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朝蓝鼎元撰。鼎元有《平台纪略》,已著录。此其知普宁县时所谳诸案。
自叙其推鞫始末,为二十四篇。
△《念贻剩纪》·一卷(侍讲刘亨地家藏本)
国朝周宣智编。宣智自号镜亭老人,长沙人。初,张献忠躏湖广时,宣智曾祖继圣,聚乡勇自守。献忠招授伪官,继圣不从,劫系其母马氏、妻吴氏及其弟继珩妻陈氏、继随妻项氏以胁之,马氏及三妇皆骂贼死。继圣亦被断腕后潜逃以免,卒伺隙破贼复雠。湖广总督何腾蛟上其功,授教授。事载《湖广通志》中。
乾隆壬午,宣智裒其行状墓铭之类,共为一编,而以继圣遗诗十二首附焉。
△《东游纪略》·二卷(鸿胪寺少卿曹学闵家藏本)
国朝张体乾撰。体乾字确斋,浮山人,官刑部郎中。是编乃其家居时自山西、河南东游泰山,往来纪行之作。逐日记载见闻,於古迹颇有考订。途中吟咏二百馀首,亦即附於逐日之后。其诗规仿白、陆,时亦具体。
──右“传记类”杂录之属,五十八部、一百一十二卷,皆附《存目》。
△《安禄山事迹》·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唐姚汝能撰。汝能始末未详。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官华阴县尉,未详里居。则宋时已无可考矣。是书上卷序禄山始生,至玄宗宠遇,起长安三年,尽天宝十二载事。中卷序天宝十三四载禄山构乱事。下卷序禄山僣号被杀,并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事。下尽宝应元年,记述颇详。世所传禄山《樱桃诗》,即出此书。叶梦得《避暑录话》尝摭以为笑。其琐杂可知矣。
△《张邦昌事略》·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宋王称撰。核其文,即《东都事略·僣伪传》也。摘其一卷,别立名目,又改“王偁”为“王称”,可谓愈伪愈拙。曹溶收之《学海类编》,盖偶未考也。
△《伪豫传》·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杨克弼撰。述刘豫降金,僣号始末。其《序》称以豫逆臣,不当称伪齐,故削其国号而名称之,以示贬也。《传》中载豫阜昌八年,遣宣义郎杨克弼乞师大金,克弼他辞,乃改差韩元美。是克弼亦尝仕豫,豫废后乃复归宋耳。陈振孙《书录解题》作《逆臣刘豫传》,杨尧弼、杨载等撰,与此本不同。“克”、“尧”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也。
△《徐海本末》·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茅坤撰。坤字顺甫,归安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事迹具《明史·文苑传》。坤好谈兵,罢官后值倭事方急,尝为胡宗宪招入幕,与共筹兵计。此编乃纪宗宪诱诛寇首徐海之事。皆所亲见,故叙述特详,与史所载亦多相合。袁褧以此书与《汪直传》合刻入《金声玉振集》中,题曰《海寇后编》。
今析出各著於录焉。
△《汪直传》·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记嘉靖中汪直引倭入寇海上及总督胡宗宪以计诱杀直事。所以归功於宗宪者甚至,或其幕客所为也。
△《刘豫事迹》·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曹溶撰。溶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已著录。是书本杨克弼《伪豫传》,又杂采他书附益之,视原《传》所述较详。
──右“传记类”别录之属,六部、八卷,皆附《存目》。
(案:以上皆逆乱之人,自为一传者。命曰《别录》,示不与诸传比也。其割据僣窃之雄,别附《载记》。征讨削平之事,别入《杂史》。均不与此同科。)
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
○史钞类
帝魁以后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此史钞之祖也。《宋志》始自立门。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嗣后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则其来已古矣。沿及宋代,又增四例。《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迨乎明季,弥衍馀风。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博取约存,亦资循览。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不著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是编摘录前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凡《前汉书》七卷、《后汉书》五卷。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后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自相错互,语又不经。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明监本《汉书注》竟佚此条,惟赖此书幸存,则亦非无资考证者矣。
△《通鉴总类》·二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沈枢撰。枢字持要,德清人,绍兴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谥宪敏。是书乃其致仕时所编。取司马光《资治通鉴》事迹,仿《册府元龟》之例,分为二百七十一门。每门各以事标题,略依时代前后为次,亦间采光《议论》附之。所分门目,颇有繁碎。如《赏罚》门外又立《贬责》、《功赏》二门,《外戚》门外又立《贵戚》一门,《近习》门外又立《宠倖》一门,《隐逸》门外又立《高尚》一门,《积善》门外又立《阴德》一门者,不一而足。又如安重荣奏请逾分不过骄蹇,乃以此一条别立《僣窃》一门,则配隶不确。东周下迄五代,兴废不一,乃独取申彻论燕必亡、黄泓论燕必复二条,立为《兴废》一门,则疏漏太甚。然《通鉴》浩博,猝难尽览。司马光尝言惟王胜之曾读一过,馀人不能数卷即已倦睡。则采摭精华,区分事类,使考古者易於检录。其书虽陋,亦不妨过而存之也。嘉定中鋟版潮阳,楼钥尝为之序。元至正中浙江行省重刊,周伯琦又序之。二人皆博物君子,而肯以文章弁其首,殆以操觚数典,尚有一壶千金之用欤。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名荪、朱昆田同编。名荪字涧芳,钱塘人。昆田字文盎,秀水人,彝尊之子也。是书仿《两汉博闻》之例,取《南北二史》,摘其字句之鲜华,事迹之新异者,摘录成编。不分门目,惟以原书次第胪列,而各著其篇名。亦不加训释,惟摘取数字标目,以原文载於其下,著是语之缘起而已。《文献通考》载陈正敏之言曰:李延寿作《南北史》,粗得作史之体。故《唐书》本传亦谓其删略秽词,过本书远甚。然好述妖异兆祥谣谶,特为繁猥。又引司马光之言,亦谓李延寿《书》於禨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盖自沈约《宋书》以下,大抵竞标藻采,务摭异闻,词每涉乎俪裁,事或取诸小说。延寿因仍旧习,未尽湔除,宜为论者之所惜。然揆以史体,固曰稍乖,至於赋手取材,诗人隶事,则樵苏渔猎,捃拾靡穷。此譬如柟瘤为病,而制枕者反贵其文理也。名荪等撷其精华,以备选用,使遗文琐事,披卷灿然。其书虽作自近人,其所采录则皆唐以前事,与《艺文类聚》诸书约略相似。存以备考,愈於冗杂之类书多矣。
──右“史钞类”三部、四十八卷,皆文渊阁著录。
○史钞类存目△《史记法语》·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洪迈编。迈字景卢,鄱阳人,绍兴乙丑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於《史记》百三十篇内,自二字以上,句法古隽者,依次标出,亦间录旧注。盖与《经子法语》等编同以备修词之用。《书录解题》载之《类书类》,称十八卷。此本乃止八卷,似非完书。然卷末有题识一行云:“淳熙十二年二月刊於婺州。”是当时刊本实止八卷,《书录题解》所载,衍一“十”字明矣。
△《南朝史精语》·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洪迈撰。迈於诸书多有节本。其所纂辑,自《经子》至《前汉》皆曰《法语》,自《后汉》至《唐书》皆曰《精语》。此所摘宋、齐、梁、陈四朝史中之语也。凡《宋书》四卷、《齐书》三卷、《梁书》二卷、《陈书》一卷。其去取多不可解。即以卷首《宋本纪》考之,如《桓玄与刘迈书》有云:“北府人情云何,近见刘云何所道”,乃独摘“北府人情云何”句。《宋顺帝反正诏》曰:“故顺声一唱,二溟卷波,英风振路,宸居清翳”,乃独摘“二溟卷波”句。高祖北讨,加领征将军,司、豫二州刺史,以世子为徐、兖二州刺史,下书有云:“今当奉辞西旆,有事关中,弱嗣叨蒙,复忝今授”,乃独摘“复忝今授”四字。
又如《加高祖九锡》策文,骈词丽句,叠出不穷,乃独摘“出藩入辅,锋无前对”
二句。盖南宋最重词科,士大夫多节录古书,以备遣用。其排比成编者,则有王应麟《玉海》、章俊卿《山堂考索》之流。巾箱秘本,本非著书,不幸而为人所传者,则有如此类。后人以其名重存之,实非其志也。以流传已久,姑存其目,实则无可采录。惟其中所录《宋书》,《本纪》第一,《列传》第二、第三,《志》第四,《志》反在《列传》之后。考刘知几《史通》曰:“旧史以《表》、《志》之帙,分於《纪》、《传》之间。降及蔚宗,肇加厘革。沈、魏继作,相与因循。今北监版《魏书》,《志》在《列传》后,是其显证,与《史通》合。
而《宋书》则移其次第,列於《纪》、《传》之间。观迈所序,犹从古本。知几之言不妄,是则可资考证之一端。十卷之中,惟此一节足取耳。
△《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吕祖谦编。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此盖其读史时删节备检之本,而建阳书坊为刻而传之者。凡《史记》二十卷、《西汉书》三十卷、《东汉书》三十卷、《三国志》二十卷、《晋书》三十卷,《南史》二十五卷、《北史》二十八卷、《隋书》二十卷、《唐书》六十卷、《五代史》十卷。前冠以《疆理》、《世系》、《纪年》之图。所录大抵随时节抄,不必尽出精要。如《东汉》、《晋》二史内,四言赞语,於本书已属赘拇骈枝,乃一概摘存,殊为冗杂。又如《北史》纪传为�