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高统帅不愧是政治家,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最高统帅不想为英国人做嫁衣裳。
由最高统帅亲点,史迪威下达命令,派出了中国方面的第五军第二○○师前往增援同古。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戴师长当着最高统帅和史迪威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三月四日,第200师的戴师长在接受命令之后,返回腊戍师部,向全体官兵传达了最高统帅和史迪威下达的命令,率领全师坐上火车,与战士们一起,由滇缅公路的终点腊戍起程,向眉苗行进。
部队由眉苗向东瓜目的地挺进时,一直是在山岭丛叠、“最易藏奸”的原始森林中行军,“食宿俱感困难”,稍不小心就有“迷途”的危险。但为了“光复河山承色笑”,全师克服了道路曲折难行的困苦,终于在三月七日抵达东瓜(也就是同古)。
心急火燎的戴师长急于知道前方的情况,派出侦察兵前往同古了解情况,得知原来英军有一个师保卫同古,英军听说日军到了仰光,吓得早几天就撤出同古。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正在路上,一时联络不上,加上英军又还没有见到日军的影子就吓得先撤走了,这样,第二○○师便处于孤军迎战之势。
东瓜是仰光到缅甸中部曼特勒公路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此次日军入侵缅甸,分为东、西、中兰路同时进行。戴师长从军部接到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东瓜,以粉碎日军由中路正面进攻,阻断日军由仰光向曼特勒入侵的道路。当他回到师部指挥所时,夜已深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缅甸全图,伏案仔细地查看。然后站起来,向帐篷外走去。他的警卫人员给他披上外衣时,他似乎毫无觉察。他在想,这次第二百师不仅要防御、阻击正面敌人的进攻,而且要策应东西两路的友军,任务艰巨。东瓜能否坚守,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想到这里,他暗暗立下了誓言,“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须坚守到底”。回到师部指挥所后,他情不自禁地点燃了一支烟,正待抽时,猛然意识到自己早在两个月前就已下决心戒烟了。可是,杀敌卫国的**使他不能自制。他猛抽几口后,熄掉烟蒂,抽开抽屉,取出师部信笺,饱蘸感情地写下了“誓与东瓜共存亡XX的遗嘱。第二天,他向全师发布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仍又战死,以某某团长替代。各级指挥官都必须“预立遗嘱,指定好自己的代理人。于是,东瓜激战前,全师士气旺盛,锐不可挡。
戴师长是安徽无为人,年幼好学,七岁入私塾就读,11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14岁拜安徽名人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攻读古诗,博得周先生的厚爱和器重。周看了戴安澜写的95首诗,惊奇地对朋友们说:“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再努力10年,可成第二个李白。”
戴师长19岁那年,考入了国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在陶行知先生的熏陶下,他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他有这样一句名言:精神的东西靠精神摧毁,物质的东西靠物质摧毁。列强欺负中国,是中国的国力、军力太弱,有志于中国强大的青年,要拿起枪同列强战斗。
戴师长20岁那年,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当上了二等兵。有次开会,所在团的张团长见他谈吐不凡,是块将军料,便保送他上了黄埔军校。在北伐的两年中,他由排长逐步提升到团长。抗战以来,他先后指挥部队参加过古北口战役、保定、漕河战役、台儿庄战役。1938年5月,因战功卓著,提升为第二○○师少将师长。
戴师长最大的特点是爱读书。他的行李就是一捆捆沉重的书籍。他用看书归纳的体会教育官兵们,为了造就和提高所部军官的素质和品德,他题写了很多名言,赠各官长共勉之。如: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
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练,老有所养。
治军欲使知战,必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明之以刑。
毁誉不闻,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得失不患。
由于戴将军的严格训教,他的部队每到一驻地,皆以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而受到驻地百姓和上级的赞扬。
戴师长了解了敌情,判断出攻占仰光的日军将于3月19日上午可能经过同古的皮尤河大桥,便将伏击日军的任务交给了师部骑兵团和第五八九团,并指定第五八九团团长林永熙负责指挥。这两个团受命出发前,为了鼓舞士气,戴师长指挥大家唱起了《战场行》战歌。这首歌是他为了激励官兵们的爱国热情,亲自谱写的。歌词是:
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国家,奴役我们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
不出戴师长所料,第二天拂晓,日军一个快速大队,分乘20辆汽车和摩托车,大摇大摆地追到了皮尤河南岸。日军根本不把英军放在眼里,以为英军早就闻风而逃。更不知道这里已是中国远征军所在地。他们连一点应有的警惕都没有,上了大桥,准备过河。这时,戴安澜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担心伏击部队过早开枪会吓跑敌人,打电话要林团长沉住气,不要过早惊动敌人,等他们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才能开枪。大约10分钟时间,200米的大桥上,挤满了敌人的车辆。这时,林团长见时机已到,猛地一挥手,下达了开枪的命令。顿时,一声巨响,事先安放的500公斤炸药,将皮尤河大桥掀上了天。桥上的汽车和日军士兵就像下饺子似的,纷纷跌入河中。埋伏在河堤上的中国军队,将一梭梭子弹和一发发炮弹如暴风骤雨般射向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掉到河里的敌人大部被淹死,侥幸爬上岸的一露头就被子弹击中,20辆卡车的敌人基本上无一生还。
打扫战场,从一具着少佐服装的尸体身上,获得一份战斗命令和地图。从中了解到入侵缅甸的日军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日军入侵缅甸最高指挥官是日军南方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他的第十五军拥有第三十三、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十八师团和泰国两个师,并附战车队、炮兵队、骑兵队以及海空军配合部队。敌之作战意图是兵分三路,包围曼德勒,东路以第五十六师团进攻景东,西路以第三十三师团进攻普罗美,中路以第五十五师团进攻同古,以求速胜解决,力争半个月内消灭英军,两个月内进攻中国云南。
林团长看完了日军的作战命令和地图,如获至宝,立即上马,亲自把它们送到了戴师长手中。
戴师长正看着林团长缴获来的日军军用地图和文件,史迪威和杜光亭坐着吉普车来到了同古。听取了戴师长的汇报后,史迪威握着他的手说:“你们二○○师果然名不虚传,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之师,刚才我和杜长官到皮尤河大桥去过,你们这次前哨战打得漂亮,首战告捷,打出了军威,为中国远征军争得了好名声。相比之下,英国人是老爷兵,正节节败退,用你们中国话形容,他们见到鬼子比兔子跑得还快。”
杜光亭浏览了缴获的文件后,对戴师长说:“鬼子的报复心很强,他们在皮尤河大桥吃了亏,必然要打上门来,你们要提高警惕,准备打大战啊!”
史迪威问戴师长:“如果敌人来进攻,你们师能守几天?”
“我保证守10天!”戴师长回答。
史迪威点点头说:“我在路上设想了一个作战计划,因为你们二○○师已在同古形成了吸附日军的态势,我们准备就现成态势歼灭敌人,由你们二○○师将敌第五十五师团吸引在同古,我们的第二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马上就到了,他们来后,从侧后围歼他们,来个同古大会战。我们打胜了这一仗,就可以反击,夺回仰光。”
“不行!”杜光亭立马反对,他说,“我们的三个师只等于日军的一个师团,根据我们在国内的经验,消灭日军一个师团,起码要准备10个师的兵力,现在我们只有三个师,而且二十二师、九十六师还在路上走着,异国作战,地形也不熟悉,我主张还是先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史迪威全然不在乎地说:“你说的兵力只是个小问题,我可以同英军协商,请他们调五个师到同古来,你看怎么样?”
“英军没有战斗力,这你是知道的。你指望英军帮助我们作战,那是很不可靠的。这一仗如果依赖英国,一定会打砸的。”杜光亭还是不同意,他坚持说,“而且敌人在缅甸有四个师团,都靠在一起,相距不远,如果同古一开战,其他几个师团肯定会增援的。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应以打小规模的歼灭战为主,等机会成熟了再打同古会战。这就叫积小胜为大胜。”
史迪威一时无法说服杜光亭,急得在屋内团团转。小规模的歼灭战,可不是他设想里的可以一举震惊世界的惊世之作。这对于从来没有过前线大兵团指挥经历的史迪威来说,绝对不是能够一举让他扬名立万的事情。但是如何才能说服杜光亭,他也不知道。见到如此场景,不愿意和老头闹翻的杜光亭向史迪威建议,将方案报告重庆,由最高统帅定夺。史迪威见无好办法,只好同意。几天后,最高统帅的复电批准了史迪威的同古会战方案。但是,他又给杜光亭单独发来一份密电,要他机动行事。杜聿明心中有数,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实际上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那个美国老头的手里。
史迪威上次来缅甸时,曾经对杜光亭产生了很好的印象。他知道杜光亭曾率领第5军血战昆仑关,给日军王牌第5师团以沉重打击。他认为杜光亭精通战术,有旺盛的进攻精神,随时准备作战,是个优秀的指挥官。但他只看到了杜光亭的这一面,而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
杜光亭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了黄埔系的核心组织“复兴社”,是最受最高统帅信任和赏识的军事将领之一。1932年国民党组建第一个装甲兵团,他出任了团长;1938年,在该团基础上编成第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他晋升师长;同年底,第200师扩编为第5军,他又在不久荣任军长。第5军是国军里的王牌,最高统帅的嫡系,何部长派系部队的基本力量,也是杜光亭起家的老本。也就是靠着这支第五军,杜光亭虽然和何部长的关系不是特别近,但是谁也无法代替他在何部长派系里的重要地位。初入缅时,最高统帅让他统一指挥第5、第6两军,特别是把陈部长派系里的第6军交给他指挥,随后又担任远征军代司令长官,他十分得意地把自己看作远征军的统帅。对于史迪威的到来,他的戒虑与不满比最高统帅有过之而无不及。
3月4日,最高统帅在腊戍第一次告诉杜光亭,要他听从史迪威的指挥。杜光亭马上机敏地问道:“如果史迪威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