藏-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空间跨度大而画风类同,只能以源出同一思维来解释了。这个同一的思维应当是牧猎文化的原始思维。岩画现象因此就成为中亚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存。印度——克什米尔——日士——文部、双湖——和田——呼图壁——阿勒泰……一线岩画之链中,近几年发现的藏北高原的几处岩画作为重要的补充链环而特别具有意义。
  这一意义首要的表现在对于研究青藏西部地区史前史、宗教史、人类文化史、美学史提供了形象资料,并隐约提示着原始人群的生活内容、宗教情感和文化情境。
  其意义还表现在对于现代美术方面的。以毕加索、马蒂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美术大师以及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立体画派、野兽画派、超现实主义等等都从非洲的、大洋洲的原始艺术和北美印第安人的艺术中汲取过营养和灵感,寻找过内容和形式。原始艺术的这一诱惑和影响持续至今。西藏的当代画家们纷纷前往日土、双湖,考察观摩,以各种方式把这一存在介绍出去,“并作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之中。
  这一发现的特别意义还在于,藏北荒阒的无人区由此添加了几帧文化风景。它曾经人为又大大地自然化了,由人参与其中的往古岁月向人们传递着久违的信息、精神和灵气。
  面对贯穿亚细亚中部的万里岩画画廊,按照一向的思想方法,不免想要探究何为源,何为流,何为中心与边缘。但这类问题却不是单凭道听途说和灵感萌发就能得知答案的。尽管想象一般都比事实本身更具魅力,寻求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一点儿也不亚于到达目的地,尽管如此,我在试图驰骋想象力之时,不免畏惧于学者专家们严谨目光的注视而有所收敛。既然走马观花中不具备进一步考察取证的条件,我还是就此打住为好。
  但古远时代的阿里却就生动地翱翔起来,它翩飞于脑际挥之不去。格勒、常霞青以及一切关注阿里的人们的疑窦,由于边多的发现展示了解惑的可能。古阿里将就此真切地渐显轮廓,如同阳光驱散晨霭。我依稀感应到了在那个老迈时光中,承载游牧群落的中亚大地和谐的气息、迷蒙的光影。象雄的上限就柔和地融入这一派光影之中——岩画,即此一时代的永恒之忆。
  ……中亚成为大陆桥,古人在其上东奔西走。我分明感应到了古象雄大地的微微悸动。商旅,驼铃,艺术大师的手迹足痕,一一消隐于丁穹拉康的壁画中。作为那条“麝香——丝绸之路”的残余信息,那一时代将由此澄明。
  日土,揭示阿里历史文化谜团之钥?
  ……一片辉煌的电声由弱渐强、由远及近涨潮般汹涌而来,拉开了峥嵘芬芳的敦煌时代的序幕。悠远绵长的是自西天飘逸而来的丝绸之路,优雅顿挫的是灵采飞动的丹青彩塑。黄钟大吕,金声玉振,激越飞腾,繁华如梦……喜多郎的一曲《敦煌》,将纵向历史横亘于前。
  曾存在过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如同充满活力的西风带,鼓荡着、催生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生长。在这个千年间,阿里的一度繁盛并非孤立现象。它既可能是空间之链中有形的一环,也是时间之链中无形但有机的一环。如果它确切地未曾成其为干道主流,至少也被那一汪洋激荡过波及过,并迸溅起美丽的浪花,从而使岁月在塑造阿里历史文化艺术之雕时不可免地同时烙印着那一黄金时代的痕迹,从而使古代阿里焕发出光彩声色。
  贫穷与闭塞互为因果,繁荣与开放互为因果。丝绸之路的形而上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开放交流之后的繁荣兴盛;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这一点:对于文化来讲,封闭无异于近亲繁殖,必然退化;开放则意味着提纯复壮,自我更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不仅仅特指那个已半掩于沙漠之中的古城,它同时成为这一历史经验的象征。
  兴盛过千年,衰落又是千年。世界在此期间已发生根本变化:文化中心西移,力量对比改变。重新整合过的当代世界仍然遵循了钢铁的自然法则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在文化方面,我认为情形有所不同:旧有的文明兴衰观似乎不再时髦,各古老民族有了重新振兴的可能与机会——以往的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判定中国文明是一僵死的文明,死而未僵的文明。无论这结论正确与否,不等于就宣判了中国该死。中国人还在。若想恢复古代中国在旧日世界中泱泱湟湟中心大国之地位未免不合时宜,但做等闲之辈,当世界舞台上跑龙套的配角也非中国存在的价值所在。关键在于革除弊端,推进改革,这叫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挣脱桎梏,真正参与世界,直至导向未来世界文化的伟大革命:走向大同——全球范围内各文化群落间的相互影响,并非差异的消除,而是歧义并存,“同中有异,各自保存张力,又相互贯通融合,这就叫大同。正如见过世面因而豁达的普兰人,看重并珍藏着他的古典服饰和原始歌舞那样。有人称这类现象为文化反弹现象:世界生活方式愈趋同一,则愈能发现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由于到过阿里,便自视与阿里有缘;由于爱阿里,窃以为就拥有了对阿里的某些权利。如果今日阿里允许我向它进一言,我将不胜荣幸。这个发言首先基于这一认识和愿望:现代化是可以输入并可现成地收受的;阿里可以作为人类学家美好理想的实验基地——传统加现代化。
  不是设计,是向往。从杨松的谈话中我得知至少有两点经验对干这一地区、对于这一理想的实施是有意义的。
  其一是开放和今后更大规模的开放。阿里地处多种文化可能的交汇之地。半个包围圈外的那个善于经商的宗教地区与此地的密切交往,如果不能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预测的构成藏族现代化的启动因素,起码可以成为这部社会机器的有效润滑剂。待到阿里地区原定的口岸全部开放的规划稳步付诸实施,届时阿里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现代文明将从传统观念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打开缺口,乘帆直上,驶入腹心地带。
  其二是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光电站的建立。电视这一影响人们观念最为有效的工具的普及,所产生的效应是显著的和深远的。在亚洲大陆腹地,辽阔的草原牧场,原本一无所求的牧人将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外部世界的模样,去欣赏、羡慕人家的生活方式,并尝试和选择自己更合理、更文明、更美好,当然也力所能及的新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调整和选择,首先需要把世界摆放在他们面前。
  我对于阿里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来就因为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虽然不完全的缩影。对于阿里的今日发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相同。这叫做改换空间位置和观察视角,重新并进一步换取所期求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位置也是一种性质。藏民族不仅在体质上属东方民族的蒙古人种,与蒙、汉等民族接近,就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宗教观乃至思维方式、性格气质,与它接近的民族都具有同一性而尤典型。假如今后我打算深入东方文化领域,藏文化可作为优良的切入点。当然,打算进入这一领域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甘于寂寞、兴趣持久、上天假我以高寿。
  但目前尚不能进入,因为无法超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某些来藏旅游的西方人曾以爱惜西藏文化为由,主张现存的生活模式不要改变。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主张。贫穷、闭塞不应是历尽艰难竭蹶的西藏人所应继续承担的重负。理想的阿里风景应当是:传统加现代化使这里更具诱惑力。到那时,阿里就不仅仅作为遗迹与活化石供人观赏和缅怀,一切重道义、有良知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满足而欣慰地赞叹:阿里真不错!
  ……喜多郎的电声已卷送起漫天黄沙,在旷野中尖锐地呼啸。所有的一切尽被风沙掠去,季节风年复一年地吹过,季节河一年一度地兴衰,漠野扩大,鸣沙山年年看涨。丝绸之路溘然而去,了无踪痕,它只留下了那一时代的飘渺记忆,留下了古城废墟荒草萋萋,留下了莫高窟依然灼灼的千壁丹青,留下了珍藏的藏文文献。还留下了一个沿古商道而来的异型宗教,一些有异于中原文化传统的群体。
  留下了令今人思之再三、回味无穷的一个启示,一个命题。
  第七章 昨天的太阳,永恒的太阳
  ——大自然的寻常日子:阿里启示——三重的功德圆满——有关西藏五大自然板块和文化板块的划分与描述,概括阿里时空——一项努力:我写阿里的初衷——人类学家:人类文化的保护者,世界和平进步的布道者——在这儿思考人类未来的根本问题是合适的——阿里的太阳,属于昨天属于明天,是永恒的太阳——
  在曾经充满万物之灵的萨满的天空下,在经历过象雄、经历过古格的古老的大地上,那些一度激烈过的、灿烂过的、燃烧过的,轰轰烈烈之后,只遗落了一些废墟,一片焦土,一切归向平和宁寂。年复一年的阳光雨露渗入其间,点点滴滴地,催生复活着疏落荒草,在漠天漠地间临风摇曳。历史,以一种半流动的物质形态,久久地迤逦于荒野尽头,在时间蔚成的扶摇蜃气中若隐若现……渐远渐渺……
  时代漫不经心地行进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个夏季。神山下,圣湖边,一阵小小的骚动喧闹声荡漾开来,拍打着亘古盘绕着这片荒野牧场的静谧。远道而来的拉萨市歌舞团演出队正忙于整装上妆,为此地唯一的牧户演出。随车同行的年轻的摄影家车钢信步走向草野,无所用心地张望,安静地体验着大自然的寻常日子。阳光灼灼,他不由得眯起眼睛。眼前仍是一片白亮,而放眼处则一派苍茫,渐渐地,白亮苍茫中显现出一浑圆的白色之物。是一顶白帐篷吗?
  不是白帐篷,是一具白马的遗体。
  白马新死不过几天,尸身完好,因气体充盈使马肚最大限度地鼓胀。在辨清马尸的同时,车钢就望见了白马侧旁蹲坐着的一只黑色大狗。是那种西藏特有的名为“藏獒”的优良的牧羊犬。这种狗体格硕大,性格凶猛,一向令狼闻声丧胆。守护羊群,是牧人的好帮手。但此刻车钢所见的黑色大犬,却尽失英武威严的神采风度,枯瘦肮脏,毛发蓬乱,形容萎顿“瞧淬已极。那双眼睛居然富有人类的表情,黯然闪动着悲怆、绝望的光。狗也会流泪吗?它的眼角顺着鼻翼两侧,两条明显的干涸泪槽上覆着新鲜的泪痕。它就这样神思恍惚地苦守在白马身旁,石雕泥塑一般,对车钢的到来置若罔闻。直到——一群数百只乌鸦嘈杂着铺天盖地俯冲而来。黑色牧羊犬像听到了战斗号令,陡然亢奋起来,腾跃扑咬,狂吠疾呼。乌鸦们难以落地,忽喇喇仓皇撤离。牧羊犬余怒未息,追踪仰吠许久,直到乌云般的鸦群踪影全无,狂吠也变成呜咽,方才蹒跚着踱回原处,怆然不动。
  少顷,惊异未上的车钢又看到乌鸦们改变了战术,在地面散成大圈跳跃着包抄过来。牧羊犬见状,立即抖擞精神。环绕着白马,向四面出击。那情形如离弦之箭,向着每一个敢于接近白马的强盗疾射。已可不时听见乌鸦的惨叫声。这场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